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 差别收费制 特色农产品 消费环境 谨慎动机 连锁超市
当今社会经济生活中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矛盾,其根本落脚点还在于经济利益。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是解决这些矛盾的根本途径。众所周知,目前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便是需求不足,而其中最关键的还是内需不足。因而,如何提高我国国内消费需求,便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急需解决的问题。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总数的70%左右。如何提高这些农村人口的购买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内需求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到我国宏观经济的增长。
一、引言
我国农村消费市场难以启动,是阻碍目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正处于由“万元级”向“十万元级”的跨越阶段,消费需求在这一时期内会出现断层,因此目前刺激国内消费需求的重点应转向农村地区。的确,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三以上,农村市场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就我国目前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来看,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但目前制约农村消费市场启动的因素却有很多,如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村消费环境差,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
二、当前我国农村消费需求不高且增长缓慢的原因分析
(一)、当前农民收入水平不高且提高缓慢,从而农民的实际购买力有限。当前,我国农民收入还没有走出低速徘徊期。尽管有的年份有的地区农民收入增加的幅度比较高,但总体仍处于低速增长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2003年,农民收入始终处于低速增长。在1997年至2002年的6个年度中,农民收入增长幅度逐渐下降,农民人均纯收入6年只增加549.5元,每年平均增长不到4%(尹成杰,2006)。
(二)、农村消费环境较差,消费品的质量问题严重影响农民消费需求的增加。(1)农村中乡镇道路建设问题突出,这是制约农村消费市场启动的重要因素。农民有特产而运不出去,城市有品也难以上门提供服务,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2)我国当前通讯设施虽然进展很快,但在农村的很多地区仍然是通讯盲区,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对手机等通讯产品的消费(李同彬,2006)。(3)农村中消费品的质量问题也不容忽视。在农村中由于缺乏对消费品的质量监督,大量劣质产品拥入农村市场。农民在消费过程中,深受这些劣质消费品的危害,从而农民的消费积极性严重受挫。
(三)、农村的社会保障体制尚未健全,农民不愿也不敢增加自己的消费。根据凯恩斯的谨慎动机理论: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个人为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而持有的货币量大体上也和收入成正比。如果用L1表示谨慎动机所产生的全部实际货币需求量,用y表示实际收入,则这种货币需求量和收入的关系可表示为:L1=L1(y)或者L1=k*y 其中k为所需货币量同实际收入的比例关系(高鸿业,2000)。当前,由于农业税的减免、国家对农业的财政倾斜力度加大,农民收入有所增加;但出于谨慎动机,农民用于预防意外事件的货币量也随之增加,农民的消费需求增加仍很有限。目前,由于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农民要生病得长途跋涉到城市看病,且城市的大医疗费又十分昂贵。农村中“看病难”“养老难”仍是农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李同彬,2006)。不久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组织专家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显示,52%的人头痛感冒就自己买药吃,有近20%的人是自我或者硬挺着等病好。农村中之所以出现“小病扛”“大病拖”以及“养儿防老”“养女送终”这一现象,还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社会保障体制还不健全。不解除农民的这些“后顾之忧”,农民即使有钱也不敢大胆地增加现期消费。
(四)、农民的总支出中子女的教育支出占的比重过大,用于其他消费的可支配收入相对就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消费需求的增加。以高等教育为例,在教育改革之前,全国高校的年人均学费仅为200元,1997年全国高校实现“公费生”和“自费生”并轨收费,学费标准从1998年的1000余元开始节节攀升,目前已达5000元左右。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2004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8%,这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与此同时,农村家庭的教育支出年增长率超过20%。家庭的教育支出已经数倍于收入的增长。因而,农民的子女接受高中、大学阶段教育的昂贵费用,依然是他们进行现期消费的“后顾之忧”。
三、扩大我国农村消费需求的几点政策建议
(一)、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村消费需求。
1、发挥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作用,增加对农民的信贷配给,鼓励农村中小的发展。目前,机构从农村吸储多、放贷少,农村资金大量流向城市,农业和农民办的乡镇企业贷款十分困难。2003年,全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近16亿元,而用于农业和乡镇企业的贷款余额仅占10%左右(靳贞来,2006)。当前,农村中农民的信贷需求很大,但农民没有一定的信贷担保,无法得到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贷款支持。因而,各地方政府应出面为农民提供信用担保;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作用,为农民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鼓励他们发展新的产业、发展自己办的乡镇企业。
2、发展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扩大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在创汇的同时实现农民的增收。以云南省为例。前三季度,云南省特色农产品中,咖啡出口增势强劲,出口量值分别为1.3万吨和2991万元,同比增幅分别达95.4%和102.9%;果仁出口增势喜人,出口量达2952吨,同比增长45.5%,实现创汇1737万美元,同比增长45%;鲜切花出口大幅增长,出口创汇821万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78.9%,创汇效益增长显著。这些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实现了国家的创汇;同时,也解决了云南省农村很大一部分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进而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3、实行农产品的“产—供—销”一体化;同时,控制农业生产中生产要素价格的增长,保障农民在增产时也能增收。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农产品的品种、质量不能满足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因而农产品的市场销售价格不理想,使农民收入增加的难度加大。地方政府应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农民增收的过程中,引导农民从农作物的育种到生产、销售走向一体化。实现优良品种的培育、高质量要求的生产、顺畅的销售渠道,为农民增收创造一切条件;同时,防止农药、化肥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实施生产要素的最高限价,切实保障农民增产又增收。
4、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产品的国际贸易中维护农民权益。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今后我国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政策理应更多地通过合作经济组织加以实施。此外,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也是政府与国外进行农产品贸易谈判时持有的一个极具分量的筹码。在国际农产品贸易纠纷中,代表农民进行谈判的,往往不是各国政府,而是农民自己的组织。因此,我国政府应积极发展并正确引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确保在农产品的国际贸易中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实现农民收入的增长。
(二)、大力小城镇的连锁超市和连锁专业商店,加强消费品的质量监督,改善的消费环境。(1)我国农民的消费水平普遍偏低,可以在农村城镇发展以食品销售为主的连锁超市。连锁超市以价格低廉、经营品种多、选购方便、购物环境优雅等特点吸引农民的购买欲望。(2)发展连锁专业商店。据统计农村农业生产资料,例如化肥、农药、地膜、农业机械、农用车等需求明显增长;家用电器,例如彩电、洗衣机、冰箱在农村开始进入消费高峰期;贫困地区的农民进入新房建造期,发达地区的农民进入住宅的翻建和装修期,农村建筑材料的销量正在猛增;另外,摩托车、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正在成为农民的消费热点。针对以上状况,可以发展以经营某一大类商品为主的连锁专业商店,以满足农村消费者对某大类商品的选择性需要(李芬儒,2006)。同时,完善农村消费品的质量监督体系,防止由于产品的质量问题而影响农民的消费积极性。
(三)、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扩大我国社会保障的范围。我国相对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大中城市,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方面,目前仍然是以国家救济和乡村集体办福利事业为重点、以家庭保障为主体的社会保障。其中,农村养老和医疗保障仍然是坚持和强调社会保障和家庭保障相结合;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与国家补助为辅、国家适当给予政策扶持相结合;而且,社会保障的范围很有限,以农村医疗为例:1989年实行合作医疗的行政村只占5%左右;2003年全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率也仅有14.2%。因而,政府应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加大国家补助的比重;同时,加快农村的医疗和养老制度改革,扩大社会保障的范围,以解决农村“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消除农民增加当前消费的顾虑,从而活跃农村的消费品市场。
(四)、我国特别是高等教育实行差别收费制,降低教育支出占农民总支出的比重。我国自从实施教育改革以来,子女的教育费用逐年增加。在农村,教育的费用支出特别是高等教育费用支出,已成为家庭的主要负担,占家庭总支出的1/3左右。零点公司前不久发布的《2005年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报告》也显示:城乡贫困人群中有40%-50%的人提道,“家里穷,是因为有孩子要读书”。这一支出占的比重过大,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就相对较少,严重制约着农民对其他消费品的需求。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应实施“三级价格歧视理论”,即对同一种产品针对不同的消费群收取不同的价格。具体分析如下:(如图1、2、3)。(其中P0=P1=P2, MR1=MR2=MC,P为教育费用、Q为子女对教育的需求量)
图(2)中,农村的穷人子女对教育的需求是富于弹性,当价格由P1上升到P2时,需求量由OQ1减少到OQ2, |P1P2|<|Q1Q2|,教育需求的变化量大于教育费用的变化量;图(3)中富人子女对教育的需求是缺乏弹性,当价格由P1上升到P2时,需求量由OQ1减少到OQ2, |P1P2|>|Q1Q2|,教育需求的变化量大于教育费用的变化量。因此,应减少甚至免除农村中贫困子女的教育费用;增加对城市中富人区的子女教育费用,特别是增加高等教育收费;增加的部分用来补足农村中贫困子女的教育费用的减少量。同时,界定富人与穷人的标准,我们以恩格尔系数为参照即恩格尔系数=用于食物的支出金额/总支出的金额,(系数为59%以上者为绝对贫困,50%—59%为勉强度日,40%—49%为小康,30%—39%为富裕,30%以上为最富裕),恩格尔系数能很好地反映富裕程度,从而可以据此来划分富人和穷人。通过这种措施,就可以减轻农民教育负担,相对地增加农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推动农村消费市场的繁荣。
(1)张凌. 教育支出占家庭收入1/35成人贫困是因孩子读书 http://www.chinagateway.com.cn/chinese/yw/55592.htm
(2)尹成杰.农民持续增收动力: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相结合, 中国农村 2006(1)
(3)<<卫生部副部长朱庆生今日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
进展状况>> ,http://www.ycws.cn/411/1010325.htm,2004-11-10
(4)李同彬.农村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与对策分析,农业经济 2006(7)
(5)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4月第2版
(6)部分蔬菜出口增量不增值.春城晚报,2006年10月19日
(7)叶德磊等.中级微观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8)靳贞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农民增收, 农业经济 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