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网络与高新区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陶育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区域创新 高新技术开发区 可持续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的考察和分析.认为构建区域创新网络是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未来高新区竞争的主题。通过对国际上著名的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区进行研究分析出区域创新网络的经典要素模式.结合实际进行要素分析并提出了战略对策。研究还发现我国的高新区要构建较完善的创新网络,虽然地方政府可以做出一定努力但是还受到来自国家层面和我国传统文化的诸多制约。
  一、背景分析
  作为开拓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和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下文简称高新区)发展至今已有十多年的,极地推动了我国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我国高新区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3个阶段:1983—1988年为孕育期,国家先后建立13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高新区建设进行了有益的尝试:1988—1992年为诞生和成型期,开始实施高技术产业开发计划(火炬计划),至1992年底,全国共形成52个国家高新区,除西藏和青海之外,各省、市、自治区都已经有了高新区,全国高新区的布局基本成型:1992年至今,为我国高新区的壮大期,形式出现多样化,并建立了面向科技农业的杨凌专性园区。据统计,2003年我国五十三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营业总收入突破两万亿元大关,达到20194亿元人民币。其中北京、上海高新区营业总收入超过1500~Z元人民币,苏州、西安、长春等十五个高新区总收入超过400亿元人民币,相当一批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所在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高科技产业区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商投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发达国家资本大量向发展中国国家转移。从成本角度讲,一方面,我国很低的劳动力报酬,尤其是相对较低的知识型劳动力对其有极大的吸引力。据调查,美国一名普通IT工程师的年薪约为十万美元,而在中国却很难达到十万人民币。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和各类园区都把引进外资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对外商投资提供大量优惠政策,依靠政策蛋糕吸引外资。而2000年以后全球反恐形势日益严峻,投资安全性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国独特的安全引力成为吸引全球外商投资的又一个亮点。2004年我国合同利用外资金额达1535亿美元,是2000年的2.45倍,1990年的12.5倍。
  二、面临的问题
  自波特在他的《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以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多的表现为产业的竞争,产业的竞争更多的依靠产业集群的竞争,比如美国硅谷的IT产业和法国图卢兹的宇航产业。因此,形成有竞争力的高科技产业集群是我国未来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而在我国不仅有国家级的高新区,各个省甚至部分市都有自己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仅江苏省至1999年底有国家级开发区l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68个:安徽省至2002年底有国家级开发区三个,省级开发区23个。在实际运作中,这些经济开发区与真正的高新区在定位上很难区分,实际上是在争夺相同的外资资源这种高科技园区多点布局,园区之间互相竞争,竞相压价的现状,客观上分散了有限的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源,造成了我国难以形成规模性的高科技产业集中,这于我国的整体利益非常不利。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我国经济的三级治理体制,各级地方政府都有发展一方经济的冲动,通过政府的力量而不是市场的力量引导资源配置这种配置虽然从个别看对地方是有利的,但从长远和全局来看却不是最优的。
  另一方面,我国高新区设立的初衷是发展高科技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然而事实是,高新区的虽然从事的是广义的高科技行业,但大部分只是高科技产业中的制造部分,处于高科技产业价值链的下游,技术含量不高、经济附加值低,因此本质上还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资企业在高新区中占绝大部分比重,本土科技企业比重很少。因此,由于缺乏自有知识产权的创新,我国的高新区竞争力实际上是很薄弱的。
  支撑中国高科技园区发展的三大因素:外资、劳动力成本、政府政策尤.势,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职能的篾变,从长期看都是不确定和不可持卖的。众多的园区在低水平上互相竞争,争夺有限的资源,未来这些园区之间必然发生分化和资源整合。那么,怎样的园区才能在竞争中生存?陵们认为,创新是这个时代的核心竞力,存在有效的区域创新网络是高斫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应是高科支园区二次创业的目标。
  三、区域创新网络研究通过对国际上著名的高科技产
  集中区美国的硅谷、印度的班加罗、我国的新竹等进行深入的研宅,我们得到区域创新网络的系统认。区域创新网络主要由四部分组戈:创新创业文化、知识创新网络(由学、科研机构、中介组织、企业和产业集群组成的立体网状结构)、硬软环境和政府。严格来讲,文化应该属于软环境的一部分,我们将其单独提出来是因为创新与创业文化在高科技的发展中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知识创新网络知识创新网络是指某一区域行为主体(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等)之间在长期正式和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关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知识创新系统,其鲜明的特色是其所在区域具有旺盛的知识创新能力、较强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独特的竞争优势。各主体之间存在高速流动的知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知识创新网络蕴含于创新创业的文化土壤之中,其核心是流动的碰撞的知识和信息。知识和信息就像血液在知识创新网络中不停的流动、穿梭,迅速且自由。通过知识的碰撞和共享,大学、科研机构、中介组织和企业等各个机构有机的、紧密的联系到一起,企业的边界趋于模糊。
  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之间可以通过签订正式的协议进行合作,也可以由人员的交流和流动产生知识的非正式流动。大学本身在新企业诞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硅谷地区,60%一70%的企业都是斯坦福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创办的。   中介组织在知识创新中起着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和润滑剂的作用。为和个人提供投融资、信息咨询、知识产权代理、培训、经纪、等全方位的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中小企业成长。其中,风险投资机构为新企业的诞生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在知识创新区域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群对区域的外部效应至少包括这几个方面:知识的外溢效应,劳动力和中问投入的专门化,竞争的激化,信任和合作的加强。产业集群为创新企业的诞生和提供了产业平台,形成区域创新的专业优势。产业集群对知识创新区域的独特优势表现在:促进信息的交流:促进知识的共享与传播:促进人才的流动:吸引知识生产机构的聚集:提供设施共享。但凡成功的知识创新区域都以高度集中的产业集群为基础,美国硅谷以商用半导体和软件产业为主打产业,波士顿l28公路地区以微型机产业为主,新竹以集成电路产业为核心。
(2) 创新与创业文化是知识创新网络的土壤。没有创新与创业文化,知识创新网络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会有长久的发展。在创新创业文化的熏陶渐染下,网络中各个主体会产生创新的火花和强烈的创业欲望。知识、人才、资金等各个元素在各个主体之间的流动会加快,使得创新的速度、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相应的提高。创新创业文化的形成需要有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政策与之相配套.需要有效地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机制,使人们预期到他们的创新能够给他们带来有保障的回报,他们的创业能够得到方便的资金支持。
  (3)硬软环境是区域创新网络的基础支持条件。硬环境包括基础设施、生态和地理环境:软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策法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基础设施是一个区域发展的必备条件,包括:配套完善的路、电、邮、水、宽频络通信等设施:分布合理的、学校、商贸等各种基本生活配套设施:书店、场所等文体设施。优良的生态地理环境和人居环境将为知识创新提供良好的氛围,为知识创新型人才提供优美的栖居之地。硅谷、新竹都是环境优美,很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一定的经济物质基础,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宽松的、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对知识创新区域起到很重要的软性支撑作用。
  (4)政府是区域创新网络中最重要的辅助主体,无论是新竹还是印度的经验都说明了这一点。政府的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区域的软硬环境的建设方面。比如改善区域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促进创新网络主体的沟通,建立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另一方面,表现在政府直接推动科技企业的诞生、扶植和引进,为重大创新提供资金援助或高额奖励。
  四、结合我国的分析与战略对策
  未来园区的竞争将是高层次的区域创新能力的竞争,有较完备的创新网络的地区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企业进入,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构建区域创新网络是高新区未来生存的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关键。从某种意义上,我国仍然是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地方政府在推动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中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首先,地方政府要意识到,我国高新区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区域竞争分化的十字路口,继续走简单的依靠优惠政策吸引外资、提高总量的老路只会越走越窄:依靠构建区域创新网络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是战略性的正确选择。
  其次.地方政府必须改变原来主要靠吸引外资实现增长的思路,而应当将培育和扶持本土高科技企业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本土科技企业虽然开始时对经济增长贡献不大,但只要有战略眼光,十年时间,大陆也可以再造一个“台积电”。
  第三,政府必须抓好软环境建设,发挥招商引资时的积极性和思维,通过多种措施积极培育区域创新网络和环境。政府应合理的进行本地区高科技产业规划和主体配置:牵头引导大学、企业和各类主体间的交流与合作:为高科技企业的诞生提供良好的孵化条件和融资环境。要高度重视高科技产业集群的作用,发挥知识集群的知识外溢效应和专业化效应。
  目前我国的很多高新区都已具备了区域创新网络的雏形,有较完备的软硬件环境和一定数量的创新主体。但要形成完善的区域创新网络还面临着一些国家层面上的共同问题。如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存在严重欠缺,风险投资发展滞后,资本市场创业板迟迟未推出,这些都不利于创新文化的形成和高科技企业的产生与发展。我国的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缺乏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较淡薄,大学自身也不能够与企业有效互动。因此,加强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至关重要。
  由于的文化传统,人们之间的交往趋于保守,不能够像西方人那样迅速建立联系,因此即使在创新网络内也很难达到像硅谷那样的知识和信息的高速流动和碰撞。相应的我国的企业文化也相对保守,企业间的合作行为也较少。由于文化因素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因此对有我国特色的区域创新网络的最终形式应有智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