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重庆各区县招商引资无序竞争的危害
关键词:招商引资;特征;误区;危害
论文摘要:从税收减免、降低土地出让金、财政补贴等方面归纳重庆各区县招商引资无序竞争的基本特征,并招商引资过程中存在的三种误区。事实表明,重庆各区县招商引资竞争异常激烈,这种过度的、无序的竞争不仅难以达到招商引资的预期目标,甚至危害区域的正常运行。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招商引资在区域之间、省市之间,乃至于区县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招商引资规模不断扩大,成绩斐然,重庆直辖11年,外商投资不断增长。统计数据显示,1996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4.42亿美元,2007年攀升至12.2亿美元,11年增长了2.8倍。与此同时,各区县间的竞争十分越烈,呈现“白热化”状态,潜在危害也较为严重。本文在分析重庆各区县招商引资竞争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探讨招商引资过程中的三种误区及危害。
一、重庆现阶段区县招商引资竞争的主要特征
目前,重庆各区县主要是以地方政府为主体,对辖区外的资金、技术展开的竞争,这种竞争又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依靠区县资源的比较优势,即低价劳动力、优质矿产资源等要素展开的竞争;二是利用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税收优惠、土地优惠、财政补贴的竞争,往往越不发达的区县越舍得花钱,政策也更优惠;三是市场环境的竞争,涉及到地方政府可信度与透明度、政务效率、市场秩序、区位条件、产业集聚等。但总的说来,比较优势相对比较稳定,而市场环境在短期内不易改变,唯有优惠政策是政府最能操作和掌握的。下面就重庆市各区县在招商引资中优惠政策竞争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主要手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种形式,动用财政方面的政策工具。如降低税率、减免税收等,其目的是改善的利润率或要素收益率来增加地区招商的吸引力。根据国家税收有关政策,对设在西部地区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内、外资企业,在2001~2010年期间,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新办、电力、水利、邮政、广播电视企业,且业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70%以上的,可以享受“两免三减半”政策。但根据笔者对重庆各区县的统计分析来看,重庆各区县中按照上述政策执行的仅22个区县,占55%,税收减免时限超过“两免三减半”的区县有7个,占17.5%,如奉节县规定:凡新办的交通、电力、水利、邮政、广播电视等企业,报经批准,自获利年度起享受“两免三减半”优惠。其中社会效益显著而利润率较低的,报经批准,可再给予5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待遇;税收减免期过后仍然实行税收优惠的地区有2个,占5%,如丰都县对产品出口企业在规定的减免税期满后,其出口产品产值占企业当年生产总产值70%以上的,经县税务部门批准,企业所得税减按10%的税率征收,对从事农业领域开发的新办企业,从开始获利年度起,企业所得税免征5年后再按7.5%的税率征收5年。渝东南地区五个少数民族区县政策更为优惠,如黔江区规定:生产性企业从开始获利年度起实行“六免四减半”政策,减半征收部分由区政府按全额安排资金扶持企业生产,减免期满后,经企业申请和税务机关批准,可继续享受减半征收优惠。由此可见,税收减免政策已经成为重庆各区县招商竞争的第一砝码。
第二种形式,通过降低土地出让金、减少土地使用费等土地优惠政策展开竞争。据笔者统计分类,各区县土地优惠情况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土地出让金以奖励的方式部分或全部退回,此类型共有10个区县,占重庆区县总数的25%,如南川区对固定资产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的一般项目和固定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高新技术项目,地方收取的土地出让金,由市财政返还60%的资金给该企业;2、明确规定土地出让金以基准价出让,并配有其他优惠政策,如出让金减半执行,延期付款等。此种类型共有19个区县,占总数的47.5%,如巴南区规定外商投资企业以行政划拨方式在巴南区获取的经营性用地,减半缴纳土地使用费和综合场地使用费,对一次性缴清土地出让金有困难的,可据情况在2~10年内分期付清;3、规定土地以成本价出让,并考虑特事特办。此类型有5个区县,占总数的12.5%,如合川区规定凡新落户园区的企业,按照项目大小和科技含量高低确定土地价格,土地原则上以成本价格出让,并考虑“特事特办”的土地出让方式;4、明确规定土地出让具体价格,如永川区规定城区规划范围内及永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安工业园区,土地综合价金为5~8万元/亩,对投资数额大、财政贡献多的项目可实行更加优惠的地价。土地优惠政策是重庆各区县普遍使用的竞争方式,各区县除了在政策文件中压低土地使用费来提高竞争力以外,往往还伴随着“情报战”,如2004年重庆市政府公布“十五”期间退出主城的工业企业名单后,铜梁、璧山、江津、黔江等地均组成招商团,潜伏主城打探谁的土地价格低。当时有区县公开放出消息,可为进场企业提供5万元/亩的地价,并为自己看好的沙坪坝虎溪纺织企业规划专门的纺织园区。区县之间为了获得招商项目,互挖墙脚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这意味着重庆各区县招商引资竞争的秩序已经打乱,甚至陷入了恶性竞争。
第三种形式,通过地方政府对企业提供财政补贴、所得税返回等方式展开竞争。按照企业所得税财政返还程度,将各招商主体分为四类,具体是:企业所得税区县实得部分全额退回、企业所得税区县实得部分退回50%及以上、企业所得税区县实得部分退回50%以下、企业所得税区县无退回,但有其他优惠财税政策。从各类型所占比例来看,所得税区县实得部分全额退回的区县有5个,占重庆40个区县的12.5%,如大足县对县级留成企业所得税1~5年的全额返还给企业,石柱县对固定资产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6年内政府每年按企业缴纳的所得税实得部分全额返还给企业;所得税退回50%及以上的区县共16个,占总数的40%,如北碚区对投资金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自投产之日起,头3年可比照该企业上缴所得税区内留成的100%,后2年上缴所得税区内留成的50%,专项用于支持企业发展;所得税退回50%以下的区县共5个,占总数的15%;所得税无退回,但有其他优惠的区县共10个,占总数的25%,比如巴南区虽然没有退回企业所得税的财税优惠,但有固定投资3%~5%的一次性奖励政策。
除上述显性的优惠政策以外,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政务效率等方面同样展开了激烈竞争。如运输、水电气供应、、卫生、社会保障等,包括改善地区形象、加强地区宣传与交流等方面,此外还包括地方政府提供的各种行政服务,如“一事一议”、“特事特办”、“一站式办公”等。很显然,各区县在招商手段上都下足了功夫,尤其是欠发达地区更是将优惠条件降至极限,但通过此种招商引资方式是否能达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扩大就业等目的呢?下面简单介绍各区县招商引资过程中的几种误区。
(一)误区一:捡到篮子都是菜。不少区县为了实现“引资多少万元、引资多少个”的目标,到了“不计成本搞招商”的地步。如实行全民招商,派大量人员出去招商,没有明确的招商项目,没有明确的招商对象,碰到一个招一个,谈成一个算一个,这种“捡到篮子都是菜”的招商模式耗费很大而且成果甚微。招商引资工作中,的确要广开门路,凡是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增加劳动就业、利用本地资源优势、提升产业结构的企业都应引进。但作为一项政策推动的加快的工程,决不能“捡到篮子都是菜”——只要有人愿意来办厂、不管什么项目全都要。有些区县对外来招商承诺“没有底线”,“什么项目都要”,真正的是不计代价招商。这种招商模式违背了市场经济,脱离了本地资源优势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有的地方为了蝇头小利,引进外资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采,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还造成重复建设,产业结构雷同。由于外来投资总量较小,而招商引资是考核区县领导的硬性指标,重庆不少区县对项目“来者不拒”。使得原定的产业布局和规划难以实现,产业之间配套能力也相当差,发展后劲堪忧。
(二)误区二:丢了孩子套住“狼”。目前,重庆市部分区县土地出让金本级财政留成部分的返还比例高得惊人,有些区县甚至分文不取;部分区县允许分期支付土地出让金,并延长交纳年限;有的区县连土地整理成本都无法收回。由于招商引资竞争中土地价格转让实际上是地方政府利用潜在财政收入补贴外来投资者,降低了域外直接投资者给本区域所带来的收益。在现行征地制度下,建设占有集体土地都必须采取征用的方式,政府先把集体土地变成国有土地,然后再出让。土地的征用范围、程序以及补偿费的确定和劳动力的安置等,都是政府和开发区决定,农民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大批良田和土地被征用之后,农民的权利和利益得不到保障,经济补偿不到位,不少农民失地又失业。与此同时,有的干部利用土地开发行贿受贿、贪污腐化,造成干群关系紧张。有的政府甚至对农民征完地,不付给征地款,严重侵害了农民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利益,容易造成土地市场混乱无序、腐败滋生、生态环境受损,严重地危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为严重的是,一些企业完全为圈钱而来,没有任何社会责任感。根据调查,部分企业利用区县急于引资的心态,以低廉的价格拿到土地后却不投资;之后直接或者变相卖土地,造成土地收益流失;一些招商引资企业不按照规定招用员工,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长时间地“试用”员工,不为职工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用,使职工退休后生活得不到保障,基本医疗得不到保障,失业后不能领到失业保险金;又如引进的化工、皮革、造纸等重污染企业,企业不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污染物达标排放处理,致使环境污染严重,治理成为当地最大的隐患。种种迹象表明,部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代价,得来的却是丢了孩子套住“狼”,危害极大。
(三)误区三:园区是个框,什么都往里面装。工业园区一般是指集聚一定数量的企业,并享受一定政策优惠的特定地理区域。我国工业园区是比照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的产物,其早期定位主要在于依靠政策优惠实现招商引资的目标。目前,重庆共有特色工业园区30多个,几乎每个区县都有自己的工业园区。应该说工业园区具有产业的地理集中效应,更容易产生产业集聚效应,在对外招商引资方面具有更多优势和更强的竞争力,对于区域经济的贡献也更大。但重庆众多园区实际上出现了“集而不群”的现象,具体表现为:重招商引资,轻入园把关;缺乏统一规划,重庆各个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规划基本由自己制定;结构趋同,产业特色不突出,各区县在招商引资中无序竞争,本是相关的产业,这里也搞,那里也搞,最后造成重复建设,所谓的特色产业园区大多都只有两三个主要产业,一些复合型工业园区则拥有四五个主要产业,一个企业要在重庆落户,总是无数个园区在“招手”,最终这个企业根本不知道自己该落户哪里;园区企业之间的产业和技术关联性较弱,缺乏产业集群机制,产业集聚效果不明显;园区的发展主要依靠企业数量的增长而无力顾及产业优化和结构调整,最终工业园区成了一个“框”,什么都往里面装,甚至演变为某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囤积土地的手段。
三、结语
本文分析了重庆各区县招商引资的基本特征,并对招商引资过程中出现的三种误区进行了探讨。分析表明:各区县竞争的手段主要体现在税收减免、土地优惠、财政补贴等方面,部分区县突破国家优惠政策的底线,不惜一切代价搞招商引资,使得重庆各区县招商引资变得异常激烈。然而,各区县的这种过度的、无序的竞争最终使地方政府陷入了招商的误区,各区县难以从招商引资中获得预想的收益,甚至是反受其害。招商引资本是件好事,运用优惠政策争取到尽可能多的企业在当地投资生产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解决就业,从长远来看,也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然而,单个政府的理性行为却导致了集体的不理性,招商引资的竞争演化成优惠政策的竞争、让利的竞争,这与招商引资的宗旨是不符的。如何让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找到竞争与协调的平衡点,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