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特色景观与城市的创新发展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刚 时间:2010-06-25
  [摘 要]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观”的提出,市场的巨浪使得每个城市都面临着紧迫的生存危机,人才、资本的 跨国、跨地区流动使得城市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开放的和欧美等发达国家一道面临新经济和信息时代,这是机 遇更是挑战!在这种特定背景下,如何对待城市独特的、人文景观资源?是摒弃或是保留,如保留,其意义何在? 方法为何?如何使其在城市发展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海南省三亚市是我国唯一的热带滨海城市,有着得天独厚 的滨海特色景观资源,同时又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试点城市,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吸取和借鉴。本文以三亚为例,试就以上问题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 特色景观;城市创新发展;三亚
  
  有位西方学者曾说过,21世纪最重要的两件事情:一是美国的高科技;另一个就是中国的城市化。今天,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城市化的浪潮,中国城市的平均城市化率已经突破了40%,在这个昔日农业大国的国土上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变”。五千多年的积淀给每一个中国城市都留下了极为厚重的一页,同样也孕育了不同性格特征的城市人,面对21世纪中国发展的良好机遇,我们将何去何从?
  
  一、城市特色景观维护的意义和方法
  
  (一)概念界定。在欧洲,“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希伯来文本的<圣经>旧约全书中,它被用来描写梭罗门皇城(耶路撒冷)的瑰丽景色[1]。这时,“景观”的含义同汉语中的“风景”、“景致”、“景色”相一致,等同于中的“scenery”,都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从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等国先后开展了对景观的视学美学意义的研究,也就是所谓的“景观评价”的研究。目前,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如地、生态学)对“景观”仍有着不同的界定。笔者窃以为“景观”应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作为客观存在的客体;二是作为审美主体的存在。前者是指城市的各种景物的本来面貌(scenery),而后者是和人的主观感受相联系的(scenic quality)。本文所论及的“城市特色景观”偏重于景观的第二层意义,指对城市居民的心理结构、审美倾向有特殊重要意义的城市景观。“城市特色景观”是在历史发展中逐渐积累并不断发展的一种美,城市作为物质的巨大载体,它运用具体的形象为人们提供一种生存的空间环境,并影响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每一个人[2]。
  (二)特色景观维护的深层意义——文化的传承。综合前人观点,笔者认为特色景观维护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
  1.生态学的意义。如果我们跳出以人为中心的自然观,那么特色景观的维护就与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存有密切的关联。欧美发达国家在经历了化、化之后,反思城市发展过程得出的最重要结论,就是城市的发展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生态学的主要观点,在美国学者麦克哈格著的《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有集中的阐述。在中国古代也有着“天人合一”的和谐自然观,如风水理论所涉及的择居、营建城池时要“因天时,就地利”的思想。
  2.经济学的意义。从现代区域经济学的观点看,城市的特色景观是一种独特的资源。在城市匀质化发展的今天,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决定着城市的特定景观资源是可供经营的城市资本,通过营销、旅游策划的手段可以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
  3.人类学的意义。人类学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如文化学、环境行为学、人文地理学等,总之是和人有关的学问。从人文地理学的观点看,不论是自然景观或是人文景观,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都是人的活动与“原生”景观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都可以被称作是“文化景观”。正如美国学者阿摩斯·拉普卜特在其著作《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一书中论述的,“人们是按照在理想环境中,理想人物的理想生活那种共有的图式和观念进行选择(即改造景观)的,而这种图式正是文化。”[3]众所周知,文化决定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文化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因而,城市特色景观维护有着传承地域文化的深层次意义。
  (三)特色景观维护的方法。由于各个城市的自然环境条件(地理、气候等),人文环境条件(文化、、社会群体、生活方式、传统习惯)及长期历史的因素(战争、建都),造成了各个城市(或地区)之间的差异,形成了各自的固有特色与不同形态,拥有独特的景观资源。因而,各个城市特色景观维护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调查分析城市现状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研究提出一定时空范围内该城市的景观特色所在,以作为该城市景观特色保护的依据;②从全球城市竞争的角度出发,明确城市发展的准确定位,进而明确一定时空范围内该城市未来的景观特色所在,以作为该城市景观特色创造的目标;③在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通过“点、线、面”三个层次设立景观控制指标来实施城市特色景观资源的维护[4]。
  
  二、城市特色景观维护与城市发展的实证研究——海南三亚
  
  三亚所在的海南岛,有着独特的地理区位和城市发展过程。1988年中央政府将海南从广东省分离出去成为独立的经济特区,伴随着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旅游业的发展,海南经历了大规模的城市化过程。一方面,快速的城市化使得海南经济增长迅速,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另一方面,大量的城市移民和过度的城市建设给城市基础设施造成了巨大压力,同时也导致了很高的房地产空置率。1994年为了平息房地产泡沫,中央政府出台了稳定政策。1998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同志视察海南时将热带农业和旅游业被定为海南主要的发展方向。
  (一)三亚城市发展的历史沿革。三亚古称崖县,汉代在现在的三亚市崖城镇设立珠崖郡治,隋设临振郡,唐代改为振州。宋代成为我国最南端的地极规模的州郡。1912年,崖州改为崖县,1984年5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崖县设立三亚市(县级)。1987,国务院批准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1988年,三亚第一次修编总体规划。后由于城市的发展超过了预期,总体规划分别于1994年和1999年两次修改。1999年,城市发展定位为国际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在经历了1992年国家政策下城市的“超常规”发展期和1998年的恢复发展期阶段后,三亚城市发展处在了自主有序发展的新时期,城市用地呈带状组团布局。随着海南西环铁路改造项目、东环城际快速铁路项目、三港分离项目、东西线高速公路连接段项目和凤凰机场扩建等重大项目的上马,三亚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二)三亚的城市特色景观资源。三亚作为我国最南端的热带滨海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特色景观资源优势,具体体现在独特的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人文环境三个方面(见表1)。
 
  (三)特色景观维护和城市发展之间的主要矛盾。应该说目前的三亚基本保持了原有的“显山露水”的城市整体景观特征和“小、巧、灵”的城市面貌。但是,新时期大规模城市开发建设也对城市特色景观形态造成了一定的破坏。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景观现象缺乏统一协调。纵观历次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都没能从城市综合定位和文化传承的高度来明确城市景观定位和制定景观控制引导的有效措施。加上目前三亚的城市发展方式是以旅游景区开发和投资驱动为主,这都使得城市景观形象整体上缺乏协调。随着城市化的加剧,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呈沿海带状快速蔓延,增加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需求。大量滨海、滨河黄金地段的房地产开发,往往忽略了广大城市居民的公共利益,使得原有的热带滨海特色景观资源受到威胁。  2.缺乏对现存环境和城市传统文脉的关注。三亚的城市是以景区的开发为代表的,包括天涯海角、三亚湾、大东海和亚龙湾等旅游景区,都不同程度存在过度发展、景观形象差、缺乏对原有村落的关注(如亚龙湾的黎族村落)等问题。风景旅游区开发过程中对原有少数民族聚落的保护不够重视,使得少数民族村落面临生存危机。
  3.旧城“城中村”问题突显。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破坏了原有城市住区的社会结构,加之利益的驱使,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城中村问题。这些地区的景观环境与周边城市发展不协调,普遍存在“脏、乱、差”的问题;加之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管理,土地国有化不彻底,违法滥建行为严重,形成了土地占有率高、利用率低的恶性循环[5]。
  
  三、全球化视野下城市发展的创新思维
  
  正如胡锦涛主席在党的十六大五中全会上说的,未来的20年是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同样也将是三亚城市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该如何站在全球化城市竞争的战略高度,依托现有的特色景观资源,促进城市的整体发展?
  (一)城市发展重心应从“问题导向型”转变为“目标导向型”。以三亚为代表的具有一定特色资源优势的中小城市,面对随时可能到来的城市竞争,应该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就明确从“整治现状的规划”转变为“面向未来的规划”的指导方针。从国家的主导政策和发达国家化发展历程可以预见,城市社会的转型和城市化的趋势将难以避免。因而,结合三亚的具体情况,我们提出了“目标导向”的城市发展新思路(见下图)。
  
  (二)依托特色景观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产业是城市发展的灵魂,作为有着热带海滨特色景观资源的三亚市,我们提出了通过建立完善以旅游产业为基础的产业结构,进一步拓展新的特色产业群的产业发展思路,这样既有利于充分保护和利用三亚的特色景观资源,又有助于从整体提升三亚作为旅游城市的城市形象,并促进旅游的发展,从而使旅游城市的城市价值全面拓展和延伸,全面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通过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和上海等我国发达城市在城市发展中的宝贵经验,我们构建了未来三亚特色产业群(见表2)。
  (三)培育创新型城市,制定城市发展的人才战略。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用观念创新带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在全球城市竞争的今天,必须勇于创新,主动化“资源优势”为“比较优势”,全面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那么,如何充分发挥三亚的特色景观资源来改善城市的人力资源环境呢?笔者认为,一方面,通过维护和城市发展息息相关的特色景观资源,来缓解因大规模城市建设引发的社会问题;同时,还必须正确对待城市发展业已出现的城市多元化发展的势头和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从整体上营造和鼓励多元的新型城市文化。另一方面,应大力发展产业(包括和旅游相关的人力资源培训),可以依托三亚的特色景观资源,以度假等多种形式,吸引高素质人才和引发源于度假的创作、文学创作等文化创业的发展。
 
  四、结语
  
  作为改革开放的试点城市,三亚的城市发展道路有其典型性。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触发城市建设的高潮,狂热过后人们开始反思,城市的发展究竟最终目的为何?直面在我国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城市,我们不禁要问:我们还有没有别的选择?三亚由于其区位和自然环境的特殊原因,无法普及工业化,因而走了一条依托旅游产业的城市发展道路。在城市面临新一轮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之际,笔者有幸参与了此次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正如文中所涉及的,城市的特色景观资源如果运用得当是可以作为城市整体发展的发动机,这或许可以看作我们对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尝试。
  
  :
  [1]俞孔坚.论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发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7,(4).
  [2]马武定.城市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美]阿摩斯·拉普卜特,著.常青,等译.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王景慧,阮仪三.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5]Kai Gu.Urban Morphology of the Chinese City:Cases from Hainan[D].UMI,Waterloo,Ontario,Canada,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