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对于我国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问题的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吉昌 侯瑛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对策

  论文摘要:技术引进是迅速提升我国技术水平的有效捷径,本文在分析必须重视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农业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的主要制约因素,提出了加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的对策。

  Abstract: Import Technology is an effective short cut to raise the level of techology in our country.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that we must value the assimilation and innovation of import technolog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restricting factors of the assimilation and innovation of import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 China. Then brings up some strategies to strengthen the assimilation and innovation of import technology.
  Key words: import technology; assimilation; innovation; strategies
  
  1技术引进是迅速提升我国技术水平的有效捷径
  
  所谓技术引进,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引入国外的软硬件技术及智力(人才),以迅速提升本国的技术水平,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技术引进作为一种跨国行为,其最终目标是通过引进实现对发达国家的技术赶超。
  技术引进是家迅速提高技术水平的有效捷径。相对于引进而言,自主开发技术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和较长的研究过程。就资金而言,短缺是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的突出问题,我国也不例外。在技术研究开发和创新方面的经费投入过低,是我国难以缩短与发达国家技术水平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R&D(研究与发展)经费是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科技资金投入的主要指标。我国R&D经费总额及R&D/GNP值与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相比有较为悬殊的差距,就是与巴西、印度等国相比,差距也是明显的。而且这种R&D经费低投入的状况短期内难有根本性的改善。因此,如果我们仅仅依靠自主开发技术一条腿走路来实现对发达国家的技术赶超,将受到资金短缺的制约。另外,就技术开发周期而言,自主开发技术比引进技术需要较长的时间。我国技术基础较弱,面对高新技术日新月异,技术周期越来越短的发展趋势,仅靠自主开发难以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总之,技术引进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后发优势明显的特点,是迅速提升我国技术水平的有效捷径。
  
  2必须重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
  
  通过技术引进实现对发达国家的技术赶超,就是从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出发,通过的选择,有针对性地引进技术,再经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有效扩散,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生产出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在此基础上,根据进一步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对消化、吸收后的技术进行创新,最终实现对发达国家技术水平的赶超。在技术引进的诸环节中,消化吸收与创新是实现技术引进良性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对发达国家技术赶超的关键环节。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只是为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提供了可能性。要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就必须高度重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工作。单纯的技术引进和使用,只能永远步人后尘。
  做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工作,是实现国家技术赶超与突破的前提。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引进技术的选择、消化吸收、扩散和创新等环节各有其不同的功能。引进技术的科学选择,能够提高技术引进的针对性,是实现技术引进良性发展的前提。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有效应用能够迅速缩短与技术输出国之间的技术差距。引进技术的扩散推广是技术引进推动技术进步效应的进一步放大。而创新能够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结合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克服引进技术的局限性,进而实现技术水平的赶超。因此没有创新就没有赶超和突破,没有创新的技术引进必然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
  做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工作,是实现引进技术本土化的重要条件。技术引进的过程是外部的先进技术在本土消化吸收和扩散推广的过程,即引进技术的本土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创新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我们所引进的国外先进技术,在国内全新的环境下能否得到充分有效的运用,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在充分的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良和创新。我们要根据具体国情,根据我国劳动力素质状况以及配套设备的技术水平等实际情况,对引进的技术进行调整和创新,使之融入我国相关技术体系,迅速实现引进技术的本土化,进而达到带动我国相关技术水平提高的目的。
  做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工作,是增强引进技术生命力的关键。通过引进技术迅速提高我国的技术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个较长时期的过程。任何一项新技术的引进,都无一例外地要经历一个由引进、成长、繁荣到衰落的过程。在大多数情况下,引进技术方都希望引进技术的繁荣期尽可能长一些。引进技术的繁荣期越长,生命力越旺盛,它们所带来的效益就越大。而引进技术繁荣期的长短,生命力的强弱,同引进技术能否被较好地消化吸收和创新有着直接的关系。通过消化吸收和创新,可以弥补技术本身存在的不足,改进技术性能,不断吸收最新科技成果,提高技术的适应能力,使之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可以说,消化吸收和创新作为延长技术繁荣期的有效手段,是引进技术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实践证明,如果没有消化吸收和创新,所引进的技术往往是昙花一现,很快就会衰落。特别是在高新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今天,技术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这使得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的任务尤为紧迫。

  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使日本的技术引进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二战后,日本在引进技术的创新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据专家分析,日本战后引进技术的费用与为此投入的R&D的费用比例高达1:5~7,近年来更是达到了1:10。日本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二战后,日本仅用66亿美元引进了外国用2 000亿美元开发的技术,用15年的时间走完了先进国家50年走过的路。到70年代初日本就已经赶上了欧美,并在许多领域进入世界领先地位。“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模式使日本迅速实现了对技术输出国的超越,成为实现技术引进良性发展的典型范例。

  我国自50年代以来,经过几次较大规模的技术引进,奠定了化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技术引进的规模不断扩大。对提高我国技术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我国在技术引进中存在的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是技术引进多,消化吸收少,创新的更少,使我们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赶超。近几年,我国R&D投入强度平均为0.63%左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2%以上的水平。我国技术引进经费与消化吸收创新经费的比例约为11:1,与日本该项指标的1:10有较大反差。这种重视引进、忽视消化吸收和创新的倾向,直接后果是我国的技术引进没能创造日本技术引进所创造的科技发展奇迹。因此,我国的技术引进工作应吸取以前的经验和教训,不能走单纯引进、盲目引进、重复引进的路。应该时刻注意积蓄力量,把引进的技术通过消化吸收与创新真正为我所用,形成自己的优势,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3加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与创新工作的对策
  
  在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制约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的因素。一是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上的投入相对不足,成为制约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的瓶颈。二是一些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期化思想。他们往往只顾眼前利益,满足于引进技术后短期带来的效益,不愿意在消化吸收和创新上投入精力和财力,形成重视引进忽视消化吸收的思维惯性。三是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缺乏必要的法规保障。四是政府宏观调控措施不到位,等等。
  推进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一要有环境支撑,包括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崇尚的思想环境等;二要有人才支撑,包括高素质的技术应用人才和科技创新和推广人才;三要有制度体制支撑,包括政府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有关法规、多元化的投资体系等。这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在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中发挥支撑作用。针对我国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当务之急是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的政策诱导机制。要通过相应的财税优惠政策,扶持企业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可以采取缩短企业设备折旧周期,并将折旧基金全部留归企业,以及制定专项政策,提高R&D经费在技术引进经费中的比重等办法,从宏观调控的层面诱导和支持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
  (2)建立促进企业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的动力机制。核心是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消除不正当竞争行为,使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技术创新成为企业增加收益的主要渠道,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性条件,进而为企业积极开展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活动提供强大的原动力。
  (3)建立有利于对引进技术进行创新的融资机制。在发挥政府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的投资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通过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创办风险投资公司、利用中介组织吸引企业集团和个人投资等手段,广开融资渠道,为企业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并进行创新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4)建立有利于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的人才共享机制。企业在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努力培养高水准的科技创新人才的同时,还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成立科技创新中心,通过人才共享解决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的人才瓶颈。
  (5)建立有利于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完善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引进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促进和保障引进技术沿着“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扩散”的轨迹良性发展。
  
  :
  [1] 刘吉昌. 技术引进与农业外向化[M].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50-79.
  [2] 王国跃,等. 技术引进的日韩模式分析及我国发展战略[J].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1):66-68.
  [3] 肖武岭. 我国技术引进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科技与管理,2006(1):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