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发展中不断培育和完善市场经济体系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宏观调控
一、塑造平等市场主体,增强财富创造能力
所谓市场主体,指在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既包括人,也包括以一定组织形式出现的法人。通常情况下,市场主体包括、居民、政府、中介机构以及其他非营利性机构。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塑造平等的市场主体,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其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
1 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主体地位,切实保证政权的人民性,大力创造公平的竞争起点,努力实现市场主体的起点公平,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真正的深层次起点公平在于生产条件占有和结合状况的平等,而这又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保障。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在这一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体制转轨的初始条件。但在体制改革的市场趋向中,公有制主体地位不断受到理论领域和世俗领域的挑战。只有很好地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才能为阶段性理想公平状况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作为市场主体的劳动者或企业一旦占有生产资料和社会资源,实际上就前提性地解决了他们在社会和经济地位中的平等问题。公平的社会环境一旦形成,就能使社会成员在人格、尊严、价值选择和自由权利等方面受到普遍尊重,有利于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人们创造财富的积极性。
2 为市场主体提供平等的机会,开展公平竞争。国家应该大力推动经济持续性发展,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和就业人数,加强对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素养养成,提高其综合素质,切实保护劳动者依法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人们一旦享有平等进入市场、就业和获得资本的机会,就会在公平竞争条件下,千方百计地配置生产要素,挖掘自身潜力,改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降低成本,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更多的符合市场需要的商品和劳务,提高生产效率,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并藉此获得丰厚和公平的回报。
3 加快健全既符合国情。又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我国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建立,但在众多的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社会保障水平还相距很远。最低生活保障是政府保障居民最基本生存权利的共济措施,只要是本国居民,只要符合条件,不管居住地在那里都应该享受。现实情况是,城市居民一般都享有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而农民几乎没有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许多人生活困顿,无所依靠。由于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还在探索路子,弱势群体问题在我国还比较突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处于劣势地位。弱势群体的利益得不到充分的尊重和保障,部分社保资金不能按时到位,使弱势群体有一种被忽视的感觉,心里产生落差。农民及一些低收入者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一旦受到挫伤,就会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化建设的进程,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稳定。
4 建立和完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的现代企业制度。政府不应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应通过政策法规间接调控企业的行为。让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隔断企业与政府的行政隶属关系,企业可以按市场需求,遵循市场,自主地依法组织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扩大经济效益。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不受政府的过多牵制,自己主宰自身的命运。在竞争中,提升微观乃至社会整体效率,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坚实基础。同时,割断企业与政府行政隶属关系,也会极大地抑制当前诸多垄断产生的可能,防止某些畸高收入的出现。
二、培育完善的市场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重要的运行载体。所谓市场体系,是指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它是市场功能得以发挥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基础作用的重要因素。没有完善的市场体系,市场功能就无法充分发挥,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经济体制改革就无法取得良好成效。
完善的市场体系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必须是门类齐全和健全的。市场体系是一个结构完整、层次合理的各类市场要素共同作用的,要求实现整体功能优化目标的有机统一体。商品市场、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是最基本的内容,是市场体系三大支柱。市场是商品和劳务流通的场所,是各种资源优化配置得以实现的通道。只有建立起相应的市场,形成配套的体系,才能发挥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作用,资源才能优化组合,才能提高经济效益。第二,必须是统一的和开放的。市场体系是市场主体、市场客体、供需变化等共同组合而成的有机统一体,他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市场运行效率以及市场功能的整体发挥。同时,市场不是自我封闭而是全方位开放的;不是分散自发而是由国家宏观指导的;不是割断而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市场体系内部各类市场若发育不健全,都会影响其他市场功能的良好发挥。如果存在地域界限和部门割裂的情况,就会严重影响资源在各类不同市场的自由流通。只有消除地区封锁和市场内部“大而全”、“小而全”,实现对外联系和开放,才能真正融入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第三,必须是竞争和有序的。竞争是市场经济充满活力的重要保障和催化剂,它促使市场体系逐步得到完善。如果没有竞争,地区垄断和封锁现象严重,市场经济就不会实现优胜劣汰;若市场被某些利益集团所控制,通过市场就难以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竞争促进市场体系结构优化和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要制定相应的市场和规则,从而实现市场运行的有序性。良好有序的市场环境一旦形成,将为市场主体提供良好的活动空间,加速生产要素自由流通,促进供给和需求的平衡,有利于市场体系规范化;若市场无序,规则紊乱,会严重阻碍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破坏市场体系完整性和有序性。
培育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必须做到3点:
1 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打破行政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建立开放统一大市场,促进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传统集权体制下所形成的垄断基本上是通过行政手段和等级制严格的行政组织来维持的,称为行政垄断。由于经济体制不健全,市场体系不太完善,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一些地区经济发展十分缓慢,企业效益差,缺乏竞争力,当地政府为保护本地经济发展不得不采取行政垄断的手段。这种做法表面上使企业受到庇护,提高了当地政府的业绩,但实际上阻碍了正当的市场竞争,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容易滋生政府腐败,影响政府的信誉和形象。必须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推行政务公开,增加政府办事透明度和民主性。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过多的不规范的行政干预,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
2 开展公平、有效、正当的市场竞争。市场不是封闭的、分散的,它具有统一性和竞争性。竞争引起了资本的积累和效益的提高。竞争是追求各自利益的经济活动当事人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市场体系有效运作的必要条件。竞争作用于市场价值的形成和市场价格的运行,没有竞争就不可能提供准确的价格信号,不能给市场活动者以激励和压力,无法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不正当市场竞争同样会影响市场体系的健康发育,导致资源浪费和不合理配置,必须开展正当、公平、有序的竞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开放性和效率性经济,必须实行开放。建立一个合乎生产社会化和国际潮流的市场体系,保证企业及时获得市场供需、价格波动、市场潜力等信息,加速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有效运转和流通,提高市场效率。 3 建立社会主义信用体系。“人无信而不立”,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的灵魂,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信用是市场主体的一种无形资产,一旦信用缺失,市场机制就难以正常运行,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市场交易活动中的失信行为,增加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效率,是市场体系健康成长的重大障碍。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信用体系应把握3个方面。首先,完善社会主义体系,以法律的权威性为信用体系提供强制性保障,使市场主体意识到,一旦行为不当,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从而提高其道德上的自律意识,保证社会信用体系有效运行。其次,明晰产权,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提供保障。产权明晰可以使市场主体明确自己的财产所有状况,意识到只有自觉遵守诚信,才能保证自己的长远利益。再次,通过报刊、新闻、广播等大众传媒,对人们进行信用意识和观念的培养。人的道德素质一旦提高,自律意识增强,信用具备,就能在经济活动中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完善信用监管和失信惩戒制度,形成有效的失信惩戒机制,可以促进市场内部的公平有效竞争,完善市场经济体系,优化资源配置。
三、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促进经济均衡
市场机制本身有其运行的客观,它不以政府的意志为转移。由于市场具有缺陷和不足,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把“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介入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具有现实的必然性。
首先,政府宏观调控可以弥补市场缺陷和不足。市场机制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可能出现市场失灵,致使供需关系失衡、资源浪费、效率丧失、经济秩序混乱等,加上市场调节是事后调节,具有严重的滞后性,不能对变化的形势做出迅速而准确的反应。为此,单靠市场本身不能保持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平衡,经济的稳定发展需要依靠政府宏观调控以调节和引导经济运行。
其次,调节公共物品供给,保证资源有效合理利用。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市场主体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和内在动力,因而,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在一些领域是极其有限的。如、卫生、公共基础设施、城市环境等,他们需要的投入较大而几乎没有收益,一般市场主体不愿意投入,单纯的市场机制无法保证公共产品的开发。而公共产品又对共同富裕实现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必须依靠政府宏观调控,通过行政、法律等手段保证公共产品的供给。
再次,保证社会福利和社会公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市场经济具有竞争性,实行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追求效率的提高,必然会出现收入分配不公,两极分化,违背社会主义本质,影响社会稳定。社会福利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政府通过提高社会福利,调节收入分配和国家预算实现共同富裕。
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过程中,必须建立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促进经济均衡发展,它的建立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
1 实施有效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促进供需平衡,维持经济协调发展。在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即经济衰退期,政府应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以刺激总需求扩张,降低失业率;在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即经济高涨期,政府应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以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同时,国家应根据不同的市场情况,采取有效的货币政策,通过中央银行管理货币融通,调节国民经济运行中的货币供求总量。
2 制定合理的收入政策,实现社会公平与效率。首先,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通过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公平。其次,实施工资和物价管制。在特殊时期,如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可以对物价采取管制措施,以抑制总需求的过度扩大或过分萎缩,必要的时候对工资进行上下调节,以利于经济的发展。再次,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3 运用多种政策措施和经济杠杆,协调和促进各地区经济的发展,实现地区间优势互补。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种资源分配不均,地区间经济差距较大,加上政策的影n向,使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扩大,城乡差距拉大,东、中、西部经济出现失衡。虽然中部崛起战略已经启动,可仍未改变因强调东部经济发展和西部大开发而带来的“中部塌陷”现状。要实现的共同富裕也不是同步富裕,不可能也无法实现各地区经济按同一个速度发展,也不可能使各地区经济水平和经济结构趋于统一。但是,全国经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任何一个部分出现问题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政府应采取相应的地区倾斜和产业倾斜政策,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促进经济的均衡协调发展。
4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市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党对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标志着我国已经形成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就要注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运用经济法规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并通过一定的经济程序,干预产业结构或产业组织的形成,还有保护本国产业的一些贸易立法,界定和保护产权,规范各种市场主体行为,规范市场秩序,明确政府的职能,形成良好的监督和惩罚机制,维护市场稳定,努力建设公平正义、安定有序、民主法制、运转协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8
[2]王梦奎,改革攻坚30题[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3]关忠民,社会公正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4]夏文斌,公平、效率与社会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赵鑫,小康社会的就业模式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危机处理
下一篇:曹妃甸工业区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