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发展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摘要:又好又快地县域,是贫困地区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坚持发展县域特色经济,推进县域农业化、新型化和城镇化,克服制约现代农业、工业和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才能全面提高县域经济整体素质。
关键词:科学发展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Abstract:Also good develops the county territory economy quickly,is the poor area realization well?off society?s way that must be taken.Persisted the science development county territory characteristic economy,the advancement county territory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the new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urbanization,the victory restriction modern agriculture,the industry and the county territory econom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ottleneck,can improve the county territory economy overall quality comprehensively.
Keywords:Science development County territory economyLevel of development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作为2009年深入改革的重点任务。科学把握县情,找准影响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制约因素,在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西部贫困地区各级领导干部面临的重要任务。
1.静宁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静宁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甘肃省中部十八个干旱贫困县之一,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近年来,全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农业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改善民本民生,经济社会实现了快速发展。
1.1经济总量迅速壮大。2008年底全县生产总值16.04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5961万元,地方财政收入3934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分别为16.9亿元、8.35亿元和6600万元。现有工业 79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亿元。私营企业167户,个体工商户3730户,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1.33亿元。县域综合实力由2002年全省第49位上升到43位。
1.2产业开发深度推进。旱作农业大面积推广,果品产业纵深推进,果园面积达到60万亩,其中挂果园达到22.5万亩。每年发展养殖大户1000户以上,种植洋芋30万亩左右,输出劳务8万人(次)以上。2008年农民人均从特色产业中收益1158元。建材、纸箱、农副产品加工业等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建成了通达果汁、乳化炸药、高速瓦楞纸板等一大批工业项目,工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0.7%,工业废水和烟尘达标排放率分别达到60%和70%。成纪人物纪念馆和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园等景点初步建成,旅游产业开发步伐加快。
1.3基础条件明显优化。以道路、安全饮水、流域治理等为主的项目建设,改善了城乡基础条件。境内有高等级公路1210公里,通乡油路总里程232.6公里。各类水利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农村自来水入户率为65%。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全县梯田化率和林草覆盖率分别为88%和15.6%。实施中心城镇带动战略,编制完成22个集镇规划和180个村庄规划,县城人均住房面达到22.1平方米,城镇化水平提高到25.8%。
1.4社会事业协调推进。多方筹资,加大投入,中小学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全县小学标准化率达到75.8%,现有各级各类学校443所,全县人均受年限7.8年。电视覆盖率和电话入户率分别达到90.8%和90%。现有县乡医疗卫生机构30个,新建了23乡镇卫生院业务楼、17个标准化村卫生室,群众看病就医条件明显改善。农村先进适用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科技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水平不断提高。
1.5民本民生不断改善。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县城乡低保覆盖面达到15.5%,农民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3%以上,平均每年为群众报销医药费用1900.25万元。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贫困面下降到21%。2008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8561元和2080元。实施廉租住房补贴、大病医疗救助、五保户供养等救助措施,困难群众生活得到初步保障。重视信访工作,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社会秩序保持了和谐稳定。
2.静宁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
2.1加快发展的理念不科学。一些干部在工作中过分突出“物”,讲发展就是经济的发展和GDP的增长,重经济、轻社会,重当前、轻长远,重显绩、轻潜绩,重结果、轻过程。没有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调动和激发人民群众的活力和创造性。在 “以物为本”发展观的支配下,经济虽然得到较快增长,但效益不高,能源资源消耗大,社会事业滞后。
2.2加快发展的结构不平衡。2008年全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8.6∶28.7∶32.7,呈现“一、三、二”的发展格局。第一产业占比过高,超过全市、全省平均水平15.66个和2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低,低于全市和全省平均水平14.24个和17.6个百分点,工业化进程明显落后。在三次产业总体布局失衡的同时,各产业内部,也存在失衡状况。在一产中,种植业占主体,产业化程度较低,效益不高,区域分布不均衡,农副产品加工和流通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产业化链条不长不宽。在二产中,企业规模不大,规模以上企业仅有9户,占企业总数的11.4%,且能耗高,污染大,开拓市场的能力不强,产品科技含量低,工业“短腿”的问题突出。三产中,基本以餐饮、小商品营销为主,规模不大、分布零散、层次不高。
2.3加快发展的比例不协调。在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上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自有财力不足,投入不大,加之前些年欠账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公共服务能力与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差距较大。全县学校还有D级危房1.26万平方米,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22个乡镇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站,村文化室比例仅为16%。县乡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医疗器械陈旧,人员技术水平不高。每千人仅有医疗床位1.5张,每千人拥有医务人员2.6名,均低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全县有标准化村卫生室17个,仅占4.3%。全县还有1131名高校毕业生没有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压力大。
2.4加快发展的后劲不充足。从全国、全省来看,静宁县不仅经济总量偏小,人均水平低。2008年底,静宁县人均生产总值344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6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79.5元,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5.2%、54.2%、43?7%和全省平均水平的29%、78%、77?6%。消费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对全县经济发展的贡献仅为62.87%、45.54%和5%。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33亿元,占GDP的8%,对财政的贡献率仅为2.1%,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相当落后。
3.加快静宁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3.1解放思想,树立科学发展新理念。落后地区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归根结底是思想解放程度上的差距,要不断的解放思想。既要做一些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又要做一些“百年树人”的长远之事。不干“前任政绩后任债”、“一任政绩几届包袱”之事,改变“经济指标定乾坤”等不科学的观念。特别是西部贫困县在招商引资、引进项目上,不要急功近利、盲目引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污染、高耗能项目,不能以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牺牲子孙后代利益为代价求得眼前发展。
3.2加强基础建设,集聚发展后劲。经济社会能否持续发展,关键依赖于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要把握国家应对当前经济危机和对甘肃省加大投入的机遇,抓好道路、水利、电力电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要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吸纳民营经济向小城镇集中,促进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带动城乡一体发展。要坚持环境优先,把保护生态提高到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的高度来认识,避免“先发展后治理”,为未来留有余地,为子孙留有空间。实施好退耕还林成果巩固、亚行贷款“丝绸之路”生态恢复、水土保持庄静大示范区项目,加快改善生态资源环境。要加大节能减排降耗力度,大力推广节柴、节水、节电节能技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绿色发展。
3.3优化经济结构,做大做精特色产业。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一、二、三产业的依赖程度看,温饱主要靠一产,小康主要靠二产,化主要靠三产,要坚持协调发展三次产业。一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打特色牌,特色就是市场通行证、品牌影响力、区域竞争力,把苹果、畜牧、洋芋等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加大劳动技能培训力度,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输出质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二要加快发展新型。坚持“工业强县”战略,加强对大红碗、通达果汁、恒达纸箱、陇兴化工等现有骨干的支持,提高其对全县经济发展的贡献水平。利用“劳动力成本低”和“农产品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集聚、集群、集约式发展,以八里工业园区为平台,吸收资本、引进技术、突出农业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壮大县域工业总量。三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充分挖掘和利用资源优势,打好“华夏之根”、“红色圣地”和“金果家园”三张名片,开发民间文化和人文旅游产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科学编制全县商业网点规划,利用实施“万村千乡”和“退市还路”工程机遇,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商流服务民营企业,完善城乡流通,方便城乡消费。
3.4优化招商环境,扩大招商引资。静宁县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始终要把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要在积极争取国家投资,解决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的同时,启动民间力量和借助外部力量谋发展。要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和县乡财政的支柱,努力促进民营经济上总量、上规模、上水平。要大力营造“创业最宽松、社会最文明、人居最安全”和“低交易成本、低生产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会成本”的“三最四低”投资环境,吸引生产要素向静宁县流动,做到一手启动民力,培育当地企业,一手吸纳外力,引进外地企业,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3.5发展社会事业,改善民本民生。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进一步优化布局,整合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城乡教育,稳步提升教育整体水平。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社区卫生工作,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繁荣发展城乡文化事业。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好最低生活保障、大病医疗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综合补贴等各项社保和惠民政策,妥善安排好城乡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严肃查处弄虚作假,滞留、截留、甚至挪用资金的违纪行为,真正让群众亲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要高度重视信访、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下功夫解决好各类长期潜伏积累的矛盾和遗留问题,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1]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2008-10-12
[2]周金堂.《县域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N] 光明日报 2009-03-09
[3]魏文胜、穆纪光、安文华.《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追踪调查·静宁卷.反贫困之路·2009》[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4]静宁县统计局.《1988~2008静宁县统计年鉴.》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