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开发区的挑战与前景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论文摘要]本文将以世界开发区的演进和现实为背景,以开发区的变革为主线,从整体上对中国国家级开发区进行多角度的研究,进而提出开发区未来创新的总体设想和发展模式。
开发区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吸引外部生产要素、促进自身经济发展而划出一定范围并在其中实施特殊政策和管理手段的特定区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大多是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外商独资经营的生产性和出口加工型企业。就整体功能而言,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一种主要以外部变量为动力的外生型城市新区,其功能侧重于创建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以吸收外资为主、项目为主、出口创汇为主,发展高新技术和外向型经济,这也就是说,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研究要立足于国外开发区的经验。
一、国外开发区的回顾与发展
开发区作为人类从事经济活动的一种区域载体,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随着国际贸易、技术与国际分工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世界范围来看,开发区一般可以分为自由港(含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科学工业园区3大类型。
开发区最早的历史发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世纪的腓尼基。为了扩大贸易往来,善于航海和经商的腓尼基人,曾将其南部海港提尔及其北非殖民地迦太基划为特殊商业贸易地区,并为进出该地区的外国商船提供安全通行的保障,使其不受任何干涉和限制。这便是世界上开发区最初的萌芽和雏形。
从16世纪开始,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地中海沿岸的悄然兴起,人类经济发展史上出现了以自由港为特征的开发区形态。世界上最早以自由港正式命名的开发区是1547年意大利创建的热那亚湾雷格亨港,该港的创建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开发区终于在世界诞生。随后,17~18世纪,意大利的威尼斯(1661年)、法国的马赛(1669年)、西班牙的直布罗陀(1705年)等自由港或自由贸易区辟建。
19世纪,丹麦的哥本哈根、葡萄牙的波尔图、德国的不来梅和汉堡(1882年)等城市先后被宣布为自由港或划出一部分地方为自由贸易区。
20世纪初,瑞士、希腊、瑞典等国相继设立自由港或自由贸易区,美国也从1934年开始在沿海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和具有自由港特征的对外贸易区。1948年巴拿马辟建了科隆自由贸易区。据有关资料统计,截至20世纪中叶,全世界有26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75个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它们大大促进了所在国家和地区经济贸易的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增强,从20世纪中叶开始,国际产业结构出现调整和升级,世界范围相继出现了以出口加工区和科学工业园区为特征的两种新型的开发区形态。1951年美国斯坦福研究园的诞生,不仅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基地“硅谷”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而且开创了世界各国建设科学工业园区、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历史先河。
20世纪70年代,波及全球的石油危机以及随之出现的全球经济危机,迫使许多出口加工区不得不寻求转型,一些条件较好的出口加工区开始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转化,逐渐发展成为科学工业园区。推进而不断发展。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全球各种类型的科学工业园区约有1500多个,它们强劲地推动着区域经济、国家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二、中国经济开发区发展与目标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轨道,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从而推动经济特区在中国沿海的崛起。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继1979年成功实践了经济特区之后的第二开放带,最早设立于1984年。1984年2月.邓小平在视察经济特区后指出:“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1]邓小平讲话后,国家的经济开发区开始像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起来。1986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天津开发区时欣然题写了“开发区大有希望”的预言。
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关专家和学者以美国“硅谷”经验为借鉴,提出了在中国创办科学工业园区的建议;与此同时,一批具有胆识和探索精神的科技人员相继走出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创办了各种科技企业。其中,最有典型意义的是集结着大批科技企业的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崛起,它为兴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奠定了重要的社会基础。1988年5月,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基础上,国务院批准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试验区,从而奠定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基础;同年8月,“火炬计划”开始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拉开了在中国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序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可谓是“二十年磨一剑”,其发展经过艰难创业期(19841991)、高速增长期(19921998)、稳定发展期(1999年后)三个阶段,开发区的分布走向由东而西,直至遍布全国。同时,各国家级开发区几经摸索终于在“四窗口”(即技术、管理、知识和对外政策的窗口)基础上,确立了以发展工业为主、利用外资为主、出口创汇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一方针,成了几代开发区人的立区之本。[2]
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总体目标在于,通过营造有利于外商投资的良好环境,来吸引国外的资金、技术和设备,开拓国内外市场,扩大出口创汇,推动所在地区经济发展。为了促进这些开发区的发展,引进大量外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国家对这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赋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如对设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等。20年来,这些国家级开发区在特殊优惠政策的支持下,从体制创新、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和管理、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推动了区域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真正体现了改革开放“试验区”和“排头兵”的辐射、带动作用,开始不同程度地走上以发展工业、吸收利用外资、拓展外资出口为主的道路。
三、我国开发区面临的国内外形势
建立国家级开发区,是实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新型渠道。从外部形势来看,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我国的市场更加开放,投资环境更加完善,成为跨国投资的首选地;同时,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方兴未艾,为我国提供了通过吸纳国际生产要素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这对走在全国前列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来讲,无疑是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在另一方面,开发区也面临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世界许多国家对国际资本的争夺增加了经济开区利用外资的竞争压力
目前印度、越南、泰国、俄罗斯等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采取措施,放宽外资准入,扩大优惠措施,加强投资促进,利用外资的竞争空前加剧。2002-2003年,各国调整外资政策492项,其中放松外商投资限制、简化手续、扩大优惠政策的达95%以上,一些国家甚至出台了企业所得税“7免3减”的政策,在税收、、土地等方面制定了更加宽松的吸引外资政策[3]。我国经济开区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不断提高,优惠政策面临“普惠制”的要求,吸引外资方面的竞争优势出现弱化的趋势。因此,应尽快培育和完善与国际标准相吻合的投资环境,从依靠特殊优惠政策和低廉土地、劳动力吸引投资向依靠良好综合投资环境吸引投资转变。
(二)国际产业转移和重组加快对经济开发区增强竞争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当前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采取措施,大力促进工业园区发展,如捷克目前共有工业园区60多个;匈牙利共有工业园区160个;马来西亚共有各类工业园区200多个。[4]世界上还有如俄罗斯、越南、埃及、朝鲜等国家均通过大力发展不同类型的开发区或特区,应对广度和深度日益推进的国际产业转移和资产重组。这要求我国经济开发区要不断增强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品牌产品,提高产业集聚度和核心竞争力,强化经济的内生性和外商直接投资与当地经济的融合,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我国利用外资方式的重大调整影响到开区吸引外资的持续稳定
随着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外商投资不仅仅局限于加工制造业,越来越多的投资将涉足服务业、保险、物流等新兴第三产业。另外,随着全球并购浪潮的兴起,外商投资方式逐步突破原先的新建投资方式,更多的投资将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得以实现,股票、债券、投资基金等融资方式日渐普遍。此外,近年来外商投资我国的独资化特征比较明显,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反垄断法》,这将对威胁到我国的产业和经济安全。经济开发区作为吸引利用外资的主战场,如何针对外资利用方式出现的新趋势,尽快制定相应的调整和应对性对策措施,保持利用外资规模的持续稳定增长,这是当前摆在经济开发区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国内区域竞争的加剧使得经济开发区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开发区主要是依靠一系列优惠政策逐步发展壮大的,形成了比较强的政策依赖性。随着入世后一系列与WT0规则不相符合的歧视性政策逐步取消,经济开发区之外的区域凭借自身的优势条件在招商引资、对外开放等方面与经济开发区形成激烈竞争,经济开发区的竞争优势在一定意义上有所弱化。另外一方面,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开发区之间在吸引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竞争也更加激烈,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大多生产的产品仍处于价值链低端,产品附加值不高。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提高核心和整体竞争力,继续保持先进高效的体制优势,进一步发挥对地方经济增长的辐射带动作用,这是决定经济开发区能否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
四、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未来发展的建议
(一)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健康、稳定发展就必然要求出台具有相关的出台进行规范化定义。
政策的摆动对开发区的经济增长影响极大。目前,开发区依靠国家特殊政策支撑,这种特殊政策一旦实行,对投资者尤其是外商而言,其可靠性和稳定性就成为吸引投资的关键。
(二)经济技术开发区应该进行宏观调控,保留相关优惠政策。
如今,经济开发区作为窗口、示范作用的使命已经完成,今后的角色更多的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载体,经济技术开发区具有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国家通过对园区产业的引导实现宏观调控,相应的优惠政策作为调控手段应作适当的保留。
(三)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着眼于本身质量的提升,市场机制和由政府主导的即将实施的“退出机制” 将对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质量改善起到双管齐下的作用。根据《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报告》的具体情况,对办得不好和不符合国务院要求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黄牌” 警告,甚至撤销。这是对未来开发区的压力同时也是动力。
辉煌只属于过去,发展须着眼明天。得益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国家级开发区总体上呈现出更加健康喜人的发展态势。现在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临全面贯彻落实发展观、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重大任务。经济开发区作为经济结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资源集约利用、对外开放和体制创新的重要区域和载体,承担着更加重要和艰巨的任务。
[1]1984年中国共产党大事记
[2]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中国开发区发展报告》,中国市场出版社,1989年版,第383385
[3]《彭森中国经济特区开发区年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4]《彭森中国开发区年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