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通胀初探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 通胀 CPI 加息
一、通胀之因
中国目前已经进入通胀时代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进入2008年以来,上半年的CPI指数分别为:一月7.1%,二月8.7%,三月8.3%,四月8.5%,五月8.2%,六月7.1%。与制定的4.8%的控制目标差距较大。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内灾”、“外忧”使中国经济的必将步履维艰。
目前,国内CPI在高位徘徊,通胀压力的依然严峻,造成这一现象成因是多种多样的。中国面临的通胀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内忧”和“外困”。
“内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能源和农产品等商品价格上涨过快,产生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国内能源和农产品价格的飙升造成生活成本的提高、中国今年的雪灾地震等灾情造成的物资、运输的紧张等其次,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固定投资依然过热。
“外困”则是来自国际方面的压力,美国的次贷危机和美元的不断贬值、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劳动力短缺和生产成本增加。由于去年美国次贷风暴爆发,造成极大危害,美国为了挽救其金融机构及经济增长,向市场大量注资,同时连续多次减息,造成美元贬值,全球流动性泛滥,直接导致了全球性的通货膨胀。
然而,虽然中国经济有可能面临从结构性通货膨胀转向全面性通货膨胀,但是我们对于中国通胀的前景也应抱有乐观态度。首先,通胀本身对于经济情况、货币政策等反映存在时间差,它未来发展路径也依赖于国家经济发展。目前,由于次贷危机的深重影响,美国房地产经济衰退明显。由于美国经济对世界的巨大影响力,美国经济的衰退已使得全球经济已经进入一个被拖延的经济下滑期。随着经济增长放缓,这将减轻物价上行压力。
二、传导之径
在全球通胀的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其他经济体之间的物价上涨压力会不会相互传递,又是如何进行相互传递的呢?中国CPI高企与全球通胀彼此之间是相关的,这包括材料价格的上涨、农产品价格的上涨等多方面存在着共同性。主要有三个途径进行传导:1.市场认为美联储会成功阻止美国经济衰退和迅速重建,但对于已发生危机这些措施则稍显过晚,因此,过度刺激经济的政策或导致对于全球经济增长、大宗商品价格和通胀等预期的提高。2.市场认为未来通胀会上升,将大宗商品作为对冲通胀的工具。美联储的行为或导致资金集聚在大宗商品,进而推高其价格、提升通胀压力。3.以美元为标价的原油、其他大宗商品价格的飙升,以及美元贬值等激化了上述效应。
三、两难之境
中国的金融决策部门面临着两个相互矛盾的政策需求。他们既要避免经济增长失控从而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又要尽可能多地创造就业机会,以免日益严重的社会收入不均引发社会动荡。为实现上述目标他们几乎用尽了手中的政策工具。
政府抑制过快增长的努力至少已持续了3年,但却收效甚微。2007年至今,中国人民银行就先后16次上调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目前已达到17.50%的最高水平(1984年除外)。政府同时采取了一系列行政性手段,以抑制银行贷款增长、较少价格补贴、改变投资流向,并通过口头干预遏制市场上的投机和投资行为。
中国经济的工作重点应当主要放在了两个方面,一是安抚消费者,以使通货膨胀预期不会失控;二是允许人民币对美元继续升值,进而降低进口商品的价格。
不过,中国政府为减缓总体通货膨胀增速而采取的措施可能使通胀形势进一步复杂化。为了降低通货膨胀,政府对一些食品类产品实施了临时的价格管制。在中国,电、油等商品的价格长期以来都由政府制定,即使是在煤炭和原油价格飙升推高生产成本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四、解决之道
有多少目标就应该有多少手段,在面临多重目标的情况下,为实现目标,必须使用多重政策手段,而且要掌握好“度”。鉴于我国既要防止通胀, 又要预防经济通胀转入通缩的双重目标, 以及当前通货膨胀是由诸多因素所导致的现实,笔者认为缓和当前通胀局面应采取“一揽子”措施,赞同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与稳健的财政政策配合的“组合拳”出击。
首先,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最基本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一,它也是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手段。运用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一是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以压抑总需求;二是提高利率,以抑制投资需求,并刺激储蓄增加,从而保证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这个方法旨在减少流通中货币量,提高货币的购买力,减轻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同时减少流通货币,可以缩小信贷规模,从而减少投资规模,达到平衡储蓄和投资,进而消除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缺口,最终达到了防止通货膨胀的目的。虽然中国在这方面作出的努力收效甚微,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一方法无效。
其次,汇率政策。中国应允许其货币较快升值,因为强势货币能够弥补进口价格上涨所带来的通胀压力。这将有助于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也有助于稳定物价水平和通胀预期。然而,全球增长放缓时,这会对出口有部分负面影响。此时汇率政策应该结合扩张型财政政策一起来弥补上述负面影响。
再次,宏观调控政策。为了继续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有关部门必须密切关注、善于发现并及时研究市场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运用政策引导和经济手段适时适度加以调节。中国整体的宏观调控应当全面考虑各种经济政策目标的成本和收益, 在综合排序的基础上权衡利弊。
:
[1]樊彩跃:中长期保持“高增长、低通胀”面临的主要问题[J].宏观经济管理, 2008
[2]陈国辉段鹏:我国的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J].经济管理, 2007
下一篇:浅析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