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及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莉姗 时间:2010-06-25
  摘要:利率市场化我国履行加入WTO的承诺,在2006年底之前全面开放服务领域、迎接国际金融财团挑战之前的要求。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整个金融战略和实现与国际金融接轨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率水平将受到市场资金供求、以及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波动不定,表现出较大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而这种利率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将使金融市场上各经济主体承受较大的利率风险。商业银行作为调剂资金余缺的中介机构,其主要利润来源于存贷款利差,作为资金价格的利率的不确定及其频繁变动必将引起商业银行资产收益减少或负债成本增加。因此,利率市场化将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利率风险,并对其资产负债管理、乃至战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论文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风险;控制
  一、国内外利率市场化进程。
  1、国外利率市场化的借鉴。利率市场化是金融自由化的重要方面。该理论的理论基础是源于麦金农和肖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金融压抑论和金融深化论。近30年来,利率市场化成了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经济政策。从发达国家、亚洲新兴化国家到部分发展家,利率市场化浪潮不断涌动。以美国为例,其利率市场化是在高利率背景下以资金大规模地向自由利率的金融商品市场流人为突破口的,是一个典型的发达金融市场逐渐向政府管制“倒逼”的案例。其主要特点是为规避管制,银行业通过发掘漏洞,不断创新出各种新的金融工具和业务。通过1980年出台的《放松对存款机构的管理与货币控制法》,以及设立的专门委员会负责调整存款利率金融机构,不断提高存款利率的同时,逐步废除了有关利率管制的规章制度,因此到1986年完全实现了利率的市场化。而日本是为了刺激需求,摆脱经济低迷状况以国债利率为突破口的。其最直接的动力来自商业银行,是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驱使政府逐步放松利率管制,承认创新的合法性,最终实现利率市场化。但是,利率的市场化在活跃金融市场的同时也加大了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从19世纪80年代伊利若斯银行破产,到今天的美国次债危机,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风险控制都被提到更高的位置。
  2、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1993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利率市场化的基本设想。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重申:“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党中央、国务院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确定为: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将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从实际的情况而言,利率市场化始于1978年,但直至1996年6月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的举措才真正揭开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第一幕,到2000年9月21日实现外币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才实质性的迈出第一步,应对金融全面开放当2007年发布上海同业拆借利率的时候,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已远远超过了金融开放的要求,因此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已经基本走到了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最后攻坚和破解阶段。
  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
  同其他金融改革内容一样,利率市场化无疑也是悬在我国商业银行头上的一把纳斯达克之剑,使得商业银行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的主体地位,商业银行需要利率市场化来调动经营的主动性,促使经营目标的实现,并加强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带来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利率市场化对如下影响:
  1、利率市场化加剧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市场利率波动对于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越来越大。正因为如此,利率市场化一旦实施,必将给银行的业务经营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这样的不确定性,将使我国商业银行面临银行资金流人相关经营项目无法得到及时回补,致使资金停滞在经营项目中,极大的加剧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2、利率市场化加剧了商业银行竞争及收益曲线风险。目前我国对于利率的管制主要在控制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的方式.这种限制使金融资源配置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商业银行高额的利差。若管制放开,在金融全面开放的前提下,国内外金融机构存贷款竞争必然加剧,利差缩小在所难免,而目前我国银行业的业务单一,存贷利差收入是主要利润来源,这无疑给对商业银行带来沉重的打击。鉴于此,在目前中间业务尚不发达的时候银行将会千方百计的加大存贷业务业务,由于存贷业务利率的敏感性存在着千差外别,随着利率的上下浮动,将造成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从而导致收益不确定性的收益性风险被加剧。   3、利率市场化将导致商业银行利率的结构性风险。存贷款利率波动不一致导致利率结构风险,这种风险通常表现为随着存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不一致或长短期存贷利差波动幅度不一致的,导致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随着利率的市场化,这样的利率波动幅度不一致将在市场上不断的商业,使商业银行利率的结构性风险加大。
  4、利率市场化加剧了借款者逆向选择和信用风险。由于08年一季度所凸显的通货膨胀情况,我国目前所进行的主要工作就是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因此市场里直接融资萎缩间接融资又成市场资金的主要来源,利率市场化往往导致利率水平上升,而利率上升之后,由于金融市场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通常就会导致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逆向激励,从而加大整体信用风险。
  三、加强利率市场化下的银行业风险控制的对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利率市场化在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尚未成熟时期给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带来的隐含的风险是前所未有的。对此,商业银行一定要有相应的充分准备,以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波动的风险。因此,在应对路径是选择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调整资金比例,降低资金成本,提升商业银行内部资金充足率。内部运作成本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主要的束缚之一,成本过高,将导致较高风险,因此降低成本是保证利率市场化过程商业银行赢利的重要举措之一。从我国银行业的具体情况来看,银行内部运作成本还存在较大的紧缩空间,而降低成本的关键在于建立一套合理的运作机制,这就要求我们的负债业务由集聚为目标转型为效益为目标,由由一味的鼓励吸储转变为促进资金成本控制和有效运用,使资产负债比例在数量、期限和类型上优化配置,使银行内部资金充足率提高,从而降低由利率市场化加剧的流动性风险。
  (二)优化金融产品定价机制保证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营利性。在市场上产品的价格优势无疑是最具有竞争力武器,利率市场化后贷款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就指向了贷款利率,这就相当于市场中,厂家需要根据市场供求情况给产品进行定价一样,若银行给贷款定价过高会在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反之,则可能使竞争到的贷款业务无利可图,因此,在利率市场化下优化原有的贷款定价机制已迫在眉睫。具体而言,各商业银行应该在市场基准利率基础上参照合理的成本收益方法确定本行的基准利率水平,同时,使用客户盈利分析模型确定对不同客户的利率水平。在确定存贷款利率水平时,应综合考虑风险补偿、费用分摊、客户让利幅度、产品收益相关性及因提前还款、违约和展期等导致必要的价格调整等因素,最终确定价格水平。
  1、加强中间业务的,摆脱利差利润的限制。据统计,2006年,美国花旗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已占总收入的比重为80%,大通银行为68.9%,总的来说,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已达到了50%左右,而我国2006年,开办的中间业务品种仅有260多个,各银行中间业务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平均为10%左右,最高为22%,有的甚至不足1%,因此中间业务发展的空间还很大。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业务长期被传统业务统治,利润随存贷款利差依赖过强,因此开展中间业务银行可以依靠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来吸引顾客,扩大银行营业收入,从而弥补利差的损失,摆脱利差利润的限制降低利率风险。
  2、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增强银行营销力度。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从对我国银行业产品服务方面的贡献而言,它使商业银行业务的同质性得到缓解,因此若能有一个很好的营销系统作为支撑,对于银行开展非一致化业务有很大帮助。而这需要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升员工的素质,真正从营销的角度来做市场,而非从推销的角度片面用关系争取业务,使业务销售稳固性增强,促使信息流畅,稳定客户群体,减少借款者的逆向选择和信用风险。
  除此之外,国家政策及监管对于金融环境的约束也为商业银行应对经营风险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