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6-25
             作者:崔海龙  张玉梅 胡春光
[摘要] 目前,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接手一家公司部分或全部物流职能的做法越来越普遍,也越来越被专家们所称道。但是,第三方物流是随着物流技术的迅速提高,物流业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产物。而我国物流业真正的发展,也不过是五六年的时间,尚未发展充分。因此,在第三方物流发展的过程中便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本文从第三方物流产生的原因入手,分析第三方物流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核心能力 第三方物流 问题 对策 

“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简称3PL或TPL)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欧美流传开来。目前对于第三方物流解释很多,国外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而我国2001年公布的国标《物流术语》中,将第三方物流定义为“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 
第三方物流是在物流渠道中,由专业物流企业以合同的形式在一定期限内提供用户所需的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务,以其有助于服务对象降低库存、减少成本、优化物流管理而被人们所广为推崇。 
一、第三方物流发展的理论基础 
第三方物流的理论基础是企业(核心)能力理论。 
企业能力理论是在企业内在成长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典学家亚当•斯密(Adam•Smith)、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1)等的微观经济理论。1776年,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企业内部劳动分工决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成长,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强调企业之间的能力分工,企业内部的能力分工决定企业的成长。 
乔治•理查德森(George•Richardson)是第一个提出企业能力概念的经济学家。他于1972年在《产业组织》一文中,使用“能力”(Capability)概念来指企业的知识、经验和技能。 
l990年克拉克•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加利•哈默尔(Gary• Hame1)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公司的核心能力》一文,企业能力理论开始受到广泛的重视。在这篇影响颇广的中,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首次提出了“核心能力”的概念。自此以后,能力理论以及核心能力理论不但在企业界受到高度重视,而且向企业管理以外的其它领域渗透,核心能力也因而成为一个非常大众化的概念。 
1997年提斯、皮萨罗和肖恩(Dayid J.Teece,Gary Pisano & Amy Shuen)提出了一个“动力能力”(Dynamic Capabilities)的分析框架。按照他们的界定,所谓“动力能力”就是整合、建设、重构组织内部和外部资源、技能和能力来适应环境快速变化的能力。 
在20世纪90年代的后半期,资源基础理论与能力基础理论的后续研究呈现出愈益庞杂的局面,并逐渐分化出核心竞争力理论、动态能力理论、企业知识基础理论和企业社会资本理论等。 
企业能力理论认为:企业内部能力、资源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收益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原因。 Prahalad和Hamel给出了核心能力的理论框架,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各种技术流的学识,它不仅不会因为使用而衰减,反而会因为使用、分享而增值。 
核心能力的基本功能表现在:(1)从企业战略角度看,核心能力是企业战略的中心主题;(2)从企业未来成长角度看,核心能力具有打开多种产品潜在市场、拓展新的行业领域的作用;(3)从企业竞争角度看,核心能力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4)从企业用户角度看,有助于实现用户最为看重的、核心的、根本的利益,而不是那些一般性的、短期的好处。如下图1所示: 
图1 企业核心能力的基本功能 
各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能力,否则这个企业就不会生存于市场之中。生产企业、销售企业、物流企业等都有各自的核心能力。各个企业都应该着重发展自己的核心能力,而把那些非核心能力的活动外包出去,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于是,第三方物流应运而生。 

二、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现状 
第三方物流在中国的发展只有十几年的时间,而其发展的速度却非常能够迅速。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形成结构看,大体分为四个途径:第一是传统仓储、运输企业经过改造转型而来;第二是新创办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新型物流企业;第三是外资和港资物流企业;第四是民营物流企业。 
1999年—2001年,中国仓储协会对物流市场供求状况进行的三次抽样调查显示:在生产企业成品销售物流中,第三方物流所占的比重分别是9.1%、16.1%和21%,呈明显上升势头。据中国仓储协会第三次全国物流需求状况调查显示,有43%的生产企业从事自营物流,36%的生产企业物流管理采取第三方物流和自营物流的混合模式,而完全采取第三方物流的生产企业却只有21%。 
从提供的服务范围和功能来看,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仍以运输、仓储等基本物流业务为主,其他如加工、配送、定制服务等增值服务功能还处在发展完善阶段。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的服务对象主要集中在外资企业,其次是民营企业和少数改制后的国有企业。 
总之,随着物流热的兴起,第三方物流得到长足发展,既有量的增加,又有质的提高。但从整体上看,企业规模不大,服务水平不高,第三方物流还只停留在某一个层面或某一个环节上,没有实现从原材料供给到商品销售整个供应链的全程服务,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服务。 
三、我国第三方物流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第三方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专业物流管理人才。 
这是目前制约中国物流业发展的最主要的瓶颈之一。物流概念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引入中国是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物流知识,尤其是现代综合物流知识远未得到普及,甚至许多人不识物流究竟为何物。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懂得专业知识、拥有业务技能的各个层次的受过专业训练的从业人员。 
2、未能有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世界大的物流企业都拥有“一流三网”,即订单信息流、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全球用户资源网络和机信息网络。凭借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技术,这些物流客户也成为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我国目前的物流企业虽然在某些方面引进了高科技的工作手段,但更多的仍停留在传统的人工操作阶段,由于新技术和新设施往往投资巨大,且要求与客户之间建立接口,不少企业对之望而却步。这种现状极大地制约了新型物流企业的培育,影响了企业综合竞争实力的提高。 
3、条块分割严重,企业规模偏小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物流企业形成多元化的物流格局,除了新兴的外资和民营企业外,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是计划经济时期商业、物资、粮食、运输等部门储运企业转型而来。条块分割严重,企业缺乏整合、集约化经营优势不明显,规模效益难以实现。 
4、中国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薄弱 
大多数物流企业只能提供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物流功能主要停留在储存、运输和城市配送上,相关的包装、加工、配货等增值服务不多,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据中国仓储协会2001年初的调查,在采用第三方物流的需求企业中,有23%的生产企业和7%的商业企业对第三方的物流服务不满意。 
四、我国第三方物流业的对策 
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业是我国应对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迫切需要,对于提高我国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优化资源配置、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综合国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加大政府部门的支持力度 
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离不开有力的政策支持,既要在规范市场准入标准的基础上,鼓励多元化投资主体进入物流服务市场,还要对工商登记、税征管制度等进行必要的调整,鼓励企业实现跨区域经营。物流作为大系统的特性需要各业各环节的高效协作和沟通,政府在其中应起到导向和协调作用。 
2、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物流企业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是要拓展服务范围,突出服务特色,向服务多元化发展。二是要保持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结构。一方面要加大对从业人员的培养力度;另一方面要广纳人才,高起点发展第三方物流业务,为货主企业提供切实有效的物流服务和物流方案。三是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流系统。第三方物流企业要加强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四是创立良好的企业信誉。货主企业愿意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物流业务,其目的无非是要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为客户服务的质量。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必须要有良好的企业信誉,才能获得货主企业的信任。 
3、加强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促进物流业跨跃式发展 
重视物流人才培养,实施人才战略。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们与物流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多的是观念和知识上的差距。要解决目前专业物流人才缺乏的问题,较好的办法是加强物流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 
物流涉及仓储运输、信息技术、公关谈判、政策法规等广泛内容,需要大批各个层次的受过专业训练的从业人员。因此,需要大力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物流人才向社会进行输送。 
4、积极培育专业化、社会化物流服务企业,大力培育物流集团 
从国外的运行情况看,利用第三方物流服务为企业创造了非常明显的经济效益。过去世界500强企业的物流业务大都自己营运,而目前超过60%的企业认为应该业务外包,采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由专业物流企业将仓储、运输、包装、配送等物流环节进行整合,提供一整套物流增值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代表了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方向。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集团,实行集约化经营。仓储协会2001年调查显示,企业在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时,最看重的是物流满足能力和作业质量。第三方物流企业只有具备一定规模,才有可能提供全方位服务,实现低成本扩张及规模效益。若要适应激烈竞争需要,第三方物流企业必须打破业务范围、行业、地域、所有制等方面限制,整合物流企业,组建跨区域的大型集团。 
5、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加强网点建设。 
信息化是衡量现代物流企业的重要标志。借助信息技术,建立一种“效率式交易”的管理与生产模式。企业要双管齐下抓建设:一方面, 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有形网络, 若企业规模大、业务多, 可自建经营网点; 若仅有零星业务, 可考虑与其他物流企业合作, 共建和共用网点; 还可以与大客户合资或合作,共建网点。另一方面, 要建立信息网络, 应用因特网、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交换技术(EDI)等信息技术,实现物流企业和客户共享资源,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 形成相互依赖的市场共生关系。 
6、强化增值服务,发展战略同盟关系。 
据物流业的发展趋势,那些既拥有大量物流设施、健全网络,又具有强大全程物流设计能力的混合型公司发展空间最大。这些企业能把信息技术和实施能力融为一体,提供“一站到位”的整体物流解决方案,因此,我国物流企业在提供基本物流服务的同时,应不断细分市场,以客户增效为己任,发展增值物流服务,广泛开展加工、配送、货代等业务,甚至还提供包括物流策略和流程解决方案、搭建信息平台等服务用专业化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与大客户加强业务联系,发展战略伙伴关系。 
发展第三方物流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物流企业自身的努力还远远不够, 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推动和调控作用也相当重要。不仅要尽快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法规体系和规范的行业标准,而且还要发挥其组织、协调、规划职能,建立多功能、高层次、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现代物流中心,促进第三方物流健康、有序发展。 

: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C.K.Prahalad and Gary Hame1,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J].Vo1.68,No.3.1990. 
3、David J.Teece,Gary Pisano and Amy Shuen. Dynamic capabi1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J].Vo1.18(7).1997. 
4、张明,周鹏,第三方物流和自营物流的比较分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02 
5、徐健,第三方物流战略联盟的量化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02 
6、王德成,扈建明,我国现代物流发展分析,科技咨询,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