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型消费模式与扩大消费需求的关系研究
【关键词】节约型消费模式;消费需求;资源;环境;消费结构合理化
【论文摘要】我国在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奋斗的过程中,不仅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起节约型消费模式,还要进一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的贡献率,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供保证,以实现人的全面这一最终目标。节约型消费模式讲“节约”,扩大消费需求讲“扩大”,两者是相悖还是相承?文章从节约型消费模式和扩大消费需求的内涵入手,考察和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同时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体到社会再生产环节中的消费领域,报告提出“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的目标。
1节约型消费模式与扩大消费需求的内涵
1.1节约型消费模式的内涵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消费模式问题,业界学者各抒己见,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结合各方面的观点,以及十七大报告中对消费模式提出“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节约型消费模式”能够充分体现消费的节约性、生态性、可持续性等特征,具体而言,节约型消费模式即是要在全社会倡导合理、适度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对资源和环境要在切实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合理有效的利用,提高淡水、土地、能源等资源利用效率,鼓励居民消费资源节约型产品,形成崇尚节约的消费理念,并用消费理念引导消费行为,进而使社会消费系统达到以节约为中心的状态。它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消费,也是国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正确理解节约型消费模式的内涵,可以从以下二个角度出发。第一,认清人类和界的关系。节约型消费模式要求人们在消费过程中以节约为中心,表明自然界和人类之间并非单纯的给予和索取关系,而是相互促进,和谐统一的。人类在利用自然界所赋予的资源、环境来发展自身的同时,应该做到对其切实保护、合理开发、有效利用,一方面满足需求,另一方面让自然界处于良性的循环发展状态。第二,充分发挥消费者的主观能动性。作为节约型消费模式的主体,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不仅要认清人类同自然界的关系,而且要积极主动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具体来讲,消费者在日常的消费行为中应该积极探索提高淡水、能源等资源利用效率的方法,保护生态环境,自觉消费资源节约型产品,逐步形成崇尚节约的消费理念,促进资源实现在经济中的最优配置,使自身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
1.2扩大消费需求的内涵对“消费需求”的准确把握是正确理解扩大消费需求内涵的关键。这里的消费需求是指有效需求,其形成前提是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如果在消费过程中忽视资源、环境因素,那么如此形成的消费需求就具有明显的不可持续性:在短期也许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在长期它只会使资源、环境受到威胁,增加经济发展中的不稳定性因素,它不属于有效需求的范畴。有效需求,强调资源、环境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无论是人们的消费行为、消费理念,还是所消费的产品,都需要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出发。需求的有效性决定可持续性,从而为经济的良性发展提供持久动力。有稳定、健康的经济增长作保障,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优化才不会成为空中楼阁。所以,扩大国内消费须以尊重自然、保护资源环境为前提,通过有效需求的扩大,从根本上拉动经济稳定、健康、快速增长,为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为居民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
2节约型消费模式的建立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
国民经济增长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共同拉动,三者之间比例的失调会影响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从以上分析可知,我国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居民消费率偏低。扩大消费需求的途径较多,考虑到我国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经济高速发展等客观条件,节约型消费模式成为必然选择,它的建立是实现消费需求扩大的重要途径。
2.1非节约型消费模式的弊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不仅要考虑GDP增长和物质财富增加等经济指标,而且要考虑环境、资源等生态指标和人民生活质量等社会指标。我国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忽视了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在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环境下,全社会消费系统也处于资源节约意识淡薄的状态之中,非节约型消费模式带来消费需求——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的恶性循环,其弊端日益凸现,成为制约消费需求扩大的重要因素。
2.2节约型消费模式对消费需求扩大的促进作用节约型消费模式是消费方式的变革,强调对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只有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会成为可能,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具体来说,节约型消费模式对居民消费需求扩大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第一,缓解资源短缺的压力。节约型消费模式提倡居民合理、适度消费,不仅消费资源节约型产品,而且在日常消费行为中注重节约、保护资源。与此同时,节约消费观和消费行为在全社会逐步建立,消费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发挥对生产的引导作用,促进厂商淘汰或改善耗能大、污染重的生产线,引进资源利用效率高、环境污染少的先进生产线,并且从的可持续发展和长远利益出发,将生产重点尽可能转向资源节约型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一旦形成资源保护意识,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现阶段资源紧缺的压力。资源压力的缓解和先进生产技术的使用使制造业、加工厂商生产成本降低,提供给消费者的最终消费品价格会随之逐步下降调整。长期来看,总体物价水平会因此下降并日渐趋于稳定,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制约影响。第二,提高居民消费率。节约型消费模式引导生产模式向节约、高效性发展,关注经济增长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使自然、社会、人类的和谐共存,为经济纵深发展提供保证。伴随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形成,经济对投资的依赖程度会逐步降低,消费将成为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拉动力量。消费率上升,促进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扩大国内需求。
3消费需求的扩大促进节约型消费模式的形成
以资源合理保护和有效利用为前提的有效消费需求扩大,能提高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即消费率上升,使消费成为拉动增长三大马车中的主要力量。从以上分析看出,节约型消费模式从缓解资源紧缺压力、优化供给结构、提高消费率等三方面促进消费需求的扩大。有了稳步增长的消费需求作保障,经济将逐渐实现持续、健康、协调,有利于节约型消费模式在整个社会的形成和巩固。
3.1合理消费结构建立在相应的生产能力上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角度看,不合理的消费结构常常超越生产能力,它会带来奢侈消费、过度消费等非理性消费行为而导致社会经济失调。相反,消费结构合理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与生产能力不相匹配的行为,这符合节约型消费模式对其主体消费行为的要求。
3.2合理消费结构适应经济承受能力合理消费结构有利于节约社会劳动和资源,提高消费资料的使用效率,使消费活动合理而不奢侈,消费质量得到提高,促进消费者的全面发展。而节约型消费模式的宗旨就是要通过节约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消费结构合理化为节约型消费模式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3合理消费结构与社会价值相统一人们消费寻求的是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满足,以物质满足为基础,精神满足为补充,从而体现消费者的素质和精神文明状态。在节约型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合理消费结构下的消费者自身价值符合社会价值,即以节约为重、摒除奢侈浪费,用健康文明消费来保证生态平衡与人类自身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消费需求扩大带来经济增长,伴随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我们知道,收入是影响消费结构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反映居民购买力的大小,它对消费结构的影响集中表现在消费需求层次上。购买力提高,消费需求层次也会提高,必然导致消费结构向较高层次跃进。简而言之,收入水平提高能够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实现消费结构由不合理状态逐步向合理状态调整或变迁,即消费结构合理化。因此,消费需求扩大加速消费结构合理化进程,能够促进节约型消费模式的建立,并为之提供保障。
4
1胡锦涛.高举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2张讯.节约型消费模式是我国扩大消费需求进程的重要途径[J].工会,2005,11(6):69-70
3柳思维.消费经济学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