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发展中小企业有助于矿业城市的产业转型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平 诸葛福民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矿业城市;产业转型;中小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的矿业城市普遍存在着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二户业占比重大,第三产业缓慢;国有占比重较高,私营经济占比重较小;刚性产业,弱性产业结构;因探明可采矿产资源逐渐减少,有的矿业城市(镇)已将枯竭。因此,矿业城市的产业转型势在必行。中小企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矿业城市的产业转型过程中,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矿业城市的出现是伴随化进程的一种普遍现象,其产生的直接动因是不可再生的矿业资源的有限开发。由于矿业城市受资源储量可耗竭性的制约,在矿业产业和矿业城市的发展中,都面临着如何寻找新的出路问题,也就是产业转型问题。
  
  一、我国矿业城市现状
  
  矿业联合会城市工作委员会以2000年统计数据为依据,确定我国有矿业城市178座,另有非建制市的矿业城镇248座。这426座矿业城市(镇)吸纳了3.1亿人口,有近1000万名职工从事矿业生产劳动。这些矿业城市(镇)的兴起和发展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是提供了大量的矿物能源和原材料,保障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是发挥了带动和辐射功能,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改变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据统计,矿业城市(镇)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1/3。全国主要矿产品产量中93%的煤炭、90%的石油、80%的铁矿石、70%的天然气均由矿业城市提供。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矿业城市的产业结构是在建国初期由计划经济发展规划所确定的产业模式,面临许多的问题。
  
  (一)存在矿竭城衰的威胁
  在城市经济中,一个主导产业自始至终存在是不可能的,它必然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更替,原来的主导产业可能成为现在的辅助产业。依托资源开发而形成的矿业城市的初期产业是矿业。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城市辅助产业和配套产业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矿业城市逐渐进入了中晚期。由于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是耗竭性的,开采出一点就少一点,随着矿产资源开发程度的提高和开发的进展,矿业城市若没有其他支柱性的非矿产资源产业支持,就必然会出现由兴起到鼎盛,再到衰败的过程。矿竭城衰的威胁是目前我国矿业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我国的426座矿业城市(镇)中,有82个处于成长期,占矿业城市(镇)总数的19.2%;有290个处于成熟期,占总数的68.1%;有54个处在下降期,占总数的12.7%。特别是一些开采悠久的矿业城市(镇)因探明可采资源逐渐减少而将枯竭,一大批矿山闭坑或即将闭坑,新的替代产业尚未形成,出现了主导产业“断档”,矿竭城衰的倾向由此产生,城市经济必然没落。
  
  (二)第二产业占比重大,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据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理论,人均GDP在600美元至1000美元时,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应在29%-31.4%之间,第三产业的比重应在49.2%-50%之间;而人均GDP在2000美元-3000美元时,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应在33.2%-38.9%之间,第三产业的比重应在50.1%-51.3%之间。但是,我国的矿业城市绝大多数兴起于计划经济时代,基本上都走上了追求矿业产品生产数量扩张的道路,导致了矿业城市主导产业单一,在生产结构中,第二产业是主导,几乎占GDP的60%以上,甚至有的高达70%-80%,而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起步晚,占比重小,与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理论中的50.1%-51.3%之间的标准相差甚远。另外,第二产业中的采掘业与配套产品作为主导产业形成了紧密的产业链,产业关联度大,配套产业的依附性强,整个城市发展对矿产资源具有高度依赖性,城市产业结构难以对矿业生产的衰退产生缓冲作用,形成了畸形的产业结构,影响了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
  
  (三)产业结构单一,中小企业发展滞后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矿业城市的主体企业在所有制上是国有企业,在规模上是大型、特大型企业。在国家的支持下,这些企业在资金、人力、物力上都能得到保证,因而发展迅速,在城市经济结构中居垄断地位,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被矿业开发企业所控制,大多发展规模小、速度慢,无法对矿业开发主导企业产生根本性的触动和影响,城市产业结构表现出单一的畸形特点,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国有企业在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在矿业城市暴露得比较充分。单一的产业结构在初期表现出来的是经济效益低下,对市场波动性的抵抗能力低,后来随着矿产资源的日渐枯竭,城市经济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地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新增就业岗位主要由民营、三资企业等多种成分企业提供。矿业城市由于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单一,中小企业发展滞后,难以消化大量的转型人口,使失业率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导致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了城市转型难度。因此,产业结构是决定矿产资源能否优化配置、高效利用的关键因素,产业发展现状也就决定了一个城市的整体发展现状。
  
  (四)刚性产业,弱性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演化具有动态性和继承性。我国矿业城市的产业具有很强的刚性,其表现在:区域内的产业关联基本上都是纵向的,且大量的资本都是固定资产,流动性差,特别是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具有高度的专业性,一旦停止生产,这些资本就成为沉淀资本,再也不能发挥效益,因此矿业产业具有很强的刚性。
  从理论上讲,随着城市发展,产业结构都会有一个逐步趋向高级化的过程。就我国的矿业城市而言,随着城市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也应该具有从单一向多元、由简单向复杂、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趋势,但我国多数矿业城市的产业变化幅度都低于全国城市产业结构变化的平均水平。这种弱性产业结构使城市经济的弹性和回旋能力低下,且受到矿业资源储量、开发条件和市场需求的强烈影响,一旦矿产资源枯竭或矿业主导产品需求量下降,这种结构的经济发展就必将面临危机。

  二、发展中小企业有助于矿业城市的产业转型
  
  经济中并不是每个行业都存在规模经济,在那些并不存在规模经济的商业、服务业向企业提供零部件以及相关服务,也是大企业成功的条件。因此,一个国家的经济强大,不仅要有能够走向世界的大企业,而且也要有成功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还具有大企业所不具有的三个优势:一是中小企业以劳动密集型技术为主,是就业的主渠道。在一些发达国家,在中小企业就业的人数占总就业人口的70-80%,中小企业在解决文化和技术低的人口就业方面的作用更为突出。二是中小企业“船小好调头”,能够及时根据需求变动而调整。三是中小企业的组织机构安排灵活,在竞争压力下易于接受创新,在创新效益和创新时间上明显优于大企业。在推动技术创新的作用方面,中小企业的作用会更大一些。


  (一)中小可以解决矿业城市的再就业困难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矿业城市出现了严重的再就业困难。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失业率为10.64%,明显高于非资源型城市(8.89%);劳动参与率为64.91%,低于非资源型城市(66.89%)。这主要是因为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使相当一部分主业职工下岗。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要实施就业援助,给下岗职工必要的帮助和培训,引导他们走自己创业之路。在下岗职工创办的实体中,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创业者不仅可以吸纳一部分下岗分流人员,还能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另外,对于一部分还没有找到理想工作的下岗职工来说,中小企业又以其特有的灵活性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选择的契机。由此可见,中小企业是创造就业岗位的主导力量,也是构建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在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于处在产业转型期或者将进入产业转型期的矿业型城市来说,充分重视并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无论是对于社会稳定,还是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当地政府不仅应该制定出鼓励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优惠政策,而且还应该在财政、税收、等多方面对雇用下岗职工的个体和私营企业给予特殊政策支持。
  
  (二)发展中小企业是矿业城市培育替代产业的重要途径
  许多国家都在资源枯竭、矿山关闭的城市和地区采取综合措施,转变原来以采矿业为主导的区域经济,加快新产业的接替和发展。比如,法国洛林,因矿井较深,开采成本高,于是采取了逐步减产的转型策略。根据国际市场的需要,选择核电、机、激光、、生物制药、汽车制造等产业替代传统产业。经过30年的努力,虽然转型成本巨大,但成效显著。英国的伯明翰是个老矿业城市,把发展替代产业的重点放在发展金融业、专业咨询、会展业和零售业方面,吸引了上百家品牌店、食品铺和娱乐中心,建起了一流的交响乐厅、国际会议中心等,把一个革命的发源地变成以服务业为龙头的新型城市。在矿业城市转型过程中,加拿大的卡尔加里市模式更为世人所称道。该市自1914年开始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其规模占全世界总量的1/20。到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石油的价格浮动,支柱性的矿业比重逐渐下降,经济滑坡,失业率升高,1987年失业率达12.3%。为了复苏经济,卡尔加里市政府十分重视产业多元化的调整,大力发展通讯、计算机软硬件、生物工程等产业。在该市的4万多家企业中,超过千人的仅12家,超过100人的约600家,而雇员不到5人的达1.5万家。上述经验表明,正是中小企业构成了替代产业的载体,并最终成为了矿业城市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发展中小企业是矿业城市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培育替代产业的重要途径。
  
  (三)中小企业是矿业城市科技产业的主要力量
  从世界各国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来看,创新活动的主战场在科技领域,主力军是大企业,但最为活跃的创新基因却是中小企业。美国学者谢勒、哈姆贝勒的研究表明,在推动技术创新的作用方面,中小企业的作用可能更大。尽管中小企业在信息收集与传递、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筹措与周转以及抗风险能力等方面都不如大企业,但由于它具有灵活性、专业化程度高、面临较大竞争压力等特点,在技术创新方面又具有独特的优势,即组织机构安排灵活而富有弹性,在竞争压力下易于接受创新,在创新效率和创新时间上明显优于大企业。因此,在矿业城市的产业转型过程中,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有助于城市的创新。日本的九州地区,原为传统的煤炭产区,现已成为日本的重要高新技术产业区。1962年休斯顿国家宇航中心的建立,带动了1300多家中小技术企业的发展。还有法国的矿业城市也探索出了一条以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的模式。现在,闻名世界的德国鲁尔工业区也因钢铁业的衰退,其产业结构正在向科技产业过渡。就连新兴工业化国家之一的韩国,其石油化工也出现了积极向外转移的趋势,代之而起的是科技产业。上述矿业城市的传统产业向科技产业转型的原因是:科技产业的附加值高、利润大、能够较快地实现产业的替代,而在这些科技产业中,多数是规模不大的中小企业。因此,在矿业城市及其产业的转型过程中,中小企业应该是其科技产业的主要力量。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矿业城市的产业转型过程中,要形成整个城市的经济氛围则需要依靠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只有发展众多的中小型企业,才能解决矿业城市产业转型过程中的就业问题,最终形成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依相靠、取长补短、以各自不同的优势展示和产生出强劲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