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目前通胀的压力及缓解途径的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钱付强 李清华 时间:2010-06-25
  【摘 要】通货膨胀是当前我国较突出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世界贸易失衡与均衡的角度,次贷危机及我国现行的《劳动合同法》、粮、油、电的情况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关键词】通货 压力 缓急途径
  
  通货膨胀说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自去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海啸造成了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大的动荡,这种动荡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资本的流动性。但是否能缓解我国目前的通货的压力呢?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样的因素在推动着这种通胀压力呢?
  
  一、国际因素的影响
  
  1.从国际贸易失衡与均衡的角度看国内通胀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也是理解通胀问题的重要背景。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包括国际资本流动,国际贸易,以及国际分工格局变化。这些变化时导致世界经济失衡的重要原因,也是推动世界经济从是失衡走向均衡的重要力量。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美国等发达国家利用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贸易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国内制造业大量外移,其产业链延伸到世界各地。通过在全球范围的资源配置来降低生产资本。同时,在国内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在美国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达到80%左右,而产值在美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仅20%左右,其消费和制成品大量依靠进口。与此同时,亚洲等发展家成为制基地和各类制成品出口基地,出口能力不提高,出口规模不断扩大。
  也就是说,在新的分工体系中,亚洲等发展中国家利用资源和劳动力有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出口竞争力不断提高,形成经常项目顺差。这些顺差主要为美国市场吸收,表现为美国的贸易赤字。美国等发达国家利用其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和金融市场优势,吸收国际资本流入,弥补了贸易逆差。这样,在全球化提供的更加广阔的平台,世界经济想着均衡的方向变化。也就是说,在发展中国家外部创造了一个不断增长的巨大需求,不断提升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要素价格和商品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国内通胀的发展。
  2.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是对美国经济减速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美国GDP增长速度下降不仅会直接影响中国的出口,而且会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并进而影响中国对这些国家的出口。同时,中国出口增长速度的下降会直接导致GDP、投资、进口(加工贸易所需的进口)增长速度的下降,并通过这些变化,反过来进一步道之中国GDP增长速度的下降。根据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研究所的测算:如果美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按IMF预测放缓0.7个百分点,中国经济增长将下降0.94个百分点;如果美国经济增长1.7个百分点,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下降2.28个百分点。由于出口加工贸易在中国出口中的重要地位,出口增速下降所释放的生产能力中有相当一部分并不能用于满足内需,因而不能发挥抑制通胀的作用。
  
  二、国内现行的相关政策对通胀的影响
  
  1.《劳动合同法》
  《劳动合同法》在公民、立法者和领导人那里都认为是维护了就业人员的利益。但是当要素成本上升以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不同行业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和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差别比较大。从理论上讲,对自然资源,劳动力依赖程度比较高的行业,其涨价压力较大,对自然资源,劳动力依赖程度比较小或者本身通过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因素提高劳动生产率空间较大的行业,特别是制造业,吸收要素成本上涨的能力就比较强。另外,垄断性行业吸收要素成本上涨能力比较差,而竞争性行业则比较强。   2.粮食的情况
  统计数据显示,在农产品中,粮食价格上涨幅度是最低的。这当然是好事情。但也有隐忧,因为粮食为下一个生产周期提供信号,粮食相对价格压的很低,农民生产的意愿就会下降,更重要的是考虑粮食问题,不仅要考虑生产问题,还要考虑库存问题,当农民的通胀预期起来以后,惜售行为就会出现。2007年秋粮入库速度不是很快,这已经是一苗头。
  粮食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必须满足“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要求,既要增加或稳定粮食储备,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但与此同时,政府维持低粮价的政策,并通过少数国有公司垄断粮食的进出口市场,因此在国际粮价暴涨的背景下,国内却出现了“谷贱伤农”的戏剧性一幕。由于“没收益,卖粮难”现象的持续,近年来,南方的“双改单”,北方的“水改旱”不断出现。我国的稻田种植面积近20年来净减少5000万亩。失当的粮价不仅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而且加剧了粮食安全风险。
  3.油的情况
  近一段时间以来,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国际油价屡创新高。国际油价的持续攀升,加上国内成品油市场的价格管制,已让两石油巨头“叫苦连连”。据石化的公告,今年一季度公司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65.78%,如果没有74亿补贴计入利润,一季度中石化的整体经营就是亏损的。两石油巨头的窘境最终由中央买单,以每月补贴的方式出手“解救”。但财政补贴的方式一是不能有效的刺激两巨头增加供给,二是民营炼油由于无法得到财政补贴进而不得不放弃市场。财政补贴不仅没有效的问题,反而使其愈演愈烈,财政补贴的结果是“吃力不讨好”。
  诚然,放开成品油价格将推动下游企业产品成本,但是短期潜在的通胀与成品油价格的上涨并无直接联系,而是取决于产品的供求状况。对于能源价格的上涨造成社会公平问题,政府应该给弱势消费者补贴,在这个问题上,实现“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但,现在的实质是,政府的补贴绝大多数补在夫人的身上。
  4.电的情况
  电的矛盾一直没有解决,即煤价在基本开放的市场上由供求力量形成的,而电价是政府管制的。对电价控制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电价涉及老百姓的生活。但从分析的角度来看,队电价实行上限管制,而煤价是市场供求决定的,在目前的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其中的矛盾就很突出了。在煤价形成中也存在市场干预。
  价格是市场经济核心,通过价格机制的指引,市场才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如果以行政手段干预价格,市场会用他的方式对干预进行“报复”:公开市场不许涨价,则会出现黑市,寻租和“排队效应”;如果市场准入和价格信号都受阻,市场就会自发减少供应。在价格市场化的道路上,由于今年的通胀压力,政府正在大踏步走回头路迹象,这种思维的大规模回潮对于控制通胀无济于事。
  
  三、缓解途径分析
  
  第一,加快生产要素价格改革,进一步推动资源价格的市场化,纠正被扭曲的资源价格。资源价格能够由市场决定的要尽快得交给市场,对不能或不完全能由市场决定的某些垄断性,基础性资源产品,政府的价格管制要形成反映有关各方的利益,能够即使灵活调整,透明度的机制。
  第二,政府职能转变为重点,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和完善投资管理,加强信息服务,减少队微观主体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转变经济方式,从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发展转为技术进步和效益提高拉动的经济发展,靠技术创新来消耗原材料带来的资源上涨压力。
  第三,深化国有企业和体制改革,完善发展观的微观基础。继续推挤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推进国有大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和治理结构的改进。加大垄断性行业的改革力度,破除行政性垄断,在可竞争的环节引入新的投资者。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金融企业的股份制改革,通过重组、上市等途径,改进其国有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改进资产质量。在按照加入世贸组织时的承诺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加大金融体系的对外开放,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的中小金融企业,重点解决中小企业、高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改变过度倚重银行融资的状况,加快金融结构调整,提高证券融资的比重。此外,在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领域也要采取得力措施,使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
  [1]吴敬琏等.通货膨胀与发展转型.经济观察报,2008-3-17.
  [2]蔡昉.如何取得经济增长与抑制通胀之间的平衡.宏观经济研究,2008,(5):47.
  [3]旦喻金.价格管制拉动长期通货膨胀.南风窗. 2008,(12):23-24.
  [4]杨名舟.雪灾后对电力发展的反思.学习时报2008-3-10.
  [5]王宇.世界经济的失衡与均衡.读书.2008,(3):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