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当前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及政策建议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论文摘要]通货膨胀是一国健康稳定运行的大敌,鉴于我国自2007年上半年来物价指数的不断攀升,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的现实经济运行情况,文章就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成因进行分析并以此提出相关的建议。
我国自2007年3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超过3%以来,物价指标一直高位运行,2008年2月一度达到8.5%的高点,无论是群众还是政府都感到了CPI上涨带来的巨大压力。因此,保持物价稳定,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增长已经成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本文就目前通货膨胀的特点、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
一、当前通货膨胀的特点
首先,通货膨胀具有非平衡性。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主要集中于食品价格特别是猪肉、禽蛋、食用油等,截至2008年5月各类食品价格比上一年度同期上涨了21%,其中肉禽及其制品上涨达到43.5%①,但是非食品价格涨幅极其有限,有些项目甚至出现了下降。
其次,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明显,投资过热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抑制。仅今年1~5月,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2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6%②。 在经济高速增长、固定投资过热的情况下,长期困扰我国经济的投资与消费比例结构和三大产业结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而且日趋严重。在这样的状态下,过高的经济增长和过快的投资增长会成为出现通货膨胀的动因。
再次,住房、土地价格持续走高。2008年第1季度,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11%,房屋租赁价格上涨2.1%,土地交易价格上涨16.5%③。由于我国在CPI时没有将住房计入,因此房价上涨没有在CPI指数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但是房价的快速上涨已经对居民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最后,由于物价水平的上涨导致人民币实际购买力的降低,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人民币对内贬值,但是在国际市场上对美元等主要货币出现升值。由此可见,我国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但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剖析通货膨胀出现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明显、全面通货膨胀的爆发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当前通货膨胀的成因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主要有三种类型:需求拉上型、成本推动型和结构性通货膨胀。另外,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中,通货膨胀的国际间传递也是一国(地区)出现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出现的通货膨胀不能简单归为某一类,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食品价格特别是肉、蛋价格的上涨主要受生产成本上升、自身产业特点、市场周期、供求结构的影响
首先,受价值的影响。2006年上半年,生猪市场价格一直低迷导致养猪业处于亏损状态。下半年价格开始上升时,生产开始恢复,但整个繁育养殖周期需要一年左右,因此目前的生猪价格仍处于周期性的上升阶段。其次,生产成本的增加。玉米、粮食等原料性商品的价格上扬,猪饲料粮的价格随之攀升,养猪成本大幅上升,生猪价格就高。再次,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增长,国内猪肉消费量一直呈增长趋势。再加上动物疫情的影响使得养殖量减少,这一上一下的变化抬升了市场价格,拉高了CPI,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二)全球资源性商品价格上涨形成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同时对我国也形成了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
国际市场大宗商品多以美元计价,由于次贷危机及美元贬值的影响,国际各大投资机构纷纷运用大宗商品投资对冲美元贬值的风险。因此,在弱势美元格局未变的情况下,全球能源、原材料价格将有可能长期居于高位。而国际商品市场资源性商品价格上涨正是我国通货膨胀的诱因。首先是国际油价的上涨。2007年底以来,国际油价一路飙升不断创下新高,至2008年7月已经突破140美元大关。油价上涨推动了生产领域的成本上升,在正常情况下会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把增加的成本转移出去,这将直接导致通货膨胀的上升。2007年我国原油消费量为3.46亿吨,其中净进口原油15928万吨,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高达46.05%。因此国际市场的油价变化对我国商品价格的变化有着直接的输入影响。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已经上调成品油的出厂价格,但是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倒置的局面没有根本的改变,国内油价还有上升的空间,由此可见国际油价的高涨无疑会增加国内通胀的压力。其次是全球范围内大宗农产品价格上扬对我国食品价格上涨形成压力。由于全球市场对乙醇和生物柴油的需求旺盛,而玉米、棕榈油、食糖和其他谷物都是生产这两种产品的原料,新需求改变了大宗农产品市场原有的均衡,使这些原料性商品的价格上扬,并通过饲料的传导作用推动肉类和奶类等食品价格上扬,甚至进一步影响到软饮料等产品生产成本的一再被推高。世界各国的食品价格均出现了迅速上涨的态势,我国的农产品价格在此刺激下也大幅攀升。
(三)流动性过剩没有根本性的改善
按照货币主义学派的观点,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引起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根本性原因。现阶段物价水平的快速上升是由于流动性过多造成,而我国流动性过剩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外汇占款是造成流动性过剩的直接原因。2002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大幅度顺差。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中央银行不得不干预外汇市场,买进美元,投放人民币。这样一来在外汇管制条件下,贸易顺差带来的净利润变成了人民币发行量的增加。央行为了稳定币值同时在公开市场上发行票据进行对冲,希望通过这种办法对冲掉经济体系中增加的货币量。但在实施过程中多发行的货币很难完全被完全收回。2007年由于外汇占款发行的货币为30807.9亿元,而同期央行票据发行和兑付本息的数额分别为40721.28亿元、36922.87亿元,对冲掉的货币为3798.41亿元,2007年央行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冻结约2万亿元,于是因外汇占款而放出的货币为7009.49亿元①。 这样一个巨大的差额就是基础货币的投放量。在经济体系中,这部分增加的基础货币才是造成长期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最根本的原因。
2.如果说外汇占款带来的过剩流动性是直接原因,那么我国经济自身经济结构的失衡则是造成这一原因的根本。具体地说,就是投资和消费的比例长期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一方面,投资的高速增长形成过剩产品和产能;另一方面,消费的持续萎缩导致内需不足。过剩产品和产能在国内找不到出路,就必须在国外寻找出口,于是,也就形成了经济中另一个长期的结构性矛盾:外贸失衡,出口大于进口。此外,我国的出口生产部门竞争力相对较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大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领域。为了保护众多企业的利益,维持汇率稳定、坚持结售汇制度就成为我们相当一段时间内的选择。与此相适应,央行不得不采用银行票据、利率、准备金等政策工具来调整流动性。出口部门的顺差额减去当日央行票据对冲量就是一天流动性新增量。但是除了发行央行票据可以对增量流动性进行对冲外,其他的货币工具只对存量流动性有效。在其他货币工具无效的情况下,单靠发行中央银行票据无法完全对冲新增的流动性。这样就形成了一方面央行不断使用政策工具造成工具成本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我国的货币流动性过剩问题不仅仅是一个货币问题,而且是更深层次的经济结构问题。
3.货币需求的变化也成为流动性过剩的一个新源头。长期以来,我国的货币增长速度大大高于GDP的增长速度。按照货币数量理论,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其差额将转化为通货膨胀。我国近年来货币供应速度远远大于GDP增长速度而没有引起恶性通货膨胀,很大程度上由于多余的货币执行了贮藏功能,新增的货币供应由于没有找到有效的投资渠道,也没有形成有效的消费而被居民作为储蓄存款沉淀下来。仅今年1至4月居民储蓄存款就增加了4万亿。公众这种被动增加的储蓄存款被经济学家们形象地比喻为“笼中老虎”。这只“虎”实际上就是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随时等待释放。现阶段,我国银行存款利率长期处于负数的情况下居民持有储蓄存款的意愿会下降,一旦有更好的投资场所很容易出现“存款搬家”的现象。但是43万亿元存款的闸门一旦打开,资金洪水会奔流而下,在各种资本工具供应不足的情况下,资产价格就会疯长,泡沫膨胀在所难免,这无疑是给已经过热的经济雪上加霜。
下一篇:关于风险投资的理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