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新形势下区域性政产学研合作工作重点、运行机制、合作模式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论文摘要:建立政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是时代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其实质,是在新的条件下,整合和发挥好一定区域内政府、、、科研等诸多方面密切合作才能形成的整体优势,使整个区域型社会经济有效、高速、和谐、持续的发展。这种新模式,运用的是各个方面的整体力量,强调的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的合作与共赢,追求的是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现实3’-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有机结合。
产学研合作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1951年由斯坦福大学副校长特曼(FrederickTerman)倡导建立的斯坦福园,是大学的智力和界的财力结合起来的产物,可以说是最早建立的产学研基地。我国产学研合作从2O世纪8O年代开始试点,而真正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产学研合作则始于1992年国家经贸委、教育部、科学院共同组织实施的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政产学研合作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最近十几年在过去产学研合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参与方面更多、联系更为紧密、效果也更好的一种新形式。它是指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在科学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以及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分工协作、互动循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共同促进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从我国的具体情况看,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了政产学研必须密切合作。我们这里讲的区域具体指中国的行政区划(以下同)。中国的行政区划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历史性和多样性。首先,区域经济的独立性要求区域内的政产学研必须合作,因为这个行政区域是在其内的政产学研各方生存发展的共同的基本条件,是相对于其他区域的一个独立单位。其次,区域社会的历史性要求政产学研合作,这种历史性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是一种厚重的文化沉淀,能够形成一种很大的凝聚力,也是区域政产学研合作的思想文化层面的纽带。再次,区域社会经济的多样性要求政产学研合作。在我国地区市所在区域一般都有政产学研单位。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生产的扩大,分工的深化,各经济实体之间协作联系的紧密度越来越强,更需要相关机构之问的紧密合作。
一个区域内的政产学研各个方面,既是这个区域组成的实体单位,又是促进这个区域发展的动力和支撑单位,区域和这些单位之间是一种共存、共生关系。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好了,能够对这些单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反过来,这些单位都发展好了,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又是一个很好的促进。
1立足发展,把握政产学研合作的重点
一是强化科学规划引导。事业成功,规划引领。只有规划之好,才有产业之新、结构之优、力量之强。要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和本区域的实际情况,搞好区域规划发展。这是中国经济发展走资源节约型道路的必由之路,有助于打破目前地方政府所存在的“诸侯经济”分裂现象,最大限度集中资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打造强势产业,从而达到区域共同进步、建设和谐社会的理想模式。在这个前提下,各区域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可能的话,从国家和区域应设立专门的政产学研合作计划。不少国家都设立了专门针对产学研合作的计划,对促进产学研的互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国现行国家科技计划虽然可以支持产学研联合申报的项目,但很难满足不同层次产学研合作的需要,原因是现行国家科技计划体系的定位决定了它必须强调国家目标,偏重于技术导向。
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计划的目的在于弥补现行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在支持产学研合作方面存在的不足。产学研合作专项计划应突出市场导向,面向企业需求,以开发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为目标,重点支持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结成研发联盟申报的科技项目;同时,根据科技项目的不同特点和企业实力,要求企业承担一定的合作研发经费。
二是重视创新,推动转型。政产学研合作要顺应国际上新的发展趋势,大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与服务业联动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方向优化升级。通过创新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增强区域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关键之举,无论是政府还是各行各业,都要以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化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走出一条新路子。
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立足地区资源,依靠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建立系列化、集约化、区域化的产业格局。要把观念创新作为实现转型的动力,要用观念创新带动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再用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促进经济转型。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进转型的重要途径,吸引包括国内投资和国外投资在内的域外和境外投资是实现区域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一条重要途径。对于区域内的招商引资项目、.科技开发项目、基地建设项目等关系区域经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都要强化创新,引优育强,注重提升日后的竞争力,积极推动结构转型,确保区域产品结构、社会功能、服务管理能够跨越发展。要坚持以全新的发展眼光、创新的发展思路,积极引进与区域功能相匹配、与产业导向相吻合的新项目、大项目、强项目,以形成和发挥龙头型、基地型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水平,促进区域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三是善于特色,集聚合力。区域社会经济应当是有自己特色的,而且是要不断创新作为区域社会经济标志的特色的。做个比喻:作为省级区域,山东应该有山东的特色,广东应该有广东的特色,你想让他没有自己的特色都是不可能的;同理,都是国家的直辖市,北京必须有北京的特色,上海必须有上海的特色。广言之,特色是区域性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果,又是现实发展的基础,还是今后发展的重要元素之一。强调政产学研一体化,并不是共同化,这是只在组织总体目标上要一体化,但是在具体努力上不仅要打造区域社会经济特色,还要不断保持和创造政产学研自己的特色。因此,强化区域建设特色和形成区域政产学研合作特色,才能产生集聚新的投资者、新兴产业、新的项目进入的吸引力。深圳、上海浦东的发展,都是有利的佐证。在善于特色、集聚合力方面,政府支持与引导是不可缺少的。政府通过设立科技开发基金的方式来提供有关项目的启动资金,资助对象主要是一些高风险、高投入,并且符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产业结构合理化要求的、公益型或尖端科研型项目;同时类似美国硅谷模式,即科技园区创新模式也是行之有效的,依托大学雄厚的科研力量和人才优势,创建科技园区,实现“基础研究一应用研究一产品开发一产业化”的链式全程研究开发应用。
四是完善人才引育机制。人才是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
政产学研合作要十分重视人才流动,尤其是高端人才,并注重培育使用各种人才,逐步形成和完善人才引进、流动、使用、培养机制。首先,我们围绕建设政产学研合作的要求,重视区域育才机构完善。除建设好本区域的人才培育机构外,还要积极引进区域外的人才培育机构入驻。特别是一些高校、科研单位比较少或种类比较单一的区域,善于吸引人才培养机构入驻,是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无锡7+1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经验。“无锡”这个名字,似乎预示了无锡是个缺乏资源的城市,无锡的自主创新的确面临科教和人才资源相对薄弱的弱势,但是无锡人从来是善于巧用各种资源的。他们创造的“7+1”模式,即和北大、清华等7所高校以及中国科学院结成产学研关系,成为无锡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力量和主要特色。此外,无锡焊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稀土永磁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与“7+1”院校共建的工程中心也相继落户无锡。一个个转化服务载体、工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的引进,为无锡企业注入了一支支强心剂,成为无锡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强力支撑。2006年共有91个项目在无锡实施,涉及项目总投资为8.85亿元,2006年被列为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科技攻关项目的均为产学研合作的成果。
五是促进科学技术转换。要在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关键技术研发上实现突破,应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紧密结合,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在重点领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要在创新平台建设上实现突破,以高新技术园区为载体,建立和完善各类共用技术创新平台,抓好区域性重点特色基地建设,推动区域特色城市和社会主义新建设;高度重视培育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加强中试基地和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上实现突破,加大政府对科技事业的投入,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同时不断完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把科技成果转化和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作为主要评价标准。要在创新人才队伍培养上实现突破,重视学科带头人的发现和使用,促进“首席工程师”活动的开展,大力推动创新团队建设,努力造就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创新技术人才,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环境,推动创新人才辈出、创新智慧进发、创新成果涌流。
2着眼合力,完善科学运行机制
2.1要建立联席会议式的民主决策 制有政产学研参加的联席会议,应当是政产学研合作进行决策的最高层次,这是政府主导,整合区域资源的联盟性、指导性机构。一定区域内下属的行政区划可以依次搭建类似的不同层次的平台,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创造条件,调动高校、院所和企业的积极性,政府的主导作用要与市场的基础配置作用相结合。高校、科研院所和大企业,要多出原创成果;企业要用更多精力抓集成创新、应用创新,发展高端产业,加大各领域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创新力度。厂长要主动去找校长、找所长;校长和院长要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找市场找企业;市长要经常参加政产学研联席会议。市长、厂长、校长、所长应成为经常坐在一起共商发展大计的好朋友、老朋友。耍建立政产学研工作的长效机制。
政产学研联席会议制度要通过制定产学研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营造良好的环境与机制,促进产学研各方的发展及其集成创新,进而推进科技、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确定并支持一批产学研联合示范项目,通过示范项目的实施,推动一批创新主体、创新要素的集成,重点解决一大批共性和关键性问题;支持以产学研联合申请并承担的国家、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及其成果在南京实施转化和产业化,逐步实现产学研合作由短期、松散、单项合作向长期、紧密、系统合作转变。 2.2要健全严格问责式的规划执行制 问责制,是指对政府及其官员的一切行为和后果都必须而且能够追究责任的制度。其实质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责任约束,限制和规范政府权力和官员行为,最终达到权为民所用的目的,是政府强化和明确责任、改善政府管理的一种有效的制度。严格意义上的问责制度的前提,是拥有清晰的权责,合理地配置和划分管理权力,以及合理的进退制度,让责任“归位”,使监督“强硬”。政产学研实施“问责制”,可以明确合作各方领导者或管理团队需要改变或改善的经营目标,避免“人人谈合作、人人不负责”的尴尬局面,可以改变“当面说好话,背后算小账”相互缺乏诚信的不良状态,可以对政产学研合作过程特别是一些重大合作项目进行阶段性预警,以保证及早解决面临的种种问题,避免最终不可收拾。以往的产学研有效合作,一般都是自愿结合,没有更多的约束机制,依靠的是相互信任,缺少严格的责任制。从政产学研合作到当前的情况看,没有严格的责任制是万万不行的。在联席会议民主决策的基础上,在统一规划的引领下,必须根据产学研合作的特点,建立健全和严格的“问责制”,以保证政产学研合作的正常运行。
2.3要完善研发联盟式的运作管理制
国内外政产学研合作的实践都证明,研发联盟是政产学研合作有效运作的管理体制。从项目层次的合作到以组建研发联盟为主要形式的战略合作是政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大趋势。政府可通过科技计划、和科技政策等手段推动产学研研发联盟的建立。可供选择的具体形式:一是依托高校共建研究培训机构,发挥好高校基础研究扎实、师资力量雄厚、人才资源丰富和教学试验设备先进等优势。二是依托科研单位建立科技开发中心,在研究解决开发实际应用方面,更优先解决好区域内社会经济和发展所要解决的具体的、实际的技术问题。三是依托骨干企业建立研发试验基地。
因为企业实体是合作的主要基础,企业需求是合作的主要动因,企业的财力是合作的主要财源,企业技术应用是合作的主要目的。四是组织重点项目研发攻关团队,这种团队实际上是不同主体的联合,建立这种团队的目的,是解决单靠哪一方面都无法或无力解决的重大问题,是根据需要决定构成的,通常情况下,为着解决问题而组建攻关团队,问题解决了,团队也就解散了。五是统一研发和独立研发相结合,对于涉及区域共性的问题,可以根据统一的规划,发挥各自的特长进行研发;对于各自需要解决的问题,应自主的独立的进行研发,并主动协调,发挥研发联盟的作用,得到更多方面的支持。
3重在开拓,创新多种发展模式
3.1合作环境基地化
这是最基础的、也是最常用的办法。其主要做法一般是以院(系)为主要单位,以相关专业为联系纽带,以对口生产厂家为依托,以专业教师为主导,双方或多方根据各自的需要和所能提供的条件,预先制定必要的协议。根据协议,双方或多方必须切实尊重对方的权利,必须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应该说,这是产学研合作办学的早期形式初期形式,但是它的意义则在于它奠定了产学研合作办学基地化的基础。事实证明,没有一个相对稳固的基地,政产学研合作只能是一句空话。随着发展,合作环境基地化又有了它的多样化和更高层次的形式。就是不仅高校在生产厂家建立“教学实践基地”,而且许多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也在高校或科研单位建立了自己的“人才培养基地”、“新技术培训基地”和“科技攻关基地”,等等。这就从多方面进一步扩大了政产学研合作办学的外延,也进一步加深了政产学研合作办学的内涵。可以预言在未来发展中,政产学研在许多方面会由合作关系发展为一体关系,这也是一个大趋势。
3.2合作内容课题化
新时期政产学研合作一个非常显明的发展势头,就是对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事实上占据着“龙头”地位;政产学研合作具体内容课题化,也逐步成为一种主要的形式和主要的方法。在这种形式和方法中,与合作各方都有利益关系的课题,是聚合各方面力量的纽带,专业教师和科技人员是课题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的基本力量,生产厂家是实验和实践的主要场所,多数情况下相关厂家还是课题研究经费的主要提供者和所研究发明的高新技术的第一受益者。这种合作,前瞻性强、应用性强、市场竞争力强。对高校和科研单位来说,解决好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首先是对学科建设的有力推动,其次是对教学内容的直接提升,再次它还会带来直接的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大量的高新技术方面的课题本身都是复合型的,靠单一学科的理论和单一方面的技术往往是难以解决的,因此复合型的课题又促进了不同学科的融合、不同专业之间的合作以及不同行业的渗透。
3.3合作方法项目化
这种形式通常出现在单项高新技术研究攻关等方面。它分别依托的是高校的人才、科研条件和企业的需求和财力,在实用技术的研究开发上表现了很大优越性,但是它所能聚合、调动、挖掘的各方面的资源还是有限的,在许多基础理论的研究、重大项目的开发、尖端技术的攻关上,则显得力不从心或者叫势单力薄。因此,在上述几个方向政产学研合作办学,又开始出现一些新的形式和方法。其主要方面,就是以高校、科研单位和大的产业集团为合作的基本单位,谋求更大范围内、更高层面里、更前沿问题上的合作。这种形式权且叫做“强强联合”,它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短期目标和眼前利益,而是战略发展目标和长远利益。这对高校、科研单位和大的企业集团部是好事,是长久的、更高层次的互惠互利的事。这种合作时间周期长、聚合的力量多、需要的科研技术条件高,因此它必须以项目化的形式进行,有总的合作研究目标和规划,有各方代表组成的项目负责组织,有提前必须到位的项目启动资金,还需要有子目标和具体的分项目小组,等等。为了保证项目顺利地实施,除了科学技术人才以外,还需要一定的管理人才、财会人才。这是政产学研合作办学的一种较为高级的形式。这种项目化的政产学研合作,最大的好处是有利于更好地开发利用多种资源。
3.4合作资金股份化
对于政产学研合作而言,越往高层次上走,资金问题就显得越重要。通过科研成果转化获取资金是一个主要渠道,但是这种事后获得资金的办法,对重大科研项目的启动就显得很微不足道;而且各单项资金容易被人为的因素分割,造成“乱撒芝麻盐”的局面,都有点钱,都舍不得给别人用,但钱少了又办不成大事,形成非良性循环。这种情况势必在被改革之列。随着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和一体化,随着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和终身教育比例的提高,随着建立在逐渐完善的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公平竞争,随着高新技术在竞争中的特殊地位提高,还有许多其它相关因素,就不一一列举了,这使我们各行各业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在生存与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有一个几乎是谁也不能例外的因素,那就是谁能有效地集中必须的资金和使用好这些资金,谁生存的空间就可能更大一点,淮发展的机遇就可能更多一点。可以预言,在政产学研合作的未来发展过程中,合作资金股份化可能是可取的形式或办法之一。如果合作资金股份化成为现实,可能还会产生一种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但又区别于这种形式的另外一种形式——董事制。在某些发达国家有类似的模式。由于缺乏对这方面的具体研究,同时缺少我国这方面的实践经验,所以仅仅作为一种推想提出来,供大家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