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河南高校与企业科研深层对接的困境与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孙铁邦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科技创新;科研对接;对策 

  论文提要:科技创新进程中,高校与科研深层对接对于服务区域、建设创新型省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针对当前河南科技创新进程中高校与企业科研深层对接的困境,提出建设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创新高校教师绩效管理评价机制,加强科研市场导向、构建多渠道投资体系、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强化政府宏观引导等相应的对策建议。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两项基本职能。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之一,不仅是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基地,而且还是科技创新的基地。技术创新活动需要有各种技术创新要素互相影响配合,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必须吸收高校、科研机构和社会其他技术创新要素,才能更快、更好、持续地增强创新能力。因此,高校与企业作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两个重要主体,其科研的深层对接对于加快科技创新进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促进中原崛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在河南,高校与企业科研的深层对接还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适应不了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对河南科技创新进程中高校与企业科研深层对接的困境与对策进行研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河南科技创新进程中高校与企业科研深层对接的困境 
   
  为建立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实现建设创新型河南的战略目标,近年来河南鼓励和支持高校与企业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技术创新合作关系,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技术创新活动,加大了财政科技投入,建立了河南省产学研合作中心、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区等高校与企业科研对接的平台,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目前,河南科技创新进程中高校与企业科研深层对接面临的困境依然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1、缺乏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企业与高校科研合作的内在需求和动力不足。高校作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及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技的基地,还应成为知识型企业的哺育场所、高科技产业的孵化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辐射源,甚至是知识经济的策源地。众所周知,硅谷模式是高校与企业科研成功对接的典范,其中斯坦福大学作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以其所拥有的大量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创造了硅谷,从而被誉为“硅谷的心脏”,可以说没有斯坦福大学就没有硅谷。因此,拥有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是实现高校与企业科研深层对接的必要条件。但是,河南作为我国第一人口大省,高等水平还比较落后,目前全省高校基本以教学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为主,缺乏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目前,河南只有郑州大学是唯一一所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即便如此,郑州大学离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高等教育水平的落后,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缺乏就意味着不能为科技创新提供动力源泉和知识基础,因而降低了企业与高校科研合作的动机和愿望,从而给高校与企业科研的深层对接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2、高校科技创新缺乏市场导向,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当前,高校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政策导向是满足职称评定需要,“重论文”、“重评奖”、“不重视市场”的思想观念比较普遍,科研只不过是晋升职称的工具。科研成果虽然不少,但大多是“纸上谈兵”,与企业所需要的以产品、市场为导向的技术需求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和偏差,因而造成科研成果转化率极低,形成了成果多、转化少和转化后很难取得重大经济效益的现象。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的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还不到20%,具体到河南这个数据更低。这说明,高校在科技创新上存在误区,科技创新缺乏市场导向,科研活动只是停留在前期的研究阶段,对于科研与企业的深层对接、深层次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 
  3、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缺少资金支持,风险投资事业发展落后。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不仅风险较高,而且需要大量的资金做后盾。当前,河南很多需要技术的企业中中小型企业居多,这些企业迫于资金的制约,不愿意把有限的资金投资到风险较高的高科技项目上,从而也导致一部分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高校高技术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发达国家和我国经济发达省份,风险投资机构在高技术成果转化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河南风险投资事业发展比较落后,全省各类创业投资机构数量少、规模小、功能弱,不能满足河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求,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河南省高校与企业科研的深层对接。 
  4、高校与企业之间信息沟通不畅,缺乏合作意识。高校与企业虽然都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主体,但是二者的组织目标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高校与企业之间思维方式、对合作的需求、管理体制等都不一样,它们属于两种不同的主体,两者之间缺乏既定的沟通渠道,信息沟通不畅,一方面造成了高校的科技成果找不到合适的企业实现转化;另一方面企业存在技术需求,但找不到合适的高校合作,高校与企业在科技创新上缺乏合作意识,影响了高校与企业科研的深层对接。 
  5、高校与企业科研对接的政策法规环境有待改善。当前,政府在政策法规环境上尚缺乏对高校与企业科研对接的有力支持,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政府在政策上推进高校与企业科研对接的工作还未形成合力,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间缺乏沟通协调和统筹安排,造成高校与企业的技术创新资源分散、交叉、重复,难以集成聚焦在产业持续创新链上,难以对河南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产生重大影响。(2)有利于高校与企业科研对接的财税和政策有待进一步研究制定和完善,宏观政策提倡多、具体政策认同倾斜支持少。(3)政府科技投入水平过低。政府用于科技投入的财力非常有限,财政科技投入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比如,河南每年的科学基金项目、科技攻关项目等资助额度一般都在每项2万元左右,而广东同类项目资助额度一般为8~10万元。如此少的资助额度,使科技人员难以开展有效的科研活动。 
  二、促进高校与企业科研深层对接的对策分析 
   
  1、建设一流研究型大学,发挥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区的积极作用。硅谷模式的特点是以著名的研究型大学为依托,利用大学的科研与人才优势创建高科技园区,发挥高新技术的辐射作用。当前,河南应该集中力量建设1~2所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力争使部分高校的一些优势学科、重点学科在国际、国内具有一定的科技领先和前沿优势。在此基础上,以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区为平台,积极发挥大学科技园区的孵化功能,把河南省大学科技园区建成反映河南特色的高科技成果的孵化基地,促进高校与企业科研的深层对接。    2、创新高校教师绩效管理评价机制,加强科研市场导向。目前,高校教师的考核制度主要是以教学和科研为主的绩效管理评价机制。这种考核体系一方面造成高校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另一方面造成高校教师追求单纯的科研论文数量和杂志级别,缺乏时间和精力了解市场、从事面向市场的科研和技术协作工作。应该改善和完善高校教师现有的绩效管理评价制度,建立新的评估体系,注重政策引导,加强科研的市场导向,从注重单纯的科研论文数量和杂志级别,逐步向注重科研论文和专利并重、以实际的创新贡献质量与水平为主的导向过渡。提倡科研选题面向应用技术,以市场和需求为导向进行研究,把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作为高校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 
  同时,高校应该成立专门的技术转让机构,如建立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等,抓紧培养相应的技术转让人才。加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推进专利申请工作,将科技成果转化放在与教学、科研同等重要的地位,激励有科研成果、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投身科技成果产业化,强力推进高校与企业科研的深层对接。 
  3、构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多渠道投资体系。资金匮乏是当前困扰高校与企业科研深层对接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当前科技财政投入水平较低、企业自有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应该改革科技投资机制,通过和行政手段,建立财政投入、银行贷款、企业自筹、社会募集等多元化、多渠道投资体系。鼓励机构对科技转化项目给予优惠的信贷支持。建立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机制,大力河南风险投资事业,出台和完善鼓励风险投资事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条例,制定各种优惠政策,促进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创业风险投资市场,支持现有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整合、重组,形成一批骨干风险投资公司,促进河南省风险投资事业的快速发展,积极推动高校与企业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 
  4、完善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创新高校与企业科研合作机制。大力培育技术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技术成果交易供需,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积极发挥河南省高校科技信息网的作用,建立全省高校科技成果信息库,搜集整理全省高校具有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并纳入成果库,定期向社会发布高校科技成果展示、合作及交易信息,搭建起高校科技成果资源与社会资源结合与汇聚的平台,促进高校与企业科研的深层对接。 
  全省高校要增强合作意识,充分认识到科研与企业对接对于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主动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参与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和技术创新工作,构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积极探索高校与企业科研合作的新模式,如共同组建科研实验室、研发中心等研究机构,以及建立河南省高校与企业的深层次以知识产权创造、股权获得、利润和收益分享为支撑的持久合作创新机制,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5、政府要强化宏观引导。进一步完善有利于促进高校与企业科研对接的政策环境,加强政策设计的系统性,统筹协调,发挥各部门的作用,形成合力。结合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的要求,深化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科技计划资源配置方式,发挥科技计划对高校与企业科研对接的引导作用。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创新财政科技投入管理机制,完善有利于促进高校与企业科研对接、开展产业技术创新的经费投入管理方式。推进有利于高校与企业科研对接的财税政策的制定,创新金融工具、金融产品,提供更有利于高校与企业科研深层对接的金融服务。 
   
  三、结论 
   
  科技创新进程中高校与企业科研的深层对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涉及到高校、企业、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等这些利益相关者,又涉及到对接过程中人才、资金、制度的支持、技术的成熟度、信息的流通、市场的需要等。因此,要成功实现高校和企业科研的深层对接,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运行机制,用机制保障高校与企业科研深层对接的高效、有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