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非洲石油经济依附性发展与中国非洲石油市场开拓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于民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非洲石油;依附性;非洲石油市场;开拓 
  [论文摘要]当今非洲产油国石油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是一种依附性发展,西方大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石油的生产权和销售权,这就加剧了非洲石油市场开拓的难度。因此,中国在非洲开拓石油市场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致力于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在非洲石油开发中实现与产油国平等互利互惠的“双赢”目标;另一方面要正视并尊重非洲产油国利用石油资源发展经济的事实,坚持平等合作,和西方大国的掠夺式开发形成鲜明对比,最终达到广泛开拓非洲石油市场的目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经济起伏不定的形势下,非洲产油国保持了经济的恢复性增长。据非洲发展银行2006年统计数据,2002~2005年,非洲国家实际GDP增长率分别为3.5%、4.6%、5.2%和4.9%,连续三年超过4.5%。与之相比,非洲产油国实际GDP增长率要高得多。2004年和2005年,阿尔及利亚、苏丹、安哥拉的实际GDP增长率分别为5.2%和5.3%、5.2%和7.9%、11.2%和20.6%。可以预料,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非洲产油国的经济增长势头仍将持续,同时不排除少数国家出现飞跃性增长的可能。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非洲产油国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是石油经济的依附性发展,它既没有改变经济的整体落后性,也没有摆脱对发达国家的经济依附性。非洲产油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程度越深,它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就越小,对处于这一体系核心地位国家的经济依附性也越强。在国际市场石油价格频繁波动和各国对石油资源争夺日益激烈的21世纪,对非洲石油经济依附性发展特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既有利于非洲产油国对依附性经济结构的彻底改造,又能为我国非洲石油市场的开拓提供某些。 
   
  一、非洲石油经济的依附性发展特征 
   
  1956年首先在阿尔及利亚和尼日利亚发现石油后,非洲单一矿产经济由开采与出口贵金属和煤炭为主,转变为以石油为主,非洲产油国石油依附性经济结构逐渐形成。当今,非洲产油国的经济发展,从本质上说是石油经济的依附性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非洲产油国经济发展严重依赖石油出口,制成品进口则严重依赖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极不合理。非洲产油国炼油能力非常有限。2003年和2004年,非洲产油总量分别为372.40Mt、405.66Mt,而同期的炼油能力仅为161.118Mt/a和161.518Mt/a,只占当年全球炼油总能力(4,102.728Mt/a)的3.9%和(4,120.445Mt/a)3.92%。因此,非洲各产油国的石油主要供出口。2001年非洲石油出口量为260Mt,约占世界总出口量的13.8%;2004年出口量为330Mt,三年增长了26.9%,年均增长率为8%。2005年,非洲出口到美国的石油达到9.21亿桶,占其进口总量的18.7%,超过了同期美国从中东进口的占总产量17%的8.39亿桶。据能源专家预计,到2015年,非洲石油将占美国石油总输入的25%甚至是35%,从而超过整个波斯湾地区。石油出口是非洲产油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尼日利亚政府财政收入的近80%、安哥拉政府财政收入的90%(即GDP的40%)、加蓬政府财政收入的60%(即GDP的40%),都来源于石油出口。单一的石油出口经济结构,决定了非洲至今没有摆脱“加工和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的传统生产贸易格局。2001的统计资料表明,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利比亚从发达国家进口产品额占总进口额的比例仍分别高达65.2%、88.2%、63.6%,表现出了明显的依附性。 
  其次,非洲产油国经济对国际石油市场有很大的依赖性。2000年国际石油市场油价的暴涨使埃及、尼日利亚、加蓬等石油出口国的经济平均增长达到4.7%,但2001年受全球经济特别是美国、日本和欧洲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国际石油市场供大于求,油价处于低迷状态,年底曾一度跌至每桶17美元。对非洲来讲,国际石油价格每下跌1美元,一年内非洲石油收入就要减少60亿美元。结果,2001年许多非洲国家因石油出口收入锐减,出现财政困难,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2002年油价上涨后,非洲产油国的实际GDP开始逐年增长。由此可见非洲产油国经济对国际石油市场依赖之一斑。 
  最后,非洲产油国经济在财政上对发达国家有很强的依附性。沉重的债务一直是困扰非洲产油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债务的不断增长,他们日益走向世界经济体系的边缘。非洲第一大产油国尼日利亚也是非洲最大的债务国,截止到2000年底,所欠外债总额已高达307亿美元,仅偿还利息每年就要支付30亿美元。同年,非洲其他产油大国,如安哥拉、刚果、苏丹、喀麦隆的外债总额与GNP的比重分别为280%、280%、172%和100%,债务负担都位居非洲前列。非洲产油国外债大部分由官方提供,而债权国又主要是发展援助委员会的发达国家,要想继续举债或者减免债务不可避免地需要依赖发达国家的承诺和实际行动,从而加强了非洲对发达国家的财政依附。非洲产油国对发达国家的财政依附还表现在对这些国家石油公司的投资依附上。近年来,非洲产油国为发挥石油资源优势、加快石油发展,制定了许多优惠的对外政策,以改善投资环境。如尼日利亚为鼓励外国石油公司投资海上油气田,放弃了过去一直坚持的外国石油公司只能以合资方式进人石油领域的做法,开始引入产量分成合同方式。喀麦隆重新修订了与外国公司联合开采油气的有关条款,允许外国合伙人拿走高达40%的产量,在国外销售并把所得收益保留在国外。赤道几内亚实施了新的《石油开采法》,以原油偿还外商投资。所有这些石油开采的优惠政策都使得世界各大石油公司对非洲石油开采趋之若骛,一时促进了非洲石油产业的繁荣。但这种开发的另一后果,必然是非洲产油国的对外财政投资依附进一步加强。 
   
  二、西方大国对非洲石油资源的争夺 
   
  鉴于非洲丰富的石油资源和石油经济发展的依附性,以及长期以来由于海湾地区领土争端、民族矛盾、教派冲突以及军事打击等对石油市场产生的难以预料的影响,西方国家展开了对非洲石油资源的激烈争夺,以实现进口渠道的多元化。 
  在西方大国的非洲石油争夺战中,美国抢占了先机。目前,美国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几内亚湾,这一地区的尼日利亚、赤道几内亚、乍得、喀麦隆、加蓬和安哥拉等国拥有丰富的石油储量,石油日产量估计高达450万桶以上,超过伊朗、委内瑞拉和墨西哥石油日产量的总和。美国从安哥拉的石油进口因埃索、埃克森一美孚等大石油公司在该国石油领域市场份额的逐步扩大而不断增加,2002年,安哥拉出产原油的一半出口美国,成为美国第九大石油进口国;据预测,随着美国对尼日利亚石油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到2008年美国从尼日利亚的石油进口量将增至180万桶。预计未来一段时期,美国还将不断扩大其在非洲的石油投资,以巩固和发展在非洲石油争夺战中的优势地位。    欧洲大国不甘落后,与美国展开了激烈的石油资源争夺战。由于特定地理条件和特殊渊源,欧洲大国与非洲的关系一直非常密切。对于能源短缺、石油资源大多依赖进口的欧洲大国来说,非洲无疑是一个理想的进口地。自1956年现法国埃尔夫(EIF)公司的前身法国石油自治公司在阿尔及利亚发现石油后,便开始了欧洲在非洲的石油事业。之后,英国BP公司、英荷壳牌公司、法国埃尔夫公司和道达尔公司、意大利阿吉普公司也纷至沓来。几内亚湾国家多属前法国殖民地,长期以来法国石油公司几乎独占了除尼日利亚外主要产油国的石油开采权,后来在美法石油公司的较量中,虽有不小损失,但仍占有相当大的份额,依然在刚果(布)的石油资源开发中居于主导地位。除法国石油公司外,西方其他大国的石油公司也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和手段拓展非洲石油市场,如游说政府从、和外交上给非洲以支持与援助,包括加大财政支持,派遣高官出访非洲,尽可能保持与其良好关系;加大勘探力度,不断寻找新油田;加大对非洲的石油投资,吸引国际机构资本联合开发等。结果,西方大国在非洲获得了石油资源的巨大支配权:利比亚日产原油超过130万桶,其中120万桶出口,约90%出口到欧洲国家。在对非洲石油资源的争夺过程中,西方大国进一步巩固了对非洲石油生产权和销售权的控制,产油国所得份额相对缩小。在尼日利亚,本国国营石油公司原油产量仅占原油总产量的5%~6%;在刚果(布),国营公司只能支配原油1/3的销售权,其余为西方石油公司按风险勘探协议获取的份额油;在赤道几内亚,政府获得的分成油仅占全国石油总产量的1/5。西方大国对非洲石油资源的开采和在非洲的石油博弈,一方面在加强对非洲石油资源控制权的同时,加深了非洲产油国石油经济的依附性,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开拓非洲石油市场的难度。 
   
  三、中国非洲石油市场的开拓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石油需求日益增加。据美国政府能源信息管理局(EIA)统计,2003年中国石油消费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预计到2025年,中国每天至少要消费1,280万桶石油。但中国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石油产量增长跟不上石油需求增长。在过去10年中,中国石油生产年均增长速度约为1.8%,大大低于5%的年均消费增长速度,导致了中国对石油进口依存度的持续上升。1998年中国对外石油依存度为18.76%,2000年为30%,2001年上升到34%,2004年,中国的原油净进口量达到117Mt,进口依存度接近41%,预计到2020年中国对外石油依存度将超过60%。中国石油消费的高度对外依存,决定了中国在以“节能”为解决石油资源短缺的重要措施的同时,还要通过诸多途径“开源”,其中,非洲石油市场的开拓无疑是“开源”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非洲石油市场开拓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拥有技术和资本优势的西方石油大国早已捷足先登,在非洲产油国建立了稳固的石油开发基地,并进而使产油国石油经济发展对其有高度的依附性。因此,中国在非洲开拓石油市场必须同时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与非洲产油国的关系;二是与西方大国的石油开发竞争关系。 
  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并在非洲石油开发中实现与产油国平等互利互惠的“双赢”目标,是中国非洲石油市场开拓的基础。中国与非洲的友谊源远流长,早在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取得常任理事国席位时,非洲国家即给予了巨大支持。近年来,中非经济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02年,中非贸易额为124亿美元;2006年达到555亿美元,同比增长40%。为扩大从非洲国家的进口,拉动中国从非洲相关国家受惠商品的进口幅度,2006年,中国正式对原产自28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的190个税目产品实施了零关税待遇。中国对非投资近年来也迅速增长。2003年末,中国在非洲的投资总额达到9亿美元,“截至2005年底,中国累计对非投资额达62.7亿美元。据初步统计,2006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3.7亿美元”。另外,今后三年内,中国将再向非洲国家提供30亿美元的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优惠贷款,主要用于帮助非洲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大型机电设备、建立生产性等。中国对非洲的投资、经贸优惠政策和无私援助,促进了非洲国家经济的发展。对此非洲有关人士表示,中国经济发展对2005年非洲经济增长的贡献至少达到5%。所有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非洲摆脱全球化世界体系中“边缘化”地位的进程,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今后中非间石油开发的“双赢”合作奠定了基础。在今后的中非交往中,中国应该继续和深入贯彻现有的对非政策,以赢得开拓非洲石油市场的主动权。 
  避免掠夺式开发,坚持平等合作,是中国与西方大国竞争,进一步开拓非洲石油市场的必由之路。随着石油经济的发展,近年来,非洲产油国不甘心自己在全球化世界体系中的“边缘化”地位,以石油作为经济振兴的杠杆,在国际舞台上为自己的利益据理力争,并逐渐获得了道义上的支持。在新一轮的石油资源开发中,产油国开始以环境保护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作为未来石油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如利比亚在即将实施的第四版勘探和产量分成协议中明文规定,外国公司必须承担油田遗弃和场地恢复成本的50%;尼日利亚对石油开发中燃烧天然气的做法予以罚款,并将消除燃烧天然气的最后期限从2008年提前至2004年;安哥拉把油田租给美国、葡萄牙等石油公司后,除向外国石油公司收取油田使用费、税收等外,还专门征收一笔社会发展基金,用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国必须正视并尊重非洲国家利用石油资源发展经济的事实,坚持平等合作,从而与西方大国的掠夺式开发形成鲜明对比,最终达到广泛开拓非洲石油市场的目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国必须正视并尊重非洲国家利用石油资源发展经济的事实,坚持平等合作,从而与西方大国的掠夺式开发形成鲜明对比,最终达到广泛开拓非洲石油市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