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可持续发展的利益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谢志军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可持续 利益协调 利益最大化 利益互享
  论文摘要: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在于协调代内、代际之间的利益冲突。因此,只有从利益角度对可持续发展作一全面、深入的探讨,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为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寻求一条新路。 
   
  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是,在发展中,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未来,不应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在于协调代内、代际之间的利益冲突。因此,只有从利益角度对可持续发展作一全面、深入的探讨。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为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寻求一条新路。 
   
  一、利益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本质 
   
  在人类这个大系统内,既有个体的人,也有群体的人,既有现实的人,也有未来的人。这些不同的人,都有自己的利益需要,而且他们彼此之间的利益需要并非完全一致。因此,协调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冲突对于维系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就人与的关系而言,其冲突不外是人与人之间冲突的表现形式。人与自然之间冲突的解决取决于人与人之间冲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立足点就在于此。 
   
  (一)利益主体和利益客体关系的协调 
  利益主体即在一定关系下从事生产活动或其他社会活动,以便直接或间接地追求自己社会需要满足的个人、群体、集团等,即利益确定的追求者和归属者。此处的利益主体是特指具有社会性的、从事着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它指的是人类整体。此处的利益客体是特指为人类生存提供必要的自然基础的生态环境。因此,在可持续发展的视野中,利益主体和利益客体关系协调的实质也就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它的目的在于把人的活动限制在维护有利于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系统平衡中,从而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 
  就人类文明发展史而言,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对自然的破坏。在古老的采猎文明和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带有局部性。但随着革命时期的到来,人类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的同时,对自然资源的掠夺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壤退化和沙漠化等全球性问题,已经严重地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 
  现实的教训迫使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思。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要想发展自己,就必须和自然和谐相处,但这种和谐相处是辩证的。它在肯定人的主体性的同时,又认识到人与自然的统一。在认识到自然环境存在是人的存在的前提下,又能认识到自然界作为客体是为主体人的存在而存在的。因此,可持续发展观的利益主体和利益客体的统一是辩证的统一。 
   
  (二)利益主体不同利益追求目标的协调 
  一般而言,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是激励利益主体行动的直接动因,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则更重要。更具有根本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协调不同利益追求目标之间的关系,这一点,从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逐渐深化中可以看出来。 
  环境问题自古有之。但环境问题之所以成为当前人类高度重视的问题,是因为它已危及整个人类的生存。各国如果只顾眼前利益,只顾一国利益,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将受到严重损害,从而其自身的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也将无从获得。只有各国携手通力合作,才能确保各自利益在整体利益的保证下得以实现。 
   
  (三)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协调当代人的代内利益冲突,以保证整个人类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这些利益冲突主要包括国家、地区、民族之间的利益冲突,尤其是富国和穷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集团组织之间、集团与公众之间的利益冲突;个人与社会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冲突等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首先表现在经济发展领域。就国际经济而言,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就是要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经济发展中进行广泛的国际合作,并确保每一个国家都能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获得利益。 
  就国内经济而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于统筹城乡发展,让广大农民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发生了性的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由于建国以来长期实行的农业支持工业、工农产品的“剪刀差”政策,使我国出现了巨大的城乡差距。必须充分认识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只有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才能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在社会领域显得更加重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是消除贫困,创造一个保障人的平等、自由、安全的社会环境,使每一利益主体都能充分享受发展带来的成果,这才是真正的发展。 
  二、利益最大化:可持续发展的难题 
   
  可持续发展旨在实现缓解冲突,是协调代内、代际,国内、国际利益冲突的当然选择,然而由于利益本身具有排他性和利己性,因此,利益矛盾的协调与缓和只是相对的、暂时的,利益冲突则是绝对的、长期的,利益主体的利益最大化追求是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面临的最大难题。 
  一是利益主体对自身利益追求的最大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始终处于主体的、能动的地位,环境问题的本质说到底就是人的问题。现在,许多人片面强调环保,追求纯粹的生态平衡。认为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是唯一的,只有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才能保证人类的生存,甚至提出“返回大自然”的口号。他们不能地认识到,生态平衡总是相对的,单纯的生态平衡并不总是有利的。比如,荒芜的土地只生长一些杂草和灌丛,生产力很低,是一种生态平衡:通过人的活动,把其改造成良田,使旧的生态系统向有利于人的生态系统转化,也是一种生态平衡。应当寻求的是后一种生态平衡。我们应该保护对人有利的生态平衡,避免对人不利的生态平衡,并通过自己的活动使生态系统朝着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方向转化。就实践而言,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在人类这个大系统内,存在着无数个有着不同利益追求的利益集团,他们都想使自然界在最大的限度内尽可能地满足自身的利益需求,从而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加剧了资源的紧缺和环境污染,最终导致个人的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二是利益主体对眼前利益、局部利益追求的最大化。在利益主体对利益追求的过程中,对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追求总是放在首要位置。我国绿色GDP核算报告的公布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为了更好地抑制某些地方官员对GDP的盲目崇拜,激励他们在的同时顾及环境、生态和资源问题,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2006年9月7日,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了《环境经济核算2004》绿皮书。报告不仅指出了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对资源消耗的“高强度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灾区”进行了披露。然而,后续报告的公布招致了各种各样的阻力。因为一旦实施绿色GDP,人们心中的发展内涵和衡量标准就要随之改变,同时由于扣除环境损失成本,也会使一些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和数量大大下降。 
  三是不同利益主体利益追求的最大化。利益追求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在同一社会内部,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利益主体,都在追求着自己的利益并力求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以计划生育为例,在广大,农民的生育大都出于自身既纯朴又现实的利益追求。人口多,可以创造更多的财富,多一个孩子,就可以多一个劳动力、多一份养老保险,在广大贫困地区更是如此。广大农民难以考虑到他们自身行为将导致整个社会人口的增多并引发一系列问题,更难以考虑到他们后代的生活也许会更加艰难。这样,农民对生育问题的微观成本一效益,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宏观人口膨胀与资源紧张的矛盾加剧。其结果是虽然个体努力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但由于更多的利益分享者出现,从而导致自身利益的最终减少。 
   
  三、利益互享:可持续发展的出路 
   
  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社会生产力所能提供的利益成果总是有限的,而人们的利益追求则是无限的。因此,必须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追求,使它们都能享受到社会生产力所创造的利益成果。只有这样。整个社会才能协调发展。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说利益互享是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的出路。 
  首先,应确立互利型思维方式。思想是行为的先导,一个人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决定着其行为方式。因此,互利型思维方式的确立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具有基础性作用。互利思维方式的根本原则是以互利互惠的观点来处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包括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人与之间的关系。在互利型思维方式指导下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应该正确认识到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背后是人与人的关系,善待自然的目的就是善待人。为了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应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要想达到利益互享目的,就必须把不同利益主体的不同利益追求地协调起来,在由不同的利益主体的利益需要构成的多种多样的利益体系中,必须把具有整体性和长期性的利益追求放在中心位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们的利益需要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以最终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其次,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持久不懈的宣传,力争把可持续发展观上升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使其成为我们每项工作的自觉的指南。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任何一项政策的制定都是有特定范围的,因此,只有把可持续发展观上升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使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才能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全面、正确的贯彻。要把利益宣传贯彻到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始终。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让每个市民和国家工作人员了解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从而使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自觉地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再次,应提倡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有些地方领导干部在缺少民主监督的情况下,在打着发展地方经济的旗帜下。为了自己不断升迁的一己私利,搞一些脱离实践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其结果是严重损害了广大群众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因此,我们要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措施保证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的参与。 
  最后,应完善干部考核机制。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不科学的干部考核机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在我国目前的体制下,只要“官”的问题解决了,其他什么问题就都解决了。因此,我们必须制定科学的干部考核机制,把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追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方法上,要有一套科学的考核指标。完善、科学的考核办法,必将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奠定牢固的制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