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休憩带项目开发试想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妍 时间:2010-06-25
  摘要:久居城市的居民,对长期城市生活已厌倦,人们更希望能在周末出游,目的不一定是慕风景名胜而是回归,走得也不一定很远,就在城市周边地区,主要是体验幽静的田园生活,感受乡村田野宁静、清新的空气和纯朴的民风,因此休闲越来越被人们青睐。在此背景下,对于城市休憩带旅游项目的开发成为人们思考的重点,各种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由然而生。通过城市休憩带不仅可以获得可观的效益,而且可以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关键词:城市休憩带;开发模式;生态保护
  
  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收入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令人们对旅游的热情越来越高涨,但是面对庞大的假日旅游群体,景点就显得严重不足,现有的旅游点主要集中在中东部的名山大川,开发的旅游资源多集中在名胜古迹,而在城市周边的旅游开发明显不足,那么,开发城市周边的休闲旅游项目已日益紧迫。通过发展城市休憩带不仅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1城市休憩带旅游项目开发的意义
  
  开发休憩带旅游资源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发展休憩带旅游不仅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1.1经济效益
  发展休憩带旅游可以拉动内需,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发展休憩带旅游不仅可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而且可带动旅游产品业的发展,形成同旅游业配套的各种产业,如旅游食品、工艺品工业等。休憩带旅游不同于其他旅游的显著一点是:其他旅游大多是一次性的,而休憩带旅游是周而复始的。因此,休憩带旅游的经济效益可以是呈持续循环的态势。
  1.2社会效益
  首先,发展休憩带旅游可以丰富城市居民的生活、提高市民的素质。使得城市居民能够逃离城市环境污染和热岛效应的困惑,从工作的劳累与紧张中解脱出来,放松精神、陶冶情操、调节生活,在建造丰富的物质家园的同时,营造健康的精神家园。
  其次,发展休憩带旅游可以提高城市的文化层次,使得城市的形象、知名度得到良好的宣传,有利于拓宽国内和国际的客源市场。
  1.3生态效益
  只要遵循对旅游地进行保护和适度开发利用的原则,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能够以关爱的心态去保持旅游地的清洁完整和地方特色,旅游产业对旅游地环境的污染可以做到是各个行业中最轻微的。休憩带旅游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在旅游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引导下,旅游的参加者不仅注重自身对环境的保护,还会带动其他人群加入环境保护的行列。
  
  2城市休憩带旅游项目的开发模式
  
  城市休憩带旅游项目开发目前主要围绕“生态农业”进行,大体有三种模式:一是以“眼观”为主的观赏型模式,即通过开发当地的特色山地、农业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乡村民居,让游客了解当地风俗民情、传统文化和农业生产过程;二是以“参与”为主的实践型模式,以让游客亲身体验为特点,包括采集型、狩猎型、学习型等几种形式;第三种是集“眼观” 和“参与”于一体的综合开发模式,即可以让游客欣赏景观又能让游客参与其中享受实践的乐趣。
  2.1观赏型模式的主要项目类型
  (1)人文景观型
  充分挖掘当地丰富的人文资源,有效利用自然景观,开展探幽、访古、赏景等休闲活动。如上虞市的员外山庄就是凭借祝英台故里的资源优势兴建的。绍兴县的富盛生态史林则依托南宋六帝陵园,群山叠翠,绿树成荫,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于一体。
  (2)特色餐饮型
  这是一种功能较为单一的“休闲农业”,凭借其富有地域特色或独树一帜的特色农产品,以绿色、安全、新鲜见长,通过提供自产的蔬菜、家禽、水产品等,让游客品尝原汁原味的农家菜、渔家菜,体验淳厚的农(渔)家风情。如温州市龙湾区灵昆镇的一些当地渔民在养殖滩涂水面上搭建竹屋,开办海鲜馆之类的餐饮、休闲场所,让城里人享受新鲜美味的当地水产品。这种“农家乐”往往还让游客亲自参与劳作,如捕捞、采摘、加工等,使人们在品尝农家菜美味的同时享受到农耕的乐趣。
  (3)农园观光型
  这是兼顾农业生产、科技示范与科普功能为一体的休闲观光,通过先进的科技和农艺技术的宣传、示范、推广,向人们展示现代农业的风采,如新昌县的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诸暨市荣怀现代农业园区就是将现代高效农业与生产、示范、观光、教育相结合的典型。一些果园以展示种植业的栽培技术或园艺、农产品及其生产过程为主。一些花卉园以花卉树木培植优雅环境,使之成为生产、买卖和观赏相结合的花卉园。这种形式有些还往往与旅游部门合作开辟“一日游”。如上虞市盖北葡萄休闲观光园,以万亩葡萄种植基地为依托,开展“一日游”。绍兴县王坛镇的十里香雪梅海生态观光农业园,在早春时节,万梅怒放,如雪如海的美景让游人流连忘返。
  (4)休闲度假型
  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兴建休闲、娱乐、度假区域,为游人提供休憩、娱乐、就餐、住宿等服务,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享受宁静安逸生活的消费需求。如绍兴市越城区的方圆观光农业园占地500亩,园区内有水族区、园林花卉区、垂钓度假休闲区、野禽养殖区等,集养殖、垂钓、餐饮、娱乐、休闲、住宿等功能于一体。园区座落于阡陌之间、绿水之滨,让人尽享生态自然之美、农家风情之乐。广州市郊番禺区的“海上庄园”、白云区的“东南林果园”、从化和增城的“荔枝度假园”等观光农业园区已成为广州周末度假旅游新的热点。
  (5)森林旅游疗养型
  利用城市周边的山林,建立森林公园,同时,发展一些生态农业旅游,尤其在西北地区,植被稀少,森林是黄土地上的绿色明珠。部分林区有丰富的森林植被,清幽宁静的环境,洁净的空气,可以借助林区外围方便的条件和食宿游乐设施,吸引游客体验回归自然的野趣和进行森林度假、森林考察、避暑疗养等健身活动,各种游乐设施一般都建在森林核心区外围,既方便游乐活动进行,又不影响林区的环境保护,还为林区进行生态建设筹集了资金。如兰州兴隆山国家森林公园、徐家山森林公园、吐鲁沟森林公园和刘家峡水库观光园区等。
  (6)观光副业型
  它包括与农业相关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及其加工制作过程,都可以作为观光副业项目进行开发,让游人观看艺人的精湛技艺或组织游人自己参加制作活动。
  (7)观光生态农业
  建立农林牧渔土地综合利用的生态开发模式,强化生产过程的生态性、趣味性、性。具体到一个地方,观光农业可能是上述类型的一种或多种的交融。那些在农田、山林、草地周围建立的休闲别墅区、饮食文化区,以名菜佳肴、地方小吃,让游客一饱口福。或以其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乡俗节庆吸引游客,让游客得到一种高雅的享受。观光生态农业的区域选择为城乡结合部,临近游客,交通便捷,农业生产基础好,农民商品意识强的地区发展观光农园、观光花园、垂钓场和森林观光旅游。如兰州南北两山生态林旅游区,徐家山森林公园,安宁万亩桃园,七里河西果园百合园区,大滩马滩鱼乐园,西固山坪草莓、葡萄、林果示范区,雁滩、盐场花卉、园艺示范区。
  (8)湿地公园
  利用城市的滨河地带的湿地建设湿地公园,既可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又可给游人提供一个休闲旅游的去处。如兰州市安宁区银滩湿地公园。
  (9)节庆旅游型
  开展专题旅游设计,促进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专题旅游设计要包括利用各种节庆活动、时令季节,如梅花节、桃花节、荔枝节、枇杷节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独具特色的活动;如安宁的“桃花会”、什川的“梨花节”等。  (10)名胜古迹观光,宗教文化
  大量的城堡遗址、墓葬遗址记录了古人类的文明;白塔寺、崇庆寺、千佛寺、白衣寺、金天观、城隍庙、鲁土司衙门等文化景观享富盛名,圣地仁寿山、红城古刹大佛寺、青龙山、崆峒山,历来是名胜古迹观光,宗教文化旅游胜地,市场潜力巨大。
  2.2体验型模式的主要项目类型
  (1)休憩果园
  这是新型农业经营形态,主要利用农业生产的场地、产品、设备、作业及成果用作观光获取收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希望在休闲时间过田园生活,休憩果园将会成为城市郊区农业开发的新时尚。休憩果园可以提供一种新的休憩方式,是提供游人采果、游园的一个好去处。休憩果园适宜市民郊游和采果,果树应以鲜果类为主,特别是特色水果品种包括荔枝、柑橘、洋桃、葡萄、樱桃等果实,以及蔬菜、茶、花卉的采摘,属产地采果业型农业旅游。挖掘园则以红薯为主,兼及马铃薯、芋头、萝卜、胡萝卜、花生及竹笋等,农场在收获期间供旅游者挖掘,让其接近、亲近泥土。
  (2)体验型农家乐
  经营者可以兴建市民农园,由当地居民提供土地,让游客参与耕作,当然游客是以休闲体验为主,只能利用节假日到农园作业,平时则由土地提供者代管。经营者也可以兴建度假农庄,让游客在度假期间住家庭旅馆,体验家庭生活文化,并且游客可以随当地居民一起参加各种民俗风情文化活动,建设一种体验型农家乐模式。
  (3)旅游
  开发热气球、滑翔机、滑翔伞以及攀岩等探险冒险式的体育旅游活动。也可开展森林探险、寻古访幽休闲旅游活动。
  (4)与游客互动的项目
  除观光游览之外还可提供一些与游客互动的旅游项目,如亲身参与书法绘画、织布、剪纸、水烟制作、泥人工艺、木版年画、手编花篮、手工刺绣等民俗活动。
  (5)水域垂钓
  利用周围的水库、池塘、渔池等开放的水体,在发挥原有的灌溉、发电、航运等功能的基础上发展养殖,以吸引游客进行垂钓、划船、滑水、享受新鲜水产以及其他水上娱乐活动。如大滩、马滩鱼乐园,刘家峡水库公园。
  (6)纪念树种植
  目前很多林场都因缺少资金而维持艰难,一方面,大量繁重的种植工作因人员缺乏而进展缓慢,另一方面,很多希望为绿化作贡献的人却不知道该到哪里去种树。鉴于这种情况,一些林场可以考虑开展纪念性种植的活动,给种树赋予一些特别的意义,如学生毕业种树、恋人种“同心树”、生日种树活动等,由林场提供树苗、工具并负责日后的养护,种数人缴纳少量经费,这样不仅可以缓解林场的资金压力,还可以为城市绿化作贡献。
  (7)山体雕刻和壁画绘制
  人类的祖先经常把他们的日常生活等情况通过在山体上雕刻和绘画进行纪录,从而为我们保留了大量珍贵的信息,同样,人也对在山体上雕刻和绘画充满了好奇,我们可以看到在很多旅游景点都有游人留下的刻字,这种行为虽然是一种不文明的现象,但从另一方面说明,人们都有种雕刻欲望,这种欲望其实是人们希望对自己过去的保留和纪念。
  如果我们在某个地方专门为人们提供山体的雕刻区或绘画区,引导人们到那里自由雕刻绘画,自由创作,同时还可开展的相关,这样还可提高城市的文化内涵。
  2.3综合型模式的主要项目类型
  (1)农园观赏采摘型
  一方面通过开放的农业生产操作,给城市居民展示农业生产的部分过程,并吸引有亲身操作意图的游客参与劳动,享受劳动过程带来的乐趣;另一方面开放成熟期的果园、菜园、瓜圃、花卉园,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前提下,吸引游客观景、赏花、摘果,从中体验劳动过程和享受自采自摘的新鲜瓜果蔬菜,增加对农业生产过程的感性认识,促进城乡居民的相互了解和交流。如雁滩、盐场花卉园艺示范区,西固山坪草莓、葡萄、林果示范区,七里河西果园百合园区。
  (2)畜牧观光狩猎型
  在部分林牧区利用天然草场开发狩猎场、跑马场娱乐设施,并结合牧区人民别有风味的生活情调,给游人提供和草原牧业生活有关的观光娱乐及其他参与性活动,体验牧业生活的情趣和风味。如马衔山林业、牧场及狩猎基地。
  3.城市休憩带旅游的项目开发的生态保护
  “生态性”是城市生态休闲带开发与规划应突出强调的核心。由于组成城市生态休闲带的景观元素以林木绿地植被为主,植被尤其是森林强大的生态保护功能可以有效地维持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城市环境,保护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和物质基础。因此,在实际的开发规划过程中,对生态休憩带的生态性要求应主要体现在尽可能保护休憩带内外的原生环境,保护动植物的多样化和生态群落的稳定性,尽量减少休闲活动的负面影响。
  (1)要在开发中对山地的现有的生态休闲资源进行保护,尽可能维持现有的自然保留地、山体、森林、湖泊等区域的原始性。对生态残缺区加以修葺,以形成全区域的生态效应,真正发挥出生态功能。
  (2)生态休憩带通常包括多种植被组成的林、灌、草复合型生物群落,比单一纯林或单一草坪更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
  (3)乡村旅游的客源主要是我国的城市居民和部分国外游客,游客所携带的“强势文化”会对当地居民的“弱势文化”产生巨大的冲击,乡村居民会对游客产生羡慕心理,模仿游客的生活方式,导致自己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接近于游客的生活方式,这种现象叫做文化的同化现象。这样就会降低文化差异,乡村旅游很快就会失去赖以生存的文化吸引。这就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价值的宣传,提高当地居民对所在地方文化的认识,自觉的维护自己特有的文化,保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只是对城市休憩带的项目开发设想,在实际当中应该根据当地的地理、、社会环境来综合运用几种模式进行开发,并且要在开发过程中注意生态保护,这样才可以保持城市休憩带的可持续发展。
  
  :
  [1]石惠春,刘春莲.兰州市休闲旅游资源开发初探[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1).
  [2]热娜.兰州市生态农业旅游开发[J].安徽农业,2006,(1).
  [3]张国斌,盛付祥,董海潮.“休闲农业”用地管理“休闲”不得——关于浙江省“休闲农业”土地使用现状及管理的调查[J].国土
  资源通讯,2007,(8).
  [4]陈文君.现代观光农业旅游——城市郊区旅游开发新景观[J].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0).
  [5]冉红,李国柱.兰州市观光农业发展刍议[J].甘肃农业,2003,(2).
  [6]王德静.略论我国农业旅游的开发模式[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5).
  [7]黄爱萍,郑少泉,陈雅英.发展休闲农业对大陆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启示[J].福建农业科技,2000,(6).
  [8]孙俊秀.体验型休闲——“农家乐”经营的新模式[J].商业研究,2005,(18).
  [9]郭程轩.城市生态休闲带的开发与规划——以广州市帽峰山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1).
  [10]李孝坤.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