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股票发行核准制及其影响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论文摘要:我国股票发行核准制自2加1年3月起正式实施,股票发行核准制开创了我国股票发行史上新的时代。股票发行核准制取消了政府对上市指标和额度的管理,证券监管机构职能被重新定位,股票发行的行政色彩弱化;证券公司被赋予更大的权力和责任,同时承担更大的风险,券商等中介机构的专业化程度和诚信度大大提高,我国证券市场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加速。
所谓股票发行制度,是股票发行过程中各参与主体的行为规则,其基本形式主要有三种:审批制、核准制和注册制,每一种发行制度都对应于一定的社会体制和证券市场状况。其中,审批制是完全计划的发行模式,其特点是计划分配,额度管理,适合计划经济体制或证券市场处于发展初期的国家;注册制则是成熟资本市场中普遍采用的发行制度,它遵循公开管理、公众监督的原则,是一种典型的市场化发行制度;而核准制是从审批制向注册制过渡、从计划向市场过渡的一种中间形式。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证券市场的建立到新世纪之初,我国的股票发行一直采用的是审批制。
我国的股票发行审批制是我国在证券市场的发展早期,为了维护证券市场的稳定和平衡复杂的社会关系,采用行政计划的手段,向各个地方政府或国家部委分配上市指标和额度,地方政府和国家部委再向系统内进行上市额度和指标的再分配,并推荐企业发行上市的一种发行制度。审批制下证券监管部门凭借所斌予的行政权力行使实质性的发行上市审批职能,中介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在证券监管机构的行业领导下对企业上市进行技术指导。
发行审批制在证券市场发展的初期,通过计划管理、额度分配以及对企业发行上市资格的实质性审核,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平稳、顺利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证券市场发展,这种带有浓厚行政色彩的发行制度越来越不适应市场化发展的要求。首先,在审批制下,政府及监管部门掌握了“上市额度”这样一种能给企业带来巨大利益的稀缺资源,企业为获得这种稀缺资源,不惜采取各种非正常、非市场化的手段进行公关,加剧了各级监管审批部门权力寻租现象的形成;其次,对于企业来说,由于能否获得上市资格取决于能否得到上市额度,而上市额度的获取完全取决于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门的额度分配,并且,很多时候政府部门往往把额度分配变成一种对地方性大中企业的优惠政策或对贫困企业的扶贫政策,甚至是对一些“关系企业”的照顾,造成了大量资产质量不好、盈利前景不佳的企业通过种种途径获得上市资格,这些企业由于并不具备良好的有发展前景的主业和核心的竞争力,上市后的盈利能力一落千丈,这也是市场上流行的“一年绩优、两年绩差、三年四年亏损、五年舒、六年退市”说法的主要原因;另外,对于证券公司来说,只要能争取到已经获得上市额度的企业,相当于是大功告成,不存在证券公司实力强弱和专业水平高低的差别,同时一级市场的巨大利差使得证券公司几乎不用担心所谓的承销风险,如此一来,券商把大量的精力花费在打通各级政府机关或“额度内企业”的关系上,而非放在提高其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公司整体实力上。
随着我国加人WTO,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股票发行制度的变革已经是箭在弦上,核准制在此时应运而生。
核准制是介于审批制和注册制中间的形式。一方面取消了政府推荐的指标和额度管理,引进证券中介机构来判断企业是否达到发行上市的条件;另一方面证券监管部门同时对企业发行上市的合规性、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发展前景等进行实质审查。也就是说监管部门只具有决定或否决企业的上市申请,而不具有推荐企业发行上市的权力。至于股票的发行数量、发行时间、发行价格及发行时机则由发行人和券商视市场情况协商而定。
“核准制”其实在1998年12月29日通过的我国证券市场的基本大法《证券法》中就已经首次正式提出了。《证券法》第十一条明确规定“发行股票,必须依照公司法规定的条件,报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发行人必须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提交公司法规定的申请文件和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有关文件。”
虽然《证券法》于1999年7月1日生效,但2001年是我国真正开始实行核准制发行的第一年,因为此前(2000年3月16日)证监会颁布的《中国证监会股票发行核准程序》中规定“主承销商在报送申请文件前,应对发行人辅导一年,并出具承诺函。”于是,《股票发行核准程序》与同一天发布的《股票发行上市辅导工作暂行办法》被视为中国证监会最早推出的具有核准制时代象征意义的文件。此后,为了建设和完善核准制下的股票发行监管的制度体系,中国证监会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几十项股票发行的部门规章和规定,对股票发行过程中的各个主体、各个环节进行了约束和规范,如的重组改制、上市辅导、券商的尽职调查、企业发行上市条件、发行申报材料的制作、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信息披露、发行核准工作程序等等,这些法规吸取了我国证券市场十几年的经验和教训,借鉴了国外成熟证券市场的一些做法,对我国证券市场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从我国陆续颁布的这些核准制文件来看,我国核准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证券监管机构职能重新定位,股票发行的行政色彩弱化,市场化进程加速。核准制取消了监管部门对发行额度的管理职能,企业的自愿申请和券商的自主推荐代替了以往的行政计划和额度管理,使企业发行筹资的市场化程度更高,企业可以根据其资金需求、盈利能力、发展前景与券商共同制订融资目标和发行方案。
其次,券商等中介机构的角色得以归位,券商的责任更为重大。在审批制下,上市企业由政府挑选,企业是否能上市由证监会负责实质审查和把关,券商等中介机构只进行初步的合规性审查和技术上的指导,因此可以说在审批制下,地方政府和证监会实际上对上市公司的质量好坏进行了保证。而核准制将遴选、审查和推荐企业的权力交给了券商,使券商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公司发行上市的“第一道把门人”,券商不仅承担了企业上市前的改制和辅导的责任以及企业的股票发行过程的承销责任,而且还承担了企业上市后的持续保荐责任。责、权、利的统一有利于培育券商的市场意识,规范券商的市场行为。
第三,市场化的发行制度和发行方式使券商的承销风险加大。首先,由于券商与政府部门的角色转换,使得券商选择企业的难度加大,增加了券商的潜在风险。在审批制下,券商只要拿到了已经获得额度的企业上市项目,基本不存在大的风险,政府给企业的额度本身是企业成功上市和券商承销利润的一种保障;而核准制下是券商自己找企业,券商只有通过审慎的尽职调查和专业的判断来控制风险,但是毕竟企业的上市不存在政府和监管部门的保证,因此券商的潜在风险和机会成本相对更大。其次,在核准制下,股票的发行价格、发行方式、发行时机由发行人和主承销人协商决定,这种市场化的发行方式使企业在发行股票时会要求券商提高发行价格,将发行承销的风险转嫁给券商,一级市场的承销风险大大增加。
第四,核准制改变了券商的思维和经营方式,券商的专业化程度大大提高。长期以来,我国证券公司的投行业务一直处于低水平、同质化、恶性竞争的状态,而在核准制下,重大的上市保荐责任迫使券商必须发掘出优质的企业,在尽可能减少法律和承销风险的同时发挥自己的竟争优势,这样就促使券商在经营上不得不实施差异化策略和专业化路线。国内的券商几乎在同一时期寻求突变,调整了投资银行业务的组织架构和业务管理模式,建立了投资银行内核工作小组,建立和完善了投行业务内部风险控制制度与发行人质量评价体系,并实行完全开放式的项目立项、项目内核制度。
第五,中介机构的诚信度大大提高。核准制下股票发行的中介机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证券监管机构在赋予中介机构更大权力的同时,也加大了其违规违法的惩罚力度,使中介机构更加视其名誉为生存之本,诚信度得到大大提高。
最后,核准制下的发行审核程序更为规范和透明。《股票发行核准程序》明确规定了企业发行申请的受理、初审、反馈、复审以及发审的时间和流程,减少了人为的随意性。
以核准制为主导的股票发行体制的建立,对我国证券市场产生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相对于审批制而言,核准制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向市场化方向跨进了具有实质性的一步。我们必须看到,市场化的股票发行制度是成熟资本市场的规则,是国际通行的惯例,也是我国股票发行制度改革的必然取向。但同时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股票发行制度的改革是一项重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墩而就或一步到位。股票发行制度的改革也必须从我国证券市场的和现实出发,采取循序渐进的改革方式。
下一篇:浅谈我国政府证券监管职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