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不同步的原因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吴云勇 时间:2010-06-25
  摘要:荣志远和王展祥两位博士对我的“我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不同步探因”一文提出以下四大争鸣观点:产业结构变化有一般,无标准结构;产业结构决定就业结构或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没有简单的决定与被决定关系;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低,第二、三产业吸纳劳动能力较弱导致了不同步升级和第一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不断下降是我国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升级不同步的本质意义;就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在于提高二、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提高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此拟一一进行解答,即发达国家标准是用于判断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否同步的最好参照物;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同步性可以进行比较分析;制度障碍、推力有限和拉力不足是就业结构升级滞后的主因;多渠道构建农业劳动力合理流动平台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论文关键词:就业结构;产业结构;第三产业

  《改革》2007年笫3期发表了我的文章——《我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不同步探因》,荣志远博士在第5期的争鸣文章《我国就业结构必与产业结构同步升级?》(以下简称《同步升级》)、王展祥博士在第8期的争鸣文章《再析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不同步升级的本质》(以下简称《升级本质》)中分别就其文章中部分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针对两文的不同观点,现拟简要作答。
  一、发达国家标准是用于判断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否同步的最好参照物
  《同步升级》《升级本质》核心观点之一是:产业结构变化有“一般规律”,无“标准结构”。对此,我认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也不能仅仅从总体趋势来看是否同步,必须有一个标准。尽管“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标准的就业结构”,因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中国就业结构升级是否滞后于产业结构做出判断,其中发达国家所走过的成功之路就是最好的标准尺度。这就正如判断一个小孩子的身高与其年龄是否相一致,我们不能只看他的身高是否随着年龄而增长一样,因为这种趋势变化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它仅仅是判断长与不长,而没有判断出长多长少)。我们必须将其与相应年龄的标准身高相比,而这个标准不是绝对的,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但并不影响我们作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同步升级》中提出的观点:“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符合规律性(详见争鸣观点二)”“从总体上说,三次产业中劳动力部门份额变动与产业部门变动在方向上是趋于一致的(详见争鸣观点三)”及《升级本质》中对《同步升级》观点的赞同(详见争鸣观点二)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这种“符合”仅仅是一种整体趋势上的符合,对于我们判断“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是否同步”是没有任何参考价值的。其实,《同步升级》中提出的观点——我国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同步性明显……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吸纳过多的劳动力,而二、三产业却吸纳劳动力不足,存在着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过慢的现象——也是基于比较后得出的,这种比较也是在一定标准下做出的一种判断。
  二、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同步性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同步升级》核心观点之二是:产业结构决定就业结构。《升级本质》核心观点之二是: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没有简单的决定与被决定关系。对此,我认为:
  《同步升级》《升级本质》存在一个共同的误区,混淆了两个概念:“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就业结构升级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如果产业结构的发展是合理的,那么这种非同步性就是缘于就业结构的滞后;反之,如果产业结构升级超前,这种非同步性就可能与就业结构有关,也可能是没有关系。”这段话并不是要论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有无关系,而是想说明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其实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就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一样,早就以“配第——克拉克定律”的形式被人们认同。我这段话是说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就业结构的升级若出现不同步陛,可能是缘于在产业结构正常升级时就业结构升级的滞后(或者说产业结构是标准的、典型的),也可能是由于就业结构正常升级时产业结构以更快的速度升级或就业结构升级滞后与产业结构升级超前两者同时并存(即产业结构是非典型的)。
  改革开放前,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结构升级不同步主要是缘于制度因素导致了产业结构升级超前和劳动力转移滞后。改革开放以后(1978年一1997年),产业结构升级超前问题有所缓解,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制度环境也有所改善,“农业就业结构与标准值的差距基本上维持在改革开放前的15%这个水平没变。”但是,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尽管这一时期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绝对数量较大,但迁移水平是非常低的,我国人口迁移过程受政策控制的迹象非常明显。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出现由资本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转换的迹象,在这一转移过程中,劳动力在各产业中的就业也将发生变化。按照配第——克拉克定律:在产业演进、升级过程中,由于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导致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时,就业人口便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西方发达国家化及后工业化进程印证了这一规律。但是,由于农村的推力有限和城市的拉力不足,加之阻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很多制度依然未被完全拆除,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不仅没有带来就业结构的质的飞跃,相反,农业就业结构与标准值相比差距在不断地扩大,由改革开放前期的15%左右扩大到2005年的近30%。
  三、制度障碍、推力有限和拉力不足是就业结构升级滞后的主因
  《同步升级》核心观点之三是: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低,第二、三产业吸纳劳动能力较弱导致了不同步升级。《升级本质》核心观点之三是:第一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不断下降是我国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升级不同步的本质意义。对此,我认为:   《同步升级》认为第一产业绝对劳动生产率低是我国就业结构升级滞后于产业结构的主要原因,《升级本质》则认为“我国过程中,农业绝对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第二、三产业绝对劳动生产率增加的更快,使得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反而在不断下降……这才是我国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升级不同步的本质意义。”其实,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无论是绝对还是相对)恰恰是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重要推动力。农民为什么要脱离农业、背井离乡出去打工,就是因为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增收缓慢。换言之,不是因为农业整体的劳动生产率低,占用着大量的劳动生产力,而是因为农业大量的劳动力无法转移出去,导致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正如马尔科姆-吉利斯等学者所言,“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既可能产生于城市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也可能产生于农村落后的不利条件。农村推力有限和城市拉力不足才是阻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从而使就业结构升级滞后于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原因。
  “第二、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相对较弱”也不过是就业结构升级滞后的结果,而不是主要原因。由于就业结构升级的滞后,或者说由于农村劳动力没能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而同步向城市转移,使得我国第二、三产业结构的升级缺乏国内市场必要的有效需求的支撑;同时,也因此导致我国第二、三产业因缺乏大量的、合格的劳动力,而使得第二、三产业的结构过早地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过渡,从而影响了第二、三产业结构升级的广化和深化。即,产业的发展若没有辅之以相应的就业结构的优化和发展,是难以持续的。如果产业间的生产要素能在一个统一的市场中流动,那么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也应该而且必须在统一的市场中流动。只有消除阻碍劳动力流动的制度因素,三大产业的就业效应才会进一步发挥,就业效应差的第一产业才能有效地向就业效应大的第二、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制度障碍是导致二、三产业的就业弹性较小、就业结构对产业结构变化滞后、结构问的不协调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在化与城市化同步推进的国家,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每转移1个劳动力,同时就向第三产业转移2个及以上的劳动力。而我国近年来,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每转移1个劳动力,向第三产业只转移了0.6个劳动力。
  由此可见,制度改革缓慢、农村推力有限和城市拉力不足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合理流动,从而使就业结构的升级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并进而恶化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同步性。 
  四、多渠道构建农业劳动力合理流动平台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同步升级》核心观点之四是:就业结构的关键在于提高二、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提高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对此,我认为:
  《同步升级》认为促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同步的关键在于提高二、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但从现实情况看,目前我国大幅度提高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潜力不大,所以,在逐步消除劳动力流动制度障碍、通过多种途径高农村推力的前提下,通过加快城市化、打破服务业行政垄断等方法拉动就业结构升级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第一,加快城市化步伐。由于我国城市化发展滞后,第三产业得不到城市化的支持而缺乏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无法在第二产业基础上创造出更多的服务业就业机会,所以二、三产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效应不能充分发挥出来。按2006年英国的统计,服务业占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的72.6%,工业占26.5%,农业占0.9%,而服务业、工业和农业中的就业人口分别为74%、25%和1%J。我国2005年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9.9%,工业占47.5%,农业占12.6%;而服务业、工业和农业中的就业人口分别为31.4%、23.8%和44.8%L2]。可见,我国服务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十分巨大,加快城市化是为第三产业提供合格劳动力及把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并最终实现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同步升级的关键所在。
  第二,打破服务领域的行政垄断,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在诸如银行、保险、邮政、通讯、、、卫生、广播电影电视业等众多领域,甚至在社区服务方面,仍然实行较严格的行政垄断制度。尽管这些服务行业就业弹性较大,却由于存在很多进人壁垒,缺乏竞争,使得服务价格居高不下,从而一方面抑制了消费,另一方面也影响了行业的发展规模¨,最终限制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就业结构的升级。所以,继续深化改革,真正做到政企分开(真正涉及到国家安全的领域除外),实行公开透明的宽准人制度,逐步取消对民间资本、外资进人的限制性规定,打破行政垄断(或国有资本垄断)的局面,培育多元化主体的市场竞争格局¨,给第三产业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对于整个第三产业的广化、深化及就业结构的快速升级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三,加大对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农村推力有限、城市拉力不足归根到底是因为农村与城市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物品供给上的差距所致。由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使得农业投入、农村建设、农民教育等与工业投入、城市建设、市民教育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造成了广大农民与市民在信息、文化素质、收入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通过加大对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逐步构建一个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才是解决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不同步的根本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