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券发放所引发的问题与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消费券 替代效应 监管力度
消费券是专用券的一种,是实现经济政策的工具之一。当经济不景气导致民间消费能力大幅衰退时,政府发放给人民消费券,作为人民未来消费时的支付凭证,期待借由增加民众的购买力与消费欲望的方式以振兴消费活动,甚而进一步带动生产与投资等活动的成长,加速景气的复苏。
消费券发放所面临的问题
(一)可能的“替代效应”
消费券是政府运用财政收入对或是消费者补贴的一种政策,虽然通过乘数效应可刺激消费,但消费券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与现金类似的职能,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消费是一定的,消费者在领到消费券后,会不会把消费券折现给储存起来,也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正如1999年,深陷经济危机的日本为了刺激内需,向15岁以下及65岁以上居民以及弱势群体发放每人2万日元的消费券,总值高达6000多亿日元。但日本财政部调查发现,最终的市场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最终当年日本因消费券推动的新增消费总额不过2025亿日元,仅占名义GDP的0.04%。可见,政府还应想办法尽量的减少“替代效应”。
(二)消费券的发放容易引起“公平”问题
消费券作为一种有价证券,一旦具有广泛意义上的流通能力,肯定会有很多企业争取取得发放消费券的资格,但对于评定哪些企业具有发放消费券的资格的程序也相当复杂,在此过程中很可能造成不少商家为了自己的利益对政府进行“商业公关”,从而不排除在消费券的发放过程中滋生腐败行为,进而消费商家会扶持特定产业,影响市场公平。
不同的地方所具有的发放消费券的实力不尽相同。东部沿海地区经济速度相对快些,地方政府财政实力雄厚,因而可能具有发放消费券的能力。但西部和一些中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甚至有些地方还需要依靠中央的财政补贴,根本没有能力发放消费券。照此下去,可能会加大地方之间的贫富差距。有些地方的消费券是针对全民而发的,这种针对全民而发的消费券可能会加大人们之间的贫富差距。
(三)给财政带来一定的压力
从成都的情况来看,其2008年财政收入平均每月以4.2个百分点的速率下滑,此外,税收分配体制以来,税收落到地方的比例越来越小。地方财政实力有限,因此,当时成都发出的那笔消费券并不是小数目。在这样的情况下发放消费券,其本质就是透支未来财富。目前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很多企业纷纷倒闭,大量群众失业,各地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本身就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而政府发放消费券必须动用一部分的财政资金,这将给地方政府带来不小的压力。
除此以外,可能会造成通货膨胀。目前除了政府部门,有的企业也在发放“消费券”。这种准货币形式的“代金券”在一定意义上会扩大社会货币的流通量,破坏货币流通市场,甚至引发局部的物价上涨。 发放消费券的一些建议
应加大对我国社会保障和的投入。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认为,人们的消费欲望不仅取决于当期收入的变化,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长期收入的变化。对于中低收入群体而言,后者所占的影响力反而会更高。消费券不过是针对当下危机的应急举措,其派发行为的持续性根本无法得到长期的政策保证。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的条件下,人们首先关注的是未来的疾病、教育等不确定因素,而不是眼前的消费。因而只有当国家社会保障达到一定程度时,人们才会放心的消费。
加大发放消费券的监管力度。在实际执行上严格监管,提早动手安排,集中力量严查、严管、严防,保障市场消费安全,维护市场秩序,确保消费者合法权益。同时,应运用各种高科技手段,防止消费券的伪造,并采用方式,降低发行、使用、结算等操作成本。同时,对于发放消费券的一些商家的资格审核也必须有完整的法规来规范,避免有些不法商家利用法律法规的漏洞进行一些不法行为,影响市场秩序。
完善我国收入分配体制。发放消费券的资金来自于税收,最终仍将由居民承担。完善分配体制,一方面有助于使发放消费券的效果惠及全民,减少引发扩大贫富差距的可能,促使一些中低收入群体扩大消费,同时还有利于促进长期稳定的增长。
鼓励和允许多主体发行。消费券的发放需要很多财政资金支持,如果能鼓励一些有实力的来发行,既可以减少政府的财政负担,也能起到刺激消费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减轻政府的营运风险,增加消费券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进一步提高消费券对消费者的优惠率。
:
1.贺强,李靖,陈鹏.全球危机背景下刺激消费需求的对策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8(11)
2.左小蕾.消费券政策应该慎用[J].外资,2009(03)
下一篇:宏观调控与市场管理的法律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