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民营经济发展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民营经济 发展 科学发展观 经济危机
我国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指引下,已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飞跃。民营经济已逐渐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但我国在国家政策、行业准入、银行贷款等方面对国有有着绝对倾斜,再加之08年经济危机的席卷,不得不让我们在新形势下重新审视民营经济的发展之路——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国民营经济科学、可持续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民营经济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为民营经济质量的全面提升探明了途径,为民营经济的制度创新注入了活力,对我国现阶段民营经济的发展将具有很好的引领作用。
一、民营经济需要科学发展观指导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基于国情的发展观,是贯彻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准确把握、正确理解、自觉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新时期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科学发展观为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民营经济的制度创新注入了活力,为民营经济的质量提升探明了途径。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民营经济发展,坚定不移地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必能促进民营经济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我国发展民营经济的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30年来,民营经济已在发展社会生产、方便人民生活、缴纳税赋、回报社会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在解决就业压力难题、增加经济内需、增强民族自主创新精神等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民营经济是解决中国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真正希望。民营经济造就了一大批身价亿万的企业家,通过大批民营企业家的成功,激励着当代的青年人不断自主创业、创新。
三、我国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
1.民营经济整体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是地区发展不平衡。第二是产业分布不合理。 “准入”问题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政策的“限入”门槛使得民营经济集中在一些低端产业运行。第三是法制环境。我国目前存在法制不够健全、司法不够公正、服务不够到位的问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2.民营企业自身发展问题
第一是管理落后。传统的家族管理制度在新环境下弊端已逐渐显露出来,并成为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制度障碍。第二“贷款难、融资难”问题。第三民营经济组织问题。在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缺失,严重的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第四是民营企业信息不灵,出现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他们或者盲目决策,或者难以找到适当的投资项目,对今后的投资方向感到困惑。 四、用观解决民营发展问题
1.解放思想,营造有利于民营创新创业的环境
(1)积极营造政策环境。希望国家能够出台相关的政策,减少民营企业的生存压力,降低“准入”门槛,促进民营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2)积极营造环境。为引导和支持民营经济的健康和快速发展,我们需要对现有的法律、法规进行清理,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加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优化民营经济的法律环境,给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
2.增强企业管理能力。民营企业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走管理制度创新之路,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积极引进适合本企业的高效、开放的科学管理模式,改变单一的家族式管理,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加强企业创新能力。一是要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要引导和帮助民营企业加大科研投入,聘请技术专家,鼓励技术人员以技术入股,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推进科技创新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二是要加强企业的制度创新。要引导他们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标准,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且要切实加强组织制度建设,在财政上抓紧、抓好。
4.积极融资,解决资金难题。资金持紧是很多民营企业面临的严重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是需要商业银行改变经营理念,加大对民营经济的信贷支持;二是企业也要积极利用市场的作用,为自己扩大资金筹措渠道。
5.加快园区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以水、电、路、通信建设为重点,完善功能配套,提升园区形象;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和市场运作力度,加快标准厂房建设,坚持集约发展,提高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水平,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环境保护和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我国民营经济将朝着数量不断增多、产业结构和行业分布更加合理、质量不断飞跃的方向发展。民营企业家只要坚定信心,同时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创新、调结构、强管理、攻市场、苦干加巧干,必定会实现民营经济新的跨越。
:
[1]赵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依靠民营经济的发展,开放导报,2009(2).
[2]王玉娣, 增强企业六种能力. 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发展,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3]冯芳、李荣荣, 宏观调控对民营经济的影响,研究与探索.
[4]李义平, 民营经济与科学发展观,中华工商时报,2004,4,26.
上一篇:福利经济学视角下对城中村问题新探
下一篇:我国传统产业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