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提升重庆城市竞争力
摘要:重庆作为我国最年轻的直辖市,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列西部地区第一位,成绩十分喜人。然而,随着地区之间对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日渐激烈,对城市的未来提出了新的挑战。“十一五”期间,重庆应该在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重奖科技创新人才;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形成新的增长极;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以及加强科普建设工作,提高全民文化素养等方面努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加快成为西部重要的增长极。
关键词:重庆;加强科技创新;提升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科技对经济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地加强,决定着城市竞争力得到更大提升,经济更加繁荣。重庆作为我国最年轻的直辖市,200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486亿元,比直辖前增长近2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437元,比直辖前增长2倍。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列西部地区第一位,居民人均纯收入列西部地区第三位,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中西部主要城市中均排名第一,进出口总额排名第三,成绩十分喜人。然而,随着地区之间对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日渐激烈,对城市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重庆仍然存在科技发展水平较低,更新改造和研发投入长期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现实问题。“十一五”期间,如何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加快成为西部重要的增长极,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着重强调了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明确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我市要在未来五年取得更大的发展,不进行创新、不进行变革是不行的。具体来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牢固树立自主创新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科技综合实力。
(一)建立高质量的企业技术人才培训基地
是重庆经济的支柱。直辖10年来,我市的工业经济发展成绩显著。销售产值由1996年的1千亿增加到2006年4千亿,增长了四倍,工业企业的利润由96年年末亏损9亿到去年盈利155亿。
然而,与发达地区相比,工业总量偏小,知名企业和品牌产品较少,增长方式较为粗放,产业竞争力不强等因素仍然制约着重庆的发展。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除了引进优秀人才,更加应该重视和培养企业自身具有创新意识、开拓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通过高质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有计划地输送本企业的技术骨干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科技攻关水平和创新能力。只有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加强,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才能得到有效改进,产品质量才能得到真正提高,才能为开发研制出市场领先的科技产品,最终赢得市场奠定良好地基础。
(二)加大农业科技人才培训力度
近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较好,取得了一定成效。2002年起我市农产品开始体现出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获得农博会名牌农产品达31个,优质农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每年平均以2%的速度增长,而优质农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目前也达到了50%;农产品出口总额不断递增,2004年达到1.54亿美元,成为直辖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然而,与其他农业大省相比,仍需加倍努力。据有关数据显示,黑龙江省已有绿色食品生产企业295个,绿色食品640种,均为全国之最;江苏省次之,其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达164家,绿色食品有386种。而迄今为止,作为农业大市的重庆,却只有绿色食品生产企业20多家,产品仅59种。
现阶段,我市的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仍然存在技术含量不高,品牌不精、深加工意识不强等问题,以上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一般农技人员文化层次不高,具有高技术的农业科技人员较少,农业技术达不到要求,创新意识和能力都有所欠缺。因此,市农业相关职能部门应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契机,紧密联系西南农业大学、相关科研院所,组织一批理论知识丰富、农业技术精良、实战能力强的专家队伍,深入农村第一线,围绕我市养殖、花木、榨菜、柑橘、蚕桑、茶叶等经济见效快的农产品产业,对农业技术人员在打造品牌、创新品种、深加工技术等多方面予以精心指导,激发其创新思维的能力,促使广大农业技术人员的科技素质在短时间内得到较大提高,为提升我市农产品核心竞争力打下坚实基础。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重奖科技创新人才
自2004年以来,我市启动的研究开发、资源共享和成果转化三大科技平台已全面完成建设,正在逐步发挥其功能。三大科技平台的建设旨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科技资源进行整体规划、战略重组建设。其研究开发平台主要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企业技术开发中心。资源共享平台主要包括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资源、科学数据、图书资源和科技等五个方面的共享平台。成果转化平台主要包括重庆高交会及技术交易常设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企业孵化器、科技咨询评估鉴定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通过三大科技平台的建设,正在逐步促使全市在研究开发能力、科技创新服务能力、科技制度环境、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四个方面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在今后的五年里,我市要在科技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上得到更大提高,就必须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坚持以自主创新为主导,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技术开发和创新的新体制、新机制,积极落实相关自主创新配套政策,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倡导人才干事业、激励人才干成事业,重奖对科技创新有突出贡献的人才,激发创新的内在动力,通过科技体制改革,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为我市“十一五”期间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高科技及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高新技术产业对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具有倍增效应,其发展壮大能够显著地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扩张,是城市竞争力的决定推动力。
近年来,我市围绕大学科技园、长寿化工园、西永微园、重庆军转民技术产业基地等的建设建立了一批产学研合作组织。重庆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已发展产学研结合300多家,建立了5个科技企业孵化器,成为转化高校科技成果、实现科技成果与产业资本结合的有效平台。以长寿化工园区为载体,加强与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外企业和研究机构的技术合作,依托园区川维、扬子乙酰等大型企业,大力招商引资,发展天然气化工产业。目前,投资近400亿的甲醇、乙烯等80余个高新技术项目已陆续开工。
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在全国的综合排名是第18位,其中科技基础23位,科技投入18位、科技产出10位,科技促进经济的发展在21位。其中,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不足是制约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直辖以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活动较少(仅为350户,占总数的15%),R&D与GDP比例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甚至还不到1%,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指数仅高于陕西,远远无法与广东的48.59%相比。如此看来,我市的科技基础仍需不断加强,R&D经费投入还应进一步加大,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潜力还需大力挖掘。因此,应当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企业、个人、外资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鼓励高科技产品的研究与创新,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为培育我市新的经济增长极提供有力保证。
四、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
保护知识产权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是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实施“科教兴渝”战略的内在要求。直辖以来,由于我市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呈现出专利申请量大幅增加,核准注册商标持续增长的良好局面。版权保护部门严惩侵权盗版行为,海关进一步加强监管,公安部门严厉打击知识产权犯罪活动,法院加强知识产权案件受理工作。在以上各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整个保护体系得到一定地完善,较好的遏止了各种侵权行为,增强了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
“十一五期间”,为了更好地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应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工作,强化执法力度,严厉查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和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违法犯罪行为。同时,执法部门应当尽量简化诉讼程序,降低维权成本,提高权利人维权的积极性,纠正“以罚代刑”,严厉追究构成犯罪的侵权行为的刑事责任。
此外,相关职能部门还应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引导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认真学习和了解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及时将科研成果、核心技术、商品和服务品牌申请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在企业并购、技术交易等经济活动中强化知识产权审查机制,防止自主知识产权流失,鼓励企业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应对各种知识产权滥用行为,为充分发挥和提高我市的科技创新实力和城市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五、加强科普建设工作,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
具体来讲,科学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对科学术语的基本了解程度;2、对科学知识的基本了解程度;3、对科学方法的基本了解程度;4、对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产生影响的基本了解程度。只有上述四个方面都达到要求者,才算是基本具备科学素养。
根据重庆市2004年调查结果显示,我市公民对科学术语的了解程度为9.5%,对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为36.8%,对科学方法的了解程度为5.2%,对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产生的影响的了解程度为48.8%。在四个方面均达到要求的公众占整体的1.88%,即全市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88%(也即是说每万人中有188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这一数字略低于全国2003年1.98%的水平。与全国经济较发达地区相比,我市差距则更大:东部地区公众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2.0%,中部地区为2.3%。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总体低下,已成为制约重庆经济发展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瓶颈之一。
因此,大力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活动,积极营造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的浓厚氛围,努力培育崇尚学习、鼓励创新、勇于突破的良好创新创业环境,成为提升城市科技竞争力的必经之路。通过大力倡导科技创新,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按科学性办事的良好社会风气。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缺乏创新能力的城市,难以担负起中央赋予的艰巨复杂的改革攻坚任务,更加不能很好地适应目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国际形势。“十一五”期间,我市上下只有牢固树立创新意识,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才能为振兴重庆经济,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