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收益观与传统收益观的比较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全面收益 传统收益 区别 优势
1 全面收益与传统收益的区别
1.1全面收益体现的是实物资本保全观
全面收益体现的是实物资本保全观。在保全观念下,资本代表着所有者投入的实际生产能力。只有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保持所有者投入的实际生产能力不变,企业才能确认收益;而在已消耗的实物资产未得到重置之前,企业不能确认收益。
而传统收益则体现了财务资本保全观。在保全观念下,资本代表着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货币价值。只有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保持所有者投入的货币价值不变,企业才能确认收益;而在收入未超过原始成本的转移额之前,企业不能确认收益。
1.2全面收益的成本计量属性是现时成本
计量传统收益时依据的是成本,这存在着两点不足:一是在通货膨胀日益普遍的今天,历史成本原则使得生产耗费不能得到足额补偿,从而会造成虚盈实亏的现象,影响企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二是历史成本原则的实行又与收入按现行价格计量的做法存在着逻辑上的矛盾。
计量全面收益时依据的是现时成本,符合目标的要求。这样做能避免出现生产耗费不能得到足额补偿、收入成本的计量属性不一致等问题。
1.3全面收益遵循的是活动模式
在经济活动模式下,收益被看作是某种经济活动的结果。只要产生收益的经济活动已经存在或发生,收益便可以得到确认,而不管是否发生了实际交易。按照这种模式所确认的收益,不仅包括企业己经实现的营业收益,而且包括企业尚未实现的、由于价格或预测的变动而产生的持产损益。这种收入确认模式能够更客观、更真实地对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
1.4全面收益的方法是“资产——负债”法
关于收益的计算方法,一般认为有两种,即“收入——费用”法和“资产——负债”法。
传统收益的计算适用“收入——费用”法。按照这种方法,收益被看作是所确认的收入与相关的成本费用进行配比后的结果。也就是说,将一定时期的收入减去同一期间的各类相关成本费用后即可得出收益。“收入-费用”法的使用使得资产负债表成了收益表的副产品。
全面收益的计算适用“资产——负债”法。因为收益的计量与资产的计量是不可分的,在这种方法下:收益的确定处于从属地位;收益的计量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收益表被视为是反映企业一定期间内净资产变动情况的报表;收益表成了资产负债表的副产品。 2 全面收益的优点
2.1全面收益比传统收益更接近收益
传统收益是指来自期间交易的己实现收入和相应费用之间的差额,不包括本期已产生但尚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而且以现时价格计量收入、以成本计量费用,这就导致在物价变动及资产现行价值与历史成本脱离的情况下,按传统收益模式确定的收益只能反映账面业绩,而非真实业绩。
全面收益包括报告期内除业主投资和业主派得外一切权益上的变动,它突破了传统收益的实现原则,反映的是企业已发生的全部经济交易、事项、情况所带来的权益变动。全面收益非常接近经济收益,但由于现行会计中对一些重要的资源如自创商誉、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尚不能准确的确认,因此,全面收益不会等于经济收益。
2.2全面收益服务于决策有用观,传统收益服务于受托责任观
决策有用观认为财务呈报目标是向广泛的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其合理决策的信息。它认为财务信息的使用者是现在的及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因此更强调信息的相关性,采用多种计量属性。
受托责任观认为财务呈报目标是向资本所有人提供有效反映资源受托经营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的报告。它认为财务信息的使用者是有限的资源委托者。为了保证财务信息的可靠性,要求报表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和实现原则为基础编制,因而导致了报表面向过去,信息含量低。
颁布全面收益准则之前,由于许多对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业绩信息绕过了传统收益表而直接报告在资产负债表中的权益部分,使得权益部分变成了一个“垃圾桶”,而许多有用的信息就被埋没其中,使得使用者不能掌握当期财务业绩的全貌。而全面收益表将使这些信息浮出水面,扩大了企业财务业绩报告的内容,为使用者提供了更全面、更有用的财务业绩信息,满足了投资、信贷及其他经济决策的需要。
2.3全面收益体现损益满计观,传统收益体现当期营业观
损益满计观认为,收益是除股利分配和资本交易外特定时期内所有的交易或价值重估事项所确认的权益的总变化,包括非常项目的利得和损失。损益满计观以企业连续的整个历史经验为基础,着眼于通过若干个会计期间的会计数据去预测企业未来的经营成果和经营效率。
当期营业观则认为,只有那些由管理当局控制并由当期决策引起的正常经营活动的结果才能包括在收益中,非常项目的利得和损失应直接列入留存收益。当期营业观强调的是当期经营成果或企业的效率及以此数据来预测将来的经营成果和盈利能力。
由此可见,损益满计观更符合企业持续经营假设的要求,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2.4报告全面收益更符合财务报表勾稽理论
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应为:本期收益=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本期业主投资+本期派给业主款。这就要求收益表要反映报告期内除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外一切净资产的变动。由于传统收益表的缺陷,使得某些经济业务产生的价值变动未经过收益表直接列入资产负债表,导致上述勾稽关系的脱节。报告全面收益,将过去绕过收益表直接在资产负债表中列报的项目包括在全面收益中,通过全面收益额来连接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使得资产负债表、全面收益表和收益表之间保持直接勾稽。
:
[1]刘立峰.再谈实物资本保全理论对全面收益的解释[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9).
[2]徐震.试论资本保全观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扩展[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
[3]万迈.全面收益观及其对传统会计原则的挑战[J].财会月刊,2005,(22).
上一篇:低收入者收入流动性研究之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