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在我国的产业关联与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姜志美 时间:2010-06-25
摘要:获得充分的技术溢出效应是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之一,而产业关联则是跨国公司在我国技术扩散的一条有效路径。由于受种种因素制约,目前,跨国公司在我国的产业关联效应较弱,我们通过该路经来获得技术溢出效应十分有效。因此,如何有效吸引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促进产业关联,提高我国利用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的效果是我国吸引外资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跨国公司 产业关联 技术溢出 

一、产业关联对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 
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进行直接投资,必然参与该国的产业分工。由于跨国公司通常拥有技术或信息上的优势,当与东道国的供货商或客户发生联系,当地厂商就有可能从跨国公司先进的产品、工序技术或市场知识中“免费搭车”,于是就产生了溢出效应。跨国公司通过产业关联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称为产业间技术溢出效应,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后向联系效应。跨国公司向当地购买加工原料或零部件是其间接影响东道国产业结构的主要方式。通过这种后向联系,可以使东道国上游产业生产效率提高,生产能力得到加强。同时,为保证其产品的质量和竞争能力,跨国公司往往会为供应商提供诸如技术援助、咨询、人员培训等服务,以帮助供应商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这种后向联系,可促进东道国上游产业技术重组,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二是前向联系效应。东道国企业通过购买跨国公司较先进的技术产品,能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跨国公司产品的相关技术(维修和操作等技术)也会向东道国企业转移,这种前向联系对东道国下游产业技术水平将产生影响。 
产业关联在跨国公司技术溢出中的作用已得到理论和经验的证明。在理论研究方面,Markusen和Venable(1999)建立了一个包括两种产品(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和三类企业(东道国生产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企业以及仅生产最终产品的跨国公司)的局部均衡模型。在模型中他们分析了产业间的溢出效应,认为跨国公司创造了对国内生产的中间产品的需求,一方面增加了国内供应企业的利润,另一方面促使新的国内供应商进入上游部门,从而增强了下游最终产品生产者的竞争力。这两个方面都对生产中间产品的国内供应企业的整体生产能力具有正效应。Blomstr和Kokko(1996)在研究企业间联系的情形也指出,当地企业可以通过与跨国公司建立前向或后向联系增强自己的生产能力。关于跨国公司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在东道国产生技术溢出的实证研究也较多。如Lall(1980)在研究印度卡车制造业时认为跨国公司通过产业关联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促进技术溢出的产生:如通过帮助当地潜在的供应上建立生产性设施;提供技术支持或信息帮助以提高供应商产品品质或促进创新;在组织管理上提供各种培训和帮助等产生产业关联效应,提升当地企业的标准,有助于技术溢出。Handfieldetal(2000)对日本、韩国、英国和美国各行业84家跨国公司的调查表明,绝大多数跨国公司的开发活动改善了当地供应商在成本、质量和交货方面的表现以及产品周期时间。Gorg和Strob(2002)在研究爱尔兰的制造业过程中,运用总进入率作为联系的衡量指标,结果表明下游部门的跨国公司的生产活动对处于上游部门的爱尔兰企业的进入和生产能力具有很大的影响。 
大多数的研究认为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生产活动能产生正的产业关联效应,然而,也有一些认为这种产业关联效应并不明显,有的甚至存在负的关联效应。这表明跨国公司虽然能够与东道国的企业建立产业关联带来技术溢出,但这种效应是潜在的,是有条件的。Smarzynska(2002)在对立陶宛的研究表明跨国公司的当地购买程度越高越容易建立产业关联,当地市场采购型的跨国公司比出口导向型的更容易发生关联效应,同时,产业关联效应要受到东道国供应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的制约。 
目前跨国公司在最为活跃的产业关联模式就是OEM合作和零部件配套生产合作。中国沿海的产业大都采用这两种关联模式。如沿海城市的一些小型IT企业已经成为跨国电脑厂商国际供应中一个最重要的来源,在上海IT业内,本土企业大约60% 的生产活动是在OEM合同关系下进行的。虽然OEM的合作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双方在产品加工范畴内的合同关系,但是在OEM合同实行过程中,跨国公司业一般会给予一定的技术指导和扶持,帮助OEM 的本地供应商提高产品质量,从而形成技术溢出效应的一个渠道。这类技术关联活动一般表现为对本土企业生产工艺的规范化和质量标准提出要求,但是对本土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仍比较有限。江小涓(2002)在上海、深圳、北京和苏州进行的有关“给外资企业进行配套生产的本土企业接受外商技术支持的模式”的调查显示,设定质量标准及其监督执行占所有样本企业的78.4%, 提供技术支持占64.7%, 而持有当地企业股份进行技术开发、或者共同投资实现技术开发的比例则很小,分别为23.6%、11.7%。 
二、影响跨国公司在我国产业间技术溢出的主要原因 
从目前中国接受外资的状况看,跨国公司、本土企业和政府,以及溢出效应实现过程的两者之间的关联活动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利于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 
首先,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间技术溢出效应较理想的是对于东道国中间产品的投资,越是中间产品,其前向和后向的产业关联度越大,技术溢出效应就越明显。目前,跨国公司凭借其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进行公司内分工,把生产价值链的战略环节如基础性研发、核心中间产品的生产保留在母公司,而最终产品的加工组装则大量向具有劳动力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也不例外,成为了跨国公司重要的最终产品的生产基地。在华外资企业大多位于跨国公司全球生产链的低端,主要从事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生产,高度依赖进口的机器设备和零部件,并将成品销往海外,这种进口和出口依存度双高的特征使得外资企业与国内的联系相对松散,1999年以来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均在40%以上,且呈逐步上升趋势,到2003年已分别达到46%和44%。在外商投资集中的部门,外资企业的贸易依存度还要更高。以电子和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例,2003年外资企业的出口依存度就高达77%。所以,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最终产品的投资只能带来很弱的产业关联效应。 
其次,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独资化”倾向不利于产业间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从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情况看,大多数合资企业的前后向关联倾向比较强烈,合作企业次之,独资企业的最弱(见表1)。随着WTO框架下市场准入承诺的逐步兑现以及跨国公司内向型投资力度的加大,以独资企业为模式的外商投资占整个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越来越高,新建外商独资企业的数量快速增长,且增速明显高于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作企业。2004年,新建外商独资企业占中国当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比重已从1999年的39%提高到63%。此外,原本占少数股权的外方合作伙伴通过收购中方合作伙伴股权实现控股或转为独资企业的例子也明显增多。 
FDI企业的前向和后向关联(单位:家) 

所有权形式 FDI企业在当地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 总计 
>75 50~74 25~49 <25 
合资企业 16 4 6 1 27 
合作企业 - - 1 4 5 
独资企业 1 - 1 2 4 
所有权形式 FDI企业在当地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 总计 
>75 50~74 25~49 <25 
合资企业 11 5 4 17 27 
合作企业 3 2 - - 5 
独资企业 - 1 - 3 4 
(数据来源:杨先明,国际直接投资、技术转移与中国技术发展) 
第三,跨过公司在我国相关产业链的自我繁衍,致使对我国企业的产业关联效应较为微弱。随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跨国公司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逐步转变为企业集团、企业联盟之间的竞争,跨国公司的投资动向在产业内部关联上也发生了变化。近年来不少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在其产业链延伸中,往往引进国外关联公司或国外合作伙伴,出现了产业链的连锁转移,如制造业企业转移后,会带动包括物流、后勤服务相关配套产业的跟随性的转移。这个趋势致使中国本地产业链中出现了核心跨国公司与配套跨国公司相继投资的现象,一个显著的结果是产业内部的价值链网络关系被整体复制到中国,在这个网络中进行技术转移与合作,而本土企业被排斥在网络之外。目前,跨国公司与中国本地企业之间的联系正逐渐弱化,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技术溢出效应的发生。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自身也存在许多制约跨国公司技术在产业间溢出的障碍。跨过公司产业间技术溢出的强弱,会因东道国的规模、技术和管理水平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果国内企业吸纳能力不足,就不能形成产业的联系效应。跨国公司与当地企业的技术差距越大,则它与当地企业建立前后向联系的难度也就越大,这样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只能形成一种 “孤岛”,那么当地企业从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中所获得的技术溢出就越少。。如果当地企业的技术能力与管理水平不能达到一定程度,也就很难形成二者之间的彼此配套协作关系,跨过公司就会觉得培养当地供应商的成本太高,从而选择从国外进口中间产品。目前,国内企业特别是生产中间产品、资本品的企业规模偏小,生产设备老化,在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多样化方面与跨国公司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在跨国公司以优质产品迅速占领市场和外销的目标下,国内企业很难成为跨国公司的配套厂家,从而阻碍技术扩散的速度,客观上需要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有一个较长的磨合期。另外,人力资本也是技术吸收能力的关键,而目前,我国人力资本的存量和质量状况不容乐观。 
另外,我国不完善的市场环境也影响了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联系。如我国目前引进技术的科研环境存在较多问题,阻碍了中外合作研发活动的开展。不完善的要素市场使劳动力(包括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供给缺乏弹性,而且劳动力在企业之间、地区之间的流动存在着许多障碍。不健全的公共服务机构以及不力的知识产权保护同样也构成了跨国公司技术扩散的障碍。我国资本市场发育也不完善导致生产中间产品的中小企业严重依赖于银行的间接融资,而且获取资金的成本很高。外商投资企业为了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培训技术管理人员也需要在国内资本市场上筹措资金,但并没有获得国民待遇。在国内企业在与跨国公司合作过程中,需要获得相关人才的培养、合资方技术先进程度、引进技术的经济评估等多方面的咨询与服务。目前,我国能够提供这类服务的公共中介机构也比较缺乏。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如公共信息)不足,使得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产生了巨大的信息鸿沟。这些外部环境同样也构成了跨国公司在我国产业间技术溢出效应的障碍。 
三、强化跨国公司产业关联,促进技术溢出的对策 
技术溢出作为东道国主动寻求的一种效应,出现未达到预期设想程度的情况,其原因从本质上探索,属于国际资本自由流动下的一种“市场失灵“,因为跨国公司作为一个逐利的经济主体,在没有特定的约束和限制的情况下,为寻求短期内投资收益和效率的扩大,不可能主动地将与自身经营目标无关的技术转移和技术投入纳入投资安排当中,因此,溢出效应的有无和程度高低实际上是国际资本经营过程中的自然选择。为了消除这些不利影响,除了本土企业自身要努力地改变以往在产品技术创新上外无压力内无动力的局面,积极寻求挖潜改造途径,设法增加R&D投入,开发新产品,改进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另外,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将起到尽可能消除”市场失灵“因素的作用。 
1、从宏观上我国政府必须要明确提供并严格执行有关的产业政策,引导跨国公司投资于产业关联系数高的行业。在当今世界经济领域,汽车、机、生物工程和航天等产业由于生产环节多,需要不同的零部件和中间产品,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系数。因此,我国应继续吸引跨国公司进入我国的汽车、微等产业,并积极引导其进行生产、经营和研发的当地化,确保其技术的先进性。采取各种优惠措施鼓励跨国公司在国内提高采购率,加强与我国本土企业的联系。 
2、完善外部环境,为提高国内供应商的竞争力创造条件。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因此,政府要加强公共信息网络的建设,使国内供应企业可以借助公共信息网络获得国外相关产品、同类企业运营状况以及相关人才的培养等多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要加强、通讯建设。高效的交通、通讯设施有助于供应商及时地向跨国公司提供其所需的中间产品,满足其适时存货的要求,从而跨国公司建立稳定的联系,更有效地获取技术已出的好处。二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这是我们政府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以中小企业或当地供应商为目标的政府培训计划能够加强跨国公司与国内供应商之间在培训和技术开发方面的相互作用。三在中国家资金短缺是影响国内供应商(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的主要因素。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为国内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提供必要的支持;四要制订各种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为跨国公司生产配套产品,加快国产化进程。 
3、改善本土企业总体的学习和吸收水平,促进技术创新。在20世纪70、80年代,韩国政府推出与培育技术学习能力相关的一系列政策,包括对企业的研究与发展活动的优惠融资政策;对原创性技术和产品开发活动的优惠融资;通过大学相关专业的发展和企业内部人员培训,培养优秀的人力资源;加大对技术研究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实行这些措施时,遵循的也是效率优先原则,着眼于三方面考虑,即学习的潜力;市场的潜力以及进入和协调成本,相对应的是,在企业技术发展的鼓励政策的对象选择上不拘泥于公共部门,而是综合三方面原则加以选择,对于有技术学习潜力而且扶持成本较低的私有部分也同样给予鼓励措施。在其“国家技术基础设施”的构建中,也同等地包含国家研究机构、大学研究机构和其他私有和半私有的研究活动。这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我国政府目前虽然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方面已经开始推行某些与韩国类似的政策,但对象上偏重公共部门,我们需要给予民营企业这类学习能力相对较强的本土企业在融资和其他经营活动上平等的待遇、甚至更加积极的鼓励措施,从扶持其技术能力的成长,改善本土产业总体的学习和吸收水平,以促进技术溢出效应的发生。 
4、发展产业集群,利用其聚集效应提高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关联度。产业集群是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众多关联企业及相应支撑组织在空间上的大量聚集。产业集群通常会产生聚集效应,所谓聚集效应是因一些特定的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而产生的正外部效应。基于对聚集效应功能的认识,我们可以积极利用聚集效应提高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速度、增强对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效应的吸收能力,提高与跨国公司的产业关联度。同时对于跨国公司来讲,东道国某个地区形成了比较好的产业集群,也会吸引其投资,因为在该地区可以比较容易找到有效的配套厂商。如我国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吸引了一大批手机跨国公司在此投资,关键是当地形成了很好的产业配套群。以浦东为辐射源的长江三角洲的集聚效应也使苏南地区成为电脑芯片制造商青睐的热土,外商的技术溢出效应明显。在这些企业机群区域内,跨国公司通过中国企业实现了业务分包,提高了其竞争力,中国企业通过为跨国公司提供配套产品和服务,获得了关联效应。 


: 
[1]喻春娇,彭有轩.后向产业联系与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J].湖北社会,2004,10. 
[2]彭敬.促进后相联系:跨国公司与当地供应商的发展[J].国际经贸探索,2004,1. 
[3]冼国明,葛顺奇.促进关联:东道国外资竞争政策新趋势[J].国际经济合作,2002,1. 
[4]杨先明.国际直接投资、技术转移与中国技术发展[M].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