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的表现及危害
[摘 要] 新一轮周期,带来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增长,但中国的经济增长暗藏着隐忧:在投资领域中,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银行不良资产压力加大,投资膨胀机制尚未根除,投资效率不断降低的问题还很突出;在消费领域中,消费性支出占收入比重连年减小、居民消费倾向明显下降,消费环境较差,有效供给不足、市场疲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等问题严重。这些问题的后果十分严重:经济增长大起大落、资源掠夺加剧、物价上涨、风险迅速聚合、政府负担加重。
[关键词] 投资 消费 问题 危害
伴随着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到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固定资产投资也迅速增长。在中国现行国民收入统计中,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存货投资存在比重过高的现象(刘立峰,2004),提示出中国经济中暗藏着潜在的不太景气。由于存货具有逆周期性的特性,因此,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水平效应和增长效应。许多学者认为,高投资能够加快资本积累(Romer,1986;De Longand Summers,1991年;De Longand Summers,1992年)。通过对中国经济增长统计数据的分析,中国在1981年~2000年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率,的确起到了促进经济增长的显著作用,但同时也发现,2001以后,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出现了逐步下降的趋势 。
社会总需求由投资、消费和出口组成,投资和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消费需求作为最基本的需求,具有不可替代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从趋势上来看,2000年~2006年,中国平均最终消费率从61.1%下降到2006年的51%,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消费率78%的水平,而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率却一路走高(见图1)。
资料来源:根据2001年~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随着投资的大量增加,生产资料价格开始出现高位运行,能源、原材料、运输日趋紧张,消费物价逐步上涨,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局部地区和个别行业出现投资热。回顾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格局已经导致了多次经济过热,2003年下半年以来的局部经济过热迟迟难退,与此也有着相当大的关系。十七大报告提出“以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的决策是非常及时的。深刻剖析当前中国投资消费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危害是十分必要的。
一、当前我国投资和消费比例失衡
由于投资需求具有“名为当前需求,实为下期供给”的双重特性,导致投资只能是一种相对意义上的“最终需求”:它需要合理比例的消费的支撑。与其它国家相比,中国的投资率长期偏高,而消费率又长期偏低。长期实行的“高投资、低消费”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1.投资与消费关系严重失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高投资、低消费”、投资拉动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模式,GDP中投资比率过高,GDP中资本形成率自1983以来没有低于过35%。与韩国和日本经济成长的数据比较,中国的GDP投资率高出其15%至25%;再加上政府为了快速集中和利用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要素,迅速形成和积累城市基础设施和产业资本,推动经济高速增长,将本应转化为农民的消费部分侵蚀为投资,进一步加剧了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失调。
2.社会收入差距不正常扩大
因为投资更多地转化为财政收入、资本收益,转化为工资收入的比例明显不足,导致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居民之间、城乡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据联合国计划开发署统计,中国基尼系数已达0.45,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如2006年居民的消费支出,还达不到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33%,且与1990年相比,下降了13.2个百分点(见图2)。
图表来源:根据1990年~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绘制
另外,城镇不同行业、相同行业层级间收入差距,也出现了扩大的趋势。与其他行业相比,金融、电力、电信、公务员、石化等行业收入水平明显偏高,以劳动作为主要生产要素获得收入的人群,如产业工人、农民等,收入水平明显偏低。
3.居民收入不稳定性和预期支出增大,消费减少
城镇居民收入中,不稳定性收入比重加大。随着改革的深化,更加注重经济效益,在市场威胁增大时,首选的方法是缩减人员,导致城镇居民下岗风险增大,在没有收入的时候,城镇居民会被迫动用储蓄,因此,到目前,过去的积蓄,已经日益成为城镇居民抵抗风险的手段。近几年,中国居民收入来源结构发生了变化,工资性收入比重日趋降低,或然性收入的比例不断增加。又由于居民日常消费所依靠的大部分是持续性的收入,对于预期以外的收入大都采取储蓄的方式,导致近年来居民收入增加,并未形成消费支出的增加。
4.信用工具不健全,即期消费受限
化、城市化的加快,带来产业升级和产业资金密集度的提高,带动生产/消费资料、土地价格、能源运输等基础产品、服务价格的上涨。受体制和政策因素的制约,住房、汽车等消费价格过高。在居民收入尚无法负担一次性购买这些高档消费品的时候,需要消费信贷的支撑。由于机构功能不健全、信用制度缺乏和消费观念转变滞后等方面的原因,消费信贷并没有得到应有。这种情况极大地限制了即期消费的提高。
二、当前我国投资过热
1.大量投资造成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刺激外贸过快增长,形成贸易摩擦
自2000年以来,中国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供给驱动投资形成产能过剩,造成部分行业产品供大于求:钢铁、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焦炭、汽车、水泥、电力、纺织、家电、房地产等行业尤为突出。
产能过剩导致大量产品寻找国外市场,出口剧增形成巨额贸易顺差。自2001年底加入了WTO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已连续六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7年的对外贸易总值比2001年增长了4.26倍;与此同时,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增速远远超过了贸易总值的增速,2007年的贸易顺差额比2001年增长了11.6倍。
外贸顺差增长过快,加剧了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如欧盟及美国的贸易摩擦:欧盟在2007年已多次表态希望中国加快人民币的升值步伐,以减少中欧之间的贸易顺差;美国国会则在2007年中提出了50多项对华贸易保护议案。
2.投资热刺激货币过量投放,通货膨胀的风险加大
投资过热刺激资金需求,导致银行货币投放量增加,造成流通领域资金量过多。自2003年以来,中国货币投放每年增幅保持在15%~25%之间,加上其他杠杆资金投放,货币总体投放年增长30%以上。流通领域资金过多触发价格上涨,物价上涨反过来激发投机行为,致使紧俏物资价格不断上涨,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3.投资持续过热,投资效益明显下降
2003年以来,中国固定投资效果系数持续偏高,即新增1单位GDP需要的投资额明显上升。1992年~1996年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平均为1.74,而2003年~2005年间,该值上升到3.6。或者说,1981年中国1元投资可以带来国内生产总值0.356元的增加,2005年则下降到0.253元,这一比值,远低于同期世界平均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生产1美元产值产品,中国需投入的成本达到日本的8倍、美国的4倍和印度的2.5倍 。
4.投资过热增加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高投资——高资源消耗——低效率”模式,形成“高投资——低效率”“高资源消耗——更高投资——更低效率、更高资源消耗”低效率循环,导致煤电油运全面紧张,也加重资源环境压力,逐渐形成难以恢复性的破坏和耗竭。
三、当前我国消费率偏低
1.消费率长期偏低,制约经济可持续增长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消费水平长期偏低,目前的消费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也相当明显 ,且居民消费额并未随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而增加。这意味着:我国单位劳动成果中,可供消费(享用)的部分较少,而转化为投资的部分较多。长期过低的消费率,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
2.居民消费性支出占收入比重连年减小,消费倾向明显下降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逐年增加,但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重,却由1985年的90%减少到2006年的74%。居民消费倾向明显下降,储蓄倾向增强。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数据整理
3.城乡消费环境较差
不良的市场交易秩序,降低了居民的消费欲望。尤其是基础设施不完善,重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升级。有调查测算,如果农村电价降低40%,电视信号质量明显改善,村村通自来水能够实现,每百户拥有的彩电将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11.5台,洗衣机提高22.6台。
:
[1]刘立峰:消费与投资关系的国际经验比较[J].经济研究参考,2004(72)
[2]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高投资、宏观成本与经济增长的持续性[J].经济研究,2005(10)
[3]于文涛:当前我国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北方经济,2006(3)
[4]解 慧: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统计与咨询,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