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市场经济的改革取向与社会公平问题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论文摘 要]市场经济本身是是一种公平经济,市场经济的建立并不必然带来社会不公,社会公平问题的出现恰恰是市场经济不完善的表现。我们要正确理解公平的涵义、市场经济与社会公平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促进公平的实现。
我国三十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实际是围绕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进行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经济不断的同时,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社会公平成了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有人把现阶段的不公平归咎于市场经济,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有必要对公平的涵义以及市场经济与社会公平的关系这些基本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便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
一、如何正确理解公平的涵义
公平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然而人们对公平的理解并不相同,且许多人在公平的理解上存在偏颇。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角度来理解公平的涵义。
首先,我们通常说的公平至少可分为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个不同的范畴。经济公平主要是指各种生产要素、各个经济主体能够实现等价交换。社会公平是涉及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概念,主要是指社会成员享有均等的机会,拥有平等的权利,特别是拥有平等的生存权与发展权。经济公平与社会公平互相配合,互为补充。
其次,从动态层面来看,公平又可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这三种状态的公平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是结果公平的前提和保证,公平的起点和过程最后都要通过结果表现出来,并且要受到结果的检验。结果公平是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的最终目标,起点的公平和过程的公平都是为了保证结果的公平。因而我们在谈论公平问题时,不光要看结果是否公平,同时要从起点和过程的角度来衡量是否公平。在解决公平问题时应当三者兼顾,不可偏废。
二、市场经济与社会公平的关系
有人认为市场经济必然带来不公平,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只看到市场经济发展结果带来了社会不公,没看到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公平。应该说,市场经济本审是一种公平经济但同时也暗含着社会不公平。
(一)市场经济可以促进社会公平
首先,市场经济是一种公平经济。参与市场活动的经济主体在机会均等的原则下,遵循相同的竞争规则,并受相同市场秩序的约束,在商品买卖的过程中进行等价交换。其次,市场经济有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我国经济体制改个的实践证明市场是一种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也最有利于充分调动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因而市场经济体制更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实现社会公平提供雄厚的物质保证。
(二)市场经济可以带来社会不公平
首先,所谓起点均等只是一种理想形式,在现实经生活中每个人一出生就生活在不同的环境,因而真正的起点均等是不可能实际存在的。另外由于个人天赋的差异和拥有的资源不同,获得的机会也并不相同。即使机会均等也并不能保证财富分配的平等。
由此可见,市场经济本身是一种公平经济,但市场经济的竞争原则本身也暗含着社会成员在结果上的不公平,同时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不完善更加剧了这种结果。我们一方面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其他各种有效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
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社会公平
实现社会公平不是要改变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取向,相反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来推进社会公平,同时也借助其他身段来弥补市场经济自身的不足。目前,我国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树立的社会公平观。
首先,我们所讲的公平是有效率的公平。社会公平只能是在效率基础上的公平,离开效率基础的单纯公平没有任何意义,因而我们追求的公平应以保障最低限度的效率为极限。其次,我们所讲的公平是有差异的公平。不承认个体差异的公平表面看来公平实际上是不公平的。事实上,没有差异的公平也是不存在的,差异性公平才是现实社会中真正存在的公平。当然这种差异性要有一个“度”,这个度就是不能超越社会的心理承受底线。再次,确立科学的公平观还应懂得:公平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的过程。社会公平是一种目标,是一种追求。是需要长期奋斗才能实现的美好理想,我们需要为实现这种理想而不懈努力。 (二)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
目前,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健全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保证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中的平等地位。一要加快国有资本的结构调整,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促进国有资本和其他资本的公平竞争。二要推进垄断行业改革,扩大市场准入,减少市场主体起点的不公平。三要加强市场监督,严厉惩治各种违背市场公平规则的经济行为。四要推进劳动力和要素的市场化,矫正不合理的要素价格,调节劳动和其他要素以及各要素报酬之间的比例。五要强化垄断收益的分配管理和调节,减少或消除由于垄断带来的不合理超额利润。总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追求效率的优势和实现经济公平的本性。
(三)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无论起点如何如何平等,过程如何公正,其结果总是有先后胜负之分。因此,政府必须从公平与公正的出发,从关注经济建设转向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具体而言:一要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财政。完善公共财政要求政府减少对生产领域的直接投入,加大对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投入。二要改善税收制度。税收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也是保障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政府通过对高收入者和高消费者的高税收,可抽取高收入阶层一定数量的收入转移给低收入阶层,保障全体社会成员都应享有基本生存权和权。我们可以学习国外一些做法,实行累进税率制的个人所得税;征收资本利得税、遗产税、房地产税和消费税等针对富人的税种。三要重点关注弱势群体。实现社会公平不仅关注过程的社会公平更要关注结果的社会公平。弱势群体处于社会底层,对社会公平与否有切实的感受。因此,要在鼓励和保护勤劳、合法致富的前提下,加强对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的保护。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应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
(四)推进慈善事业的发展。
慈善事业是动员社会力量进行社会救济和从事公益活动,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慈善捐赠可以弥补公共财政之不足,客观上起到社会财富再分配的作用。慈善事业带来的影响不仅是经济的,还有社会与的,能发挥市场和政府无法替代的作用,赢得弱势群体对社会的认同。目前我国慈善机构所掌握的资金总额还不到GDP的0.5%,而美国每年捐赠的慈善资金高达GDP的9%。积极推进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建立全社会认同的慈善环境是解决社会公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总之,树立的公平观可以明确目标,激发斗志。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使人们获得公平的发展机会。完善政府公共服务和慈善事业可以更加促进这种公平,最终实现社会公平。
[1]张屹山,于大力:试论我国的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社会科学战线.2007.2
[2]张晓林,要有一个科学的公平观.江汉.2007.5
[3]杨小明,张涛:论有差异的公平.学术论坛.2007.3
上一篇:浅析居民的非理性消费及其政策引导
下一篇: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及财税扶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