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结构调整问题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卢绍东 时间:2010-06-25
  农业结构调整,是当前一个时期农业工作的重点内容,是农业向化迈进的必由之路,是提高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本文试图从探讨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入手,分析这项工作的难点,从而寻找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着力点,以期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作一些有益的尝试。
  l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的特点
  1.1提出的背景不同上世纪80年代的农业结构调整是在农产品短缺情况下进行的;而现阶段的农业结构调整是在全国农产品相对过剩、布局市场约束增大的条件下孕育而成的,是在农业和进入新阶段的情况下提出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应从广度、深度上调整与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的市场化程度。
  1.2经济模式不同以往的调整是在计划经济模式下进行的,绝大多数农产品的社会生产过程都受计划控制,其调整的成果是“产品”,只要政府认可就达到了目的;而现阶段调整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其调整的成果是“商品”,必需得到市场的认可才算成功。
  1.3农村基层的组织模式不同在以往农村基层组织模式中,公社与大队是上下级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而现在的农村基层组织模式中,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不是上下级关系,也不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而是指导关系。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组织管理、自我、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乡镇政府不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事项。
  1.4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不同以往结构调整的生产经营模式是政社合一、高度集中的集体生产模式;而现阶段结构调整的生产经营模式则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统分结合的双层模式,在大部分农村由于“统”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因此分散经营的模式占有较大比重。
  1.5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以往结构调整依靠的所有制构成为单一公有制、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现阶段结构调整依靠的所有制构成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目前农村除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所有权为集体所有,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外,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使用权以及其余的生产资料如农机具、车辆、种子、农药、化肥等所有权及使用权基本上为农户所有。
  1.6分配方式不同以往结构调整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物质利益是评工计分、按工分分配,是既单一又集中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其调整的最终成果同生产者的收入联系不是十分紧密;而现阶段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农业劳动者的收入直接同劳动成果挂钩,同时生产要素如资本、劳动力、土地使用权、技术也可入股,并取得相应收入。
  1.7承担的主体不同以往结构调整承担的主体主要是集体,劳动者完全处于被支配地位;而现阶段调整承担的主体主要是农村承包经营户,规定了他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生产单位,独立享受法律所规定的责任、权利及义务。
  1.8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以往的结构调整主要是解决温饱问题,着眼点是丰富“粮袋子”;而现阶段结构调整着重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适应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和多样化的需求,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提高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加收入,其着眼点是丰富“钱袋子”。
  1.9运作的手段不同以往的结构调整主要是依靠手段、组织手段及行政手段来推进,可用命令、指标、布置、检查等措施来督促下级完成目标任务;而现阶段结构调整是依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引导农民整理安排自己的生产经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政府主要应用经济手段以及政策法规来引导、支持、保护结构调整,需要用宣传、示范、交流、服务的手段来推进。
  1.10政府、社会化服务组织与生产主体之间的关系不同以往的结构调整中,政府直接参与整个过程,社会化服务组织在为结构调整提供服务时由政府指挥进退,甚至由政府直接组织调整所需的生产资料,生产主体接受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服务时没有选择余地;而现阶段结构调整中,两者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化服务组织按当地需要自主为生产提供服务,与接受服务的生产主体之间完全按平等、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进行服务和接受服务,政府则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进行监督管理,而不能直接参与生产资料的流通。
  2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的难点
  2.1劳动者文化素质偏低,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适应性差农业结构调整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其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仅从种植业角度讲,一种新的作物从种子、肥料、农药、激素等基本生产资料的使用到栽培、管理等一系列基本生产环节均有不同于以往的新的技术要求,在生产时间上已打破过去按季节生产的概念,为追求高效益,必须进行反季节生产,需要生产者具备较强的认知能力,而当前农业行业的从业人员,基本上是文化水平最低的人群。据统计,我国农村的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数不足5年,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农业劳动者占60%以上,文盲、半文盲占20%,初、高中毕业生大多在外打工,具有专业知识和农业大、中专毕业生在农村从事创业的更是凤毛麟角,许多农业劳动者施肥料不知氮、磷、钾配比,用种子不知品种特性,喷农药不懂稀释倍数。因此,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偏低是影响农业结构调整进程的最大难题。   2,2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困难农业结构调整需要有相应的基础设施与之配套,新的产业对水、电、路等设施的要求逐步提高,国家投资主要用于大江大河、综合开发,而对于综合开发方面的投资则每亩地不足l0元钱。所以,当前农业生产的投资主体是农业生产者,但农业生产者的投资仅限于购买当季利用的种子、肥料、农药、化肥、机械等消耗性生产资料,农户积累的资金多用于建新房、娶新娘、买新衣、过新年等非生产性开支方面,极少投入生产设施,而较差的生产设施不能满足新的生产项目对外界条件的要求,因此使结构调整成功的机率变小。
  2,3生产规模小,劳动分散,组织困难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农业生产者而不是各级政府,但目前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必然性、紧迫性认识深刻的是各级政府而不是农业生产者。现阶段的农业生产单位普遍较小,农民人均耕地1~2亩,通常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可支配的土地多在l0亩以下,不利于先进技术的使用,加之农业劳动存在着劳动地点分散、劳动时间分散、劳动者流动性大的特点,组织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形成了政府劲大、农民劲小、政府着急、农民不慌的局面,不利于农业结构调整的推进。
  2.4农业生产周期长,限制因素多,农产品结构性剩余,市场变化难以把握粮、棉、油等农作物生产周期一年一次,果树从苗木移植到丰产需3~4年以上。农业生产是露天工厂,在农作物生育过程中,旱、涝、冷、热、风、雹、雪、霜、病、虫、草、鼠等因素均能限制其获得理想产量、质量和效益。另外,生产资料的投人多寡,其配置是否合理,生产者的技术水平等人为因素也影响着农业生产。目前,较大范围内存在着农产品结构过剩,市场变化较大,往往当时看某种农产品价格理想,可等到生产出来后,市场价格一落再落,达不到原有的期望值而使调整失败。
  3农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
  3.1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农业结构调整的长期性农业结构调整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可能通过一、二次会议、一、二年努力就能够实现。同时,农业结构调整又是一项动态工作,其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根据市场变化而不断调整的过程,对于这一点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有急躁情绪。
  3.2要把农民的培训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农业结构调整的目的是生产力,而劳动者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高素质的劳动者,才能实现劳动对象同生产资料的最佳结合,使效益最优化。因此,不但要根据生产实际向农民传播先进、实用、增收、减灾、节支的新技术,还要培养农民的市场应变能力,充分利用广播学校、农民协会、成人学校等形式,加大培训力度,强化训练,使劳动者的素质进一步得到提高。
  3,3要把农业结构调整的自主权真正交给农民现阶段,农户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实体,单从农业结构调整来讲,农户既可以享受调整成功的果实,也必须承受因调整失败而造成的损失,这是任何人、任何部门所不能代替的。新的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农民,因此要把调整的自主权交给农民,而不要包办代替。
  3.4要切实做好示范工作,以典型引导农民根据不同生态类型区以及不同的重点项目,实实在在地引进高新技术,实行“运行公司制、投资业主制、经济承包制、联系农户合同制”,集中利用各类资金,形成商品优势,让农民看得眼热,想得着急,从而激发他们的调整热情,进而形成自觉行动。
  3,5要花大力气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政府部门要切实解决好水、路、沟、渠、电等基础设施,这些是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不能办的事情,需要社会的力量来帮助解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基础设施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成败,应予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