论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策略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禇旭艳 甘子成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 持续增长; 策略 

  【论文摘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为了实现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大力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而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基于此,文章以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为依据,并结合十七大的报告,从五个方面阐述了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路径。 

  一、理论依据: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 
   
  (一) 马克思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的问题。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揭示了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社会总产品价值构成分为c+v+m三部分和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二) 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再生产是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的,但由于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因此,需要首先研究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简单再生产实现的基本条件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 
  由这一基本实现的条件还可以派生出另外两个实现条件:第一,第I部类全部的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要(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第二,第II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要(可变资本价值和m之和)。 
  (三) 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的再生产,即要把剩余价值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用于积累。要扩大生产的规模,必须使新积累起来的货币总资本转化为追加的生产成本,即购买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消费资料),这样,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就不能保持简单再生产时的那种比例关系,而必须要有新的组合,其实物构成必须改变。即第I部类生产的全部的生产资料,必须在补偿两大部类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之后还有剩余,还能为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提供追加的生产资料;第II部类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必须在满足两大部类原有个人消费之外,还有剩余,以便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要。以上两个前提条件,为扩大再生产提供可能性。 
  社会总资本广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I(v+ △v+m/x)=II(c+△c),并由此可推导出如下两个公式:I(c+v+m)=I(c+ △c)+II(c+△c);II(c+v+m)=I(v+△v+m/x)+II(v+△v+m/x)。 
  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揭示了社会化生产按比例发展的客观,是研究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经济的稳定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和高度化以及经济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能够实行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促进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路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行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因此,改革势在必行。 
   
  (一) 提高水平,重视人力资本积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是明镜,中国古代曾出现"盛世"与当时崇尚"师德"和重视教育是分不开的;他山之石可攻玉,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与教育的高普及和大学高升学率是分不开的。因此中国今后长期经济增长率中的大部分不是来自劳动和物质资本数量的增加,而是来自知识和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的提高,正是由知识和人力资本积累所产生的报酬递增将支撑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这与十七大所提倡的"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是相符合的。 
  高度重视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坚持教育为本,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进一步改革分配制度,提高人力资本投入产出比,以优化教育与人力资源的结合;义务教育是国家政府的职责,必须以国家办学为主,同时也允许经评估审查合格的社会力量办学,中央和地方财政要确保义务教育经费,对于自身财力薄弱的落后地区,中央(或省)财政要通过转移支付补足差额,要鼓励多种办学、自主办学;城市的中长期目标是普及大学和职业技术学院,小城镇要普及高中和职业技术专科学校,要因势利导中国百姓重视子女教育的家庭传统顺势提高全社会的教育水平。同时要重视教育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改变应试教育模式,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开放式办学水平,逐步放开中外合作办学的限制。只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不断提高中国教育水平,增加人力资源资本积累,从根本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 
   
  (二) 扩大资本积累,优化融资机制 
  党在十七大中指出:要"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资本积累对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功不可没,虽然在中国今后长期经济增长中重要程度不如知识、技术、制度,但知识技术等方面还要通过资本积累发挥作用,它仍是经济增长离不开的因素。这里关键要看资本积累与什么因素结合,伴随着技术进步和要素效率提高的资本积累对长期增长就有重要作用,伴随着粗放式投入和要素低效率的资本积累扩大对长期增长没有益处,难以维持经济的长期增长。因此,中国今后必须要使资本积累的扩大与知识、技术进步相结合,才能推动中国经济长期增长。 
  中国是世界上储蓄率较高的国家之一,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不畅、能力落后,造成巨额社会资金的闲置和浪费,不利于经济的增长。因此必须对融资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要建立和完善融资机制,弥补储蓄者和投资者在资金供给需求的时间结构上的非对称和对风险判断、风险承受的差异性,解决储蓄向投资转化在空间结构上的矛盾,提高储蓄向投资的效率,加速资本形成,直接推动经济增长;要创新融资模式,改革财政融资方式,在改革财政支出基础上提高融资比重,建立市场化的国债市场;改革银行融资方式,深化改革,打破垄断,开展同业竞争,推进利率市场化、融资工具和品种多样化,扩张货币供给,为经济增长提供资本积累;适当发展商业融资方式,逐步开放国内资本市场,拓展国际融资方式,扩大资本积累来源,为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服务。 
   
  (三) 调整优化结构,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十七大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伴随着市场格局从卖房市场向买房市场的转变,已从众多方面的短缺走向结构性过剩和消费需求的"结构转换缺口",市场需求成为制约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一个制约因素,但关键是供给结构和有效供给能否适应这种变化,因此要调整供给结构,推进产业进化,加强有效供给与扩大有效需求并重,成为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政策选择。应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转换;要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走多样化的城镇化道路,促进城乡协调,实现城乡一体化,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要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重点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同时引导东部在结构调整中将一部分产业有次序地向中西部转移、梯度推进。总之,结构的进化意味着结构的效率、资源要素要更有效地配置和综合生产率的大幅提高,在中国长期经济增长中起到重大作用。 
  (四) 增加科技研发投入,推进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 
  党在十七大报告中谈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认真落实国家长中期和技术发展规划,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我国要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特别是研发的投入,以缩小与发达国家科技投入的差距,进而缩小科技水平上的差距。目前,科技开发的重点应放在加快开发解决生产中实际需要的技术问题,加快开发能够推动结构升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在发展中改变传统的"资本高投入、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逐渐建立一个能促进生态环境平衡、低消耗资源的节约型经济持续增长机制。在有相对优势的技术领域,要积极推进高技术研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实现产业化;要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大知识创新力度,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推进技术进步。 
   
  (五) 推进制度创新,建立有效率的制度 
  目前,束缚中国经济发展的制度因素还存在,现行经济体制还有不少计划经济痕迹,政府管理中的趋力行为、权利失衡、腐败行为、等问题尚未得到较好解决,因此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为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一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和宪政制度建设,在规范、科学的法律制度下中国的市场经济才能成为法制经济,社会才会有不断的创新创业的动力,才会出现经济增长的持续活力,实现由政府主导的社会向法制主导的社会转型,完成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全面转变;二是要积极推进市场化综合配套改革,继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产权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使社会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经济效率得到提高;三是要建立一个对人民高度负责的高效、廉洁、决策民主、管理科学的适应市场经济的有限政府,调整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体制,改变旧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和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形成的不合理的利益格局,改革政府因为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而过度干预经济活动的执政方式,这是实现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性的制度保证。这与十七大所提倡的"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一致的。建立有效率的制度,这将带来经济增长的巨大活力,对中国经济长期的影响是根本性的。 
  总之,正确的选择中国长期发展的经济政策,对经济长期增长至关重要。必须从知识、技术、制度等方面入手,提高水平,重视人力资本积累,让劳动者的劳动支出更多地表现出"资本技术"化倾向,并结合其他要素投入成为综合生产力;增加科技研发投入,扩大资本积累,建立有利于技术进步的融资经济,推进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推进结构进化,提高要素配制效率;建立有效率的制度,使中国要素效率化,推动综合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地发展。 
   
   
  [1] 靳共元. 《政治经济学》,科学出版社, 2005. 
  [2] 钟学义, 等. 《增长方式转变与增长质量提高》,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1. 
  [3] 韩晶, 朱洪泉. 《经济增长的制度因素分析》,《南开经济研究》,2004, 4. 
  [4] 袁康, 等. 《中国的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广东商学院学报》,2001, 6. 
  [5] 杨文进. 《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分析》,《上海经济研究》, 2002,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