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勘单位经济效益审计的困难与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元超 姜德武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效益  审计  困难  对策
  论文摘要:积极开展效益审计,帮助提高经济效益,是地勘单位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文章列举了地勘单位开展经济效益审计面临的主要困难,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应对之策,供审计同仁探讨。
  地质勘查单位(以下简称地勘单位)系国家拨款的事业单位,随着国家经济战略的调整,地勘单位由事业改为企业的步伐不断加快,生存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由于、体制和其他原因,一些地勘单位存在着管理粗放,经济效益不够理想,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等问题。因此,在融入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地勘单位要参与市场公平竞争,实现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客观上要求地勘单位必须“强身健体”。笔者认为,积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是地勘单位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目前地勘单位开展效益审计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随着地勘单位内部改革的不断深入,内部审计必须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然而,影响和制约地勘单位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不利因素既有内部审计的共性问题,又面临如下主要困难:
  1、审计主体的不适应性。有的地勘单位专职审计人员少,专业比较单一,审计手段滞后,机程序审计、信息审计涉足甚少等,正可谓“没有金刚钻,难揽瓷器活”;尤其重要的是有的内审人员对开展经济效益审计认识模糊,存在着畏难情绪,积极性不高。
  2、内审机构缺乏独立性。有的地勘单位内审机构尚未独立设置,甚至有的单位内审工作挂靠在财务部门或由财务部门负责人兼做。
  3、评价标准的多样性。由于地勘单位内部行业跨度较大,评价对象各不相同,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有企业实体,有事业单位,也有投资控股公司,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的标准和适当的审计方法难以选择,给审计人员客观提出评价意见增加了难度。
  二、地勘单位搞好经济效益审计的应对之策
  (一)转变观念  积极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转变观念首先要求内审人员要以发展观为统领,以促进发展为主线,以增加价值为中心,以改善管理为重点,适应形势需要,拓展审计领域,时刻把能否促进效益提高,作为衡量内部审计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在认真搞好常规审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本单位加强控制,改善管理,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实现由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向经济效益审计为主的转变。其次是内审机构应根据审计法规、内审准则的要求,制定和完善本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办法,明确内审工作目标、地位、权力、工作范围以及开展审计活动的规定和原则,经单位最高决策层审批同意后公布实施。应持续提高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的意识,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作用,用心关注和积极参与解决领导关注的焦点,职工群众反映的热点,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扎实有效地做好各项工作,用实实在在的效果和良好的形象赢得领导的支持、被审计单位的合作和职工群众的信任。
  (二)、创新思路 管好用好有限的审计资源
  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内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管好用好有限的审计资源,是做好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关键。一要增强内力。针对内审人员少,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的情况,可采用外出学习、理论研讨、审前培训等形式,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不断增强内力;二是形成合力。在实施经济效益审计项目中,内审机构应改变“孤军奋战”的局面,主动处理好与其他业务部门的关系,积极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可由内审部门牵头,相关业务部门参加,组成联合审计小组,实现优势互补,合力完成专项审计项目;三是借助外力。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效益审计项目,邀请外部相关专家进行咨询,借助专家的力量; 四是激发动力。不断完善奖励约束机制,激发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敬业精神。在实施效益审计项目中,实行岗位责任制、质量负责制、责任追究制,评比等,激励审计人员实事求实,务求实效。五是提高效率。充分利用计算机审计准确性和快捷性的特点,在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业务数据广泛采集和接受的基础上,运用审计软件,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
  (三)、注重实效 选择适当的审计方法
  实现审计目标既要按照规定要求,遵循已有的审计程序,更要从实际出发,优选能够“管用”的审计方法。适用地勘单位效益审计的方法很多,可运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审核数据的真实性、正确性,常用的技术方法有分析性复核、经济活动分析法、图表审计法等,内审人员应当把量本利分析法、预测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等管理方法,引入到地勘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中去,主动顺应内审工作趋势。
  笔者认为,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不仅要恰当运用以上技术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必须把能否解决实际问题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积极探索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一是语言和沟通交流技巧。基于内审工作的特点,审计部门负责人应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尤其要努力提高语言水平和沟通交流能力。在请示、汇报或会议发言时,能够运用简明有序的阐述,准确表达要说明的事项,争取上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主动与其他部门和有关人员真诚交谈,增进相互间的理解和支持;通过与被审计单位的有效沟通,使他们切身感受到,内审部门是在真心实意地帮助自己实现经营目标任务,是在千方百计地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内部审计和他们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所不同的只有岗位分工的区别。二是在制定审计计划、实施方案、审计意见和建议时,宜选用共同讨论法、头脑风暴法、自由组合法等,充分发挥每位审计人员的聪明才智和内在潜能,拓宽解决问题的路径。三是协商落实法。首先要注意与被审计单位领导或负责落实审计建议的责任人进行沟通,充分考虑其意见和态度,促进其接受审计建议,这样提出的审计建议是有用可行的。其次是在审计建议落实的过程中,必须对负责人给以相应的授权,同时也必须对其执行结果进行考核评价,这样有利于审计建议的有效执行;再者对未被采纳的审计建议要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如果是审计建议本身的不足,就应该尝试其他备选方案,如果是客观条件发生了变化,就应当考虑对审计建议进行修订。
  (四)客观评价 探求合理的评价标准
  目前,地勘单位经济效益审计的行业评价标准虽然暂未出台,但是,可参照的评价标准却有许多,如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颁布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效绩评价操作细则》等。在实际应用中,只要坚持原则,领会精神,结合本单位生产经营特点,用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待和分析问题,也能做出客观评价。
  应提醒注意的是,内审人员运用恰当的标准对经济活动的效益性进行评价,只是一种手段和方式,促进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的提高,才是效益审计的最终目的。因此,在评价效益时,必须把有利于促进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的提高放在首位。首先是选择恰当的评价标准,应按照被审计单位标准→行业或当地标准→部颁标准→国家或国际标准的先后顺序依次进行。如果被审计单位有可供使用的适当标准,在审计评价时就应该使用,通过自身纵向比较,肯定成绩,找出不足;通过行业横向比较,找出同行业之间的差距,促使被审计单位加强管理,增强内力,促进发展。其次是对经济效益的确认,能够量化的尽量使之量化,确实无法量化的,从被审计单位的整体发展潜力上进行评价。定性评价有时会带有内审人员的主观性,应慎重使用。三是如果对某项经济活动的评价难以把握时,应先听听经营管理部门或有关专家的意见。
  当然,审计评价不是目的,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是内审工作的落脚点和归宿。尤其是经济效益审计,审计人员应把主要精力用在督促审计建议的落实上,使审计成果向增值转化,扩大审计影响,提升内审地位。
  :
  内审学会编译《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国时代出版社2002年
  王道成会长2006年在学习贯彻《审计法》座谈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