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思路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发展乡镇与加快小城镇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战略。我国从80年代开始加快了城市化建设步伐,在过去的20年里,城市化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东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带,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大北京都市圈,以香港、广州为核心的华南城市带正逐渐形成未来我国城市框架的基本格局。近10年来,我国的城市化平均每年大约以0.6%的速度增长,目前已到了35%左右。按照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当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处于30%的时候,将进入飞速发展阶段。谋求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同样面临诸多的困难和障碍。研究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问题矛盾,理清城市化发展思路是十分重要的。
一、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障碍
1.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经济增长与生态和资源保护之间的尖锐矛盾
资源缺乏、生态恶化、污染严重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的主要问题。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可耕地面积更少,导致了城市发展用地规模受到很大制约。我国北方用全国l/5的水资源支撑着近l/2的人口和2/3的耕地,长期的水资源透支背后,隐含着深刻的危机。水资源短缺不仅造成城市用水紧张,影响城市正常的生产生活,而且由于城市用水和用水的经济效益高于农业用水,大量原本应该流入农田的灌溉用水被截流进入城市和工厂,而我国有70%的粮食产量来自于水浇地,灌溉用水的减少将导致粮食减产,不能自给。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凸显出来,从战略安全的角度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其它如煤炭、石油等能源和原料短缺也在各个城市不同程度存在。与此同时,污染的加剧一直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根据有关评估,我国污染最严重地区的硫化合物沉降比东欧和中欧经受严重污染的地区要高。我国南部很多地区的土壤和水已经被酸化。这些地区的污染已经影响了森林和其它植物的生命力,特别是在位于和靠近城市地区的地方。
2.城市化进程中存在引进现代科技与延续历史文化的矛盾
目前很多城市在发展建设过程中,不能结合自身的切实需要和客观条件,丢弃可贵的历史遗产,盲目求大、求洋、求新,千篇一律地模仿和照搬,直接导致城市历史的割断和个性的丧失,有些新建城市,没有民族性,也没有地方特点。这种城市文化环境的病态发展在短期内却可能被视为时尚,但长此下去必将影响城市居民的归属感和对外的吸引力,使城市失去潜在的发展机遇。
3,城市化进程中规划的思想与规划的执行不合拍
城市管理的重要特点是行政命令多于自由,国外城市化实践也表明,强化城市法至关重要,否则,新城市规划再好也是废纸。而我国城市自由化太重,不少城市靠说服或认为不能强迫的事情,在西方城市都是靠行政命令强制执行。也正是因为城市规划的实施效果没有必要的和制度保障,以至于某些城市规划工作者迎合城市管理者的求高心理,将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指标盲目作大,根本不考虑增加的人口从哪里来、为什么来、到哪里就业等诸多现实问题。甚至还有城市规划被投资者牵着鼻子走的可悲事件。如我国东部一些中小城市,政府的高楼扼风景区而建,巍峨壮观,却完全破坏了自然人文景观;富丽堂皇的市府办公区和市政广场与落后的城市生活区、商业区竞形成了强烈对比。
4.城市化进程不协调,中心城市恶性膨胀产生“首位陷井”效应,导致发展危机
在我国区域城镇体系中,普遍存在东部地区小城市比例较高,西部地区大城市首位度较大,而中小城市发展不足的现象。小城市的发展有利干活跃地方经济,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但由于控管不力引发的土地过度开发和由于基础设施配套不全造成的生活不便,已经成为阻碍小城市发展不容忽视的因素。我国西部地区城市的首位率远远高于东部,如1998年甘肃省和云南省的杰弗逊城市指数为100~20~18和100~16~13,而东部的河北和广东的指数为100~82~75和100~56~25。城镇体系中首位度过高容易导致地区的贫富差距拉大,不仅妨碍区域的协调稳定持续发展,由于“首位陷井”作用的存在,还将使首位城市恶性膨胀,对其发展带来难以摆脱的阴影。西部地区某些大城市一支独秀的背后,也潜藏着某种危机。
5“西部城市化”问题突现
60、70年代进行的“大三线建设”,为我国落后地区奠定了现代工业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构筑了一批中心城市和以资源开发为主的城市。如直辖市重庆,省会城市成都、西安、昆明、兰州、贵阳、乌鲁木齐、西宁、银川、拉萨以及新兴城市攀枝花、绵阳、德阳等,在这几十年中都得到较快的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重庆、成都、西安都已进入特大城市之列,昆明、乌鲁木齐作为边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度有很大提高。小城市建设也有相当大的进展。但由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是在计划经济时代依托国家投资推进的,因此这些新发展起来的中心城市在功能上有其天然的缺陷,难以起到带动的作用——产业以资源开采、重化工业以及军工制造业为主,与本地区的非农产业缺乏内在关联,难以形成地区经济内部的有机联系及发挥带动(乘数)效益;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和农业生产水平的落后,缺乏充足的农产品剩余以支撑乡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地区经济开发和对外开放步伐相对滞后,城市产业面临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任务十分艰巨;再加上近年来由于国内外市场的原材料供应普遍过剩以资源开发初级产品制造业为主的城市工业处境困难,因此出现了城乡产业的双重落后,使得现有的城乡结构变动极为迟缓。其结果是:这些城市大多仍存在着产业集聚度不高、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城镇质量不高、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特别是落后的农村工业化格局,使绝大多数企业处在低水平、小规模状态,影响了农村工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阻碍了农村工业化质量的提高;“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业劳动力转移格局,使大批农民在职业转换后仍长期滞留在农村,影响了农业规模经营的顺利发展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阻碍了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县域首位镇(县城)和中心城镇的集聚力和辐射力不强,众多分散的小城市更是功能不全,有的甚至是村庄的简单扩大。第三产业不够发达,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文化事业发展滞后,环境质量低下,吸纳资本、人才的能力弱;而乱占滥用耕地,使农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影响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加快我国中小城市化进程的几点思考
城市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我国的城市化是否或应在多大程度上沿袭西方的道路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但我国国情不同,在发展中肯定不应生搬硬套国外的做法,而需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策略。 1.中小城市在不同地区应有不同的城市化模式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我国中、东西部是不同的。东部的许多小城镇已发展成为小城市;中部的大多小城镇发展缓慢,还不具备城市的功能,其中80%的人还从事农西部近年来虽有发展但基础还普遍相当脆弱,因而要采取不同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如大中小并举的方针,能发展的就让它发展。东部大中城市密度相对较大,且功能较强,东部应选择地理位置优越的中心城镇向小城市发展;中部有便利的条件,应努力发展中小城市。西部与中部不同,交通成本比较高、居住分散,故应以发展大城市、健全现有城市功能、逐步有重点地发展一些中等城市为战略。城市应该有一定的规模,如果规模太小,产业要素就难以集中,人口也难集中起来,这样的城市是发展不起来的。
2.中小城市的发展要以选择适用技术为主,以化为主,以吸收劳动力就业为主
城市首先是一个经济形态,其次才是一个空间形态。提高一个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它的产业聚集效应和化功能的发挥。我国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大多中小城市还不具备对高新技术的消化能力,所以不宜提“提升产业结构”,而是“调整产业结构”。事实上,在前一概念的指导下,沿海一些城市甚至内地不发达地区,过早提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结果浪费了资源,财力。而国外发展实例也证明,并不是每一个地区都适合发展高新技术。即使对那些有条件引入一些高新技术项目的城市,也决不能轻易摈弃以中等技术为主的传统制造业。再说中等技术有许多优点,如其技术封锁较小,其项目有利于吸收失业劳动力,其产品市场广阔,且有利于发挥后发优势。
3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以要素集聚和产业发展为重点,提高城市化发展的水平
要素集聚、产业发展是推进城市化的基础。城市化绝不是简单的人口集聚过程,城市化的过程也是各种生产要素不断在城市集聚、并创造大量二三产业就业机会的过程。产业发展水平决定着生产要素集聚规模,决定着人口的规模。必须以推进城市化为契机搞好生产力布局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同时,要注重有效地引导要素集聚。要素的集聚最本质的是资本集聚,而资本的集聚必须要求有相应的集聚条件,这又对投资环境提出了要求。因此,在推进城市化时,应该注重培育良好的投资环境、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发展、推动市场体系的健全与完善,以求形成强有力的资本吸附能力。
4.以机制创新为条件,瞄准、设计好自己的市场
要运用市场机制搞建设、积极探索城市化发展的新途径、拓宽建设资金筹集渠道、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城市建设新机制,首先要完善政府投入和市场补偿相结合的投、融资机制。一方面要加大政府对城市公共设施的投资力度;另一方面要动员民间资金参与城市设计建设,积极创造社会资金投资城市设施建设的政策环境,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公用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方式,打破行业壁垒和部门、地区与所有制的界限,鼓励民间资金投入城市化建设。要建立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加快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化进程。要引入竞争机制,创造条件将可经营的基础设施推向市场,动员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参与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化水平。积极开通国际资本市场的通道,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市场,筹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要创造日臻完善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方式吸引外商外资投资西部城市基础设施。积极推行BOT(建设一经营一转让)、TOT(转让一经营一转让)、ABS(资产收益抵押)投资和政府特许专营的方式,盘活存量资产、扩大增量。
5,努力营造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政策环境
一是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要逐步放开对农民进城落户的限制,实行按居住地划分城乡人口、按职业确定身份的户籍登记制度,并逐步用身份证制度代替户籍制度。促进人口有序向城镇集聚,促进人口向中心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集聚;二是要研究制定积极的外来人口政策,大力引进并留住外来的优秀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熟练技工,积极鼓励投资移民,特别是符合西部产业发展方向的项目投资移民;三是要逐步建立适应人口流动的社会保障等体制。
以市场化、社会化为方向,加快建立以养老、失业、医疗为主体,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覆盖城乡的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建立农村公共社会保障基金的基础上,逐步实行城乡并轨;四是进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使得农业人口可以根据市场化的原则,流动到城市来。按自愿有偿、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依法进行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实行“一地一征”制,鼓励农民凭土地使用权证和承包合同,对土地实行出让出租、转包、入股、抵押等流转活动,解除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
6.应当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指导思想
维护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是实施可持续城市化战略的核心内容。首先要努力提高资源的共享度,对城市交通、供水、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城镇体系规划,实现统一规划、共建共享。要按照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要求,合理地规划城市人口规模;其次,在推进城市化中,要坚持节约用地的方针。要把城市建设与土地整治、土地复垦结合起来,实行土地利用、开发、整治、保护相协调的政策,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做好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第三,推进城市化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到城市化的发展规划之中,明确环境保护的目标,制定环境保护的对策,切实加强城市环境的整体保护和生态建设。要保护好城市区域特别是周围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环境的承载能力。坚决防止把城市现有的污染严重的工业搬迁到城郊或农村,从而给绿色生态区域增添新的污染源。
7.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要同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人为本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的回归
城市化的过程应当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过程。推进城市化,要大力发展、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加强城市文明意识的培养,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城市市民各种素质的提高。要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做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步规划与同步实施。大力推进城市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提高城市依法治市的水平,努力促进城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