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东盟金融合作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唐蓝星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 东盟 货币合作 货币一体化

  [论文摘要] 阐述了东盟区域货币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可行性分析及货币一体化的几种模式,对进一步促进中国—东盟区域货币一体化进程提出了一些建议。

  公元1997年发生的东南亚危机,给东南亚国家乃至中国等国家的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和冲击。为了防御金融危机,各国需要建立相对稳定的货币区域进行货币协调与合作,加之中国东盟在未来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设想的确立,因此探讨在中国-东盟地区进行货币合作,实现中国-东盟货币一体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东盟区域货币

  一体化的理论基础最优货币区理论是建立区域货币一体化的主要理论依据。该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Robert.Mundell,1961)首先提出的。他认为,在此货币区内部、地区之间的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是自由流动的,而在区域外则存在着流动性障碍。在符合最优货币区条件的区域之内的生产要素可以得到有效的利用,经济的冷热不同可以通过生产要素的自发流动加以调整,而对外则可以用货币政策、汇率政策调节贸易关系,以平衡国际收支,从而在维护本区域微观经济效率的同时也稳定了宏观经济。可见,蒙代尔更多的是强调:要素的流动性是区域内的平衡机制,弹性汇率则是不同货币区之间的平衡机制。随后,英格拉姆(Ingram, 1962)、麦金农(Mckinnon, 1963)和凯南(Kenen,1969)等发展了要素流动性、经济开放度以及贸易多元化等标准。Ishiyama(1975)和Tower与Willet(1976)进一步提出从成本—收益综合考虑货币区决策,完善了理论分析框架;Krugman(1990)强调从经济一体化的角度综合度量货币区收益与成本,指出了适合进行货币合作的一体化临界状态条件。最优货币区能通过协调的货币、财政政策和弹性的汇率制度达到区内的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等三个目标。

  二、中国东盟区域货币一体化的

  可行性分析

  (一)生产要素的流动性。蒙代尔认为,在价格、工资是刚性的前提下,是否能组成最优货币区主要取决于相关地区的要素流动程度。如果劳动力和资本在区域内能够自由流动,所组成货币区既可以提高交易效率,降低国际交易成本,同时还有利于抵抗外部冲击,维护宏观经济的稳定。但是,中国和东盟各国及地区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性较差,生产要素流动的限制较多,其中人员流动限制更是严格。进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合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

  (二)经济开放度。1963年,麦金农提出以经济开放度即一国生产或消费中贸易商品对非贸易商品之比)作为确定最优货币区的标准。他认为在外部世界价格同样稳定的前提下,那些贸易关系密切的经济开放区应组成一个共同的货币区,从而有利于实现内外部经济的均衡和价格的稳定。同时,相对于大的开放经济区域而言,固定汇率制更适合于小国开放型经济体。

  衡量一国的经济开放度主要选用对外依存度指标(进出口贸易总额/GDP)。但为了避免单一指标的局限性,我们还需综合考虑该国的对外投资和对外金融的规模。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各国的综合开放度处于中等水平,且各国之间的差异很大。其中,香港和新加坡的开放度最高;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居中;而中国大陆和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开放度最低且均低于平均水平。

  (三)金融一体化程度。英格拉姆(1973)提出:与长期资本自由流动相联系的金融一体化才是衡量货币区是否最优的标准。他认为,在金融高度一体化的条件下,利率的任GX何微小波动可导致充分的资本跨国流动,从而避免汇率的波动。在中国东盟的金融市场中,除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的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比较高外,其余的仅限于本国范围内,并且亚洲美元市场也不发达,金融一体化程度较低,最为典型的是长期债券市场的发展滞后。

  (四)产品多样性。凯南提出,以低程度的产品多样性作为形成一个最适度通货区的标准。当外国对进口品需求发生变化,产品多样化程度越高的国家将越能抵御外部冲击对经济总产出水平的影响,因而也更适合于实行固定汇率制,组成单一的货币联盟。在中国东盟各国与地区内,除中国有比较健全的产业体系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呈现较大的类似性。

  (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接近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利于货币区域一体化的形成。而东盟各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却很大。人均国民收入较高的是香港、和新加坡,均突破了一万美元。而中国大陆和印度尼西亚的人均收入仅为1 000美元左右,可见差距之大,显然这对中国东盟区域货币一体化的建立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六)政策目标的选择。爱德华托尔和威莱特(1970)提出,以政策一体化作为最优货币区的确定标准,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货币合作受其政策目标的制约。各国政府制定的目标越接近,在应对经济冲击的时候就越容易达成一致。而中国东盟各国的利率差异较大,这说明其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过大。因此,中国东盟货币一体化的建立还存在政策协调上的难题。

  (七)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分析。将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东盟与20世纪80年代的欧洲进行比较发现,中国东盟经济体受到扰动的相关性与欧洲相似。这样,中国东盟某些次区域符合衡量最优货币区的冲击对称性标准。在东盟,新加坡、马来西亚的经济开放度较高,各国货币对外部冲击十分敏感,因此,中国东盟区域内货币合作的收益较大。但是,目前中国东盟各国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呈明显的梯度态势。中国东盟各国对生产要素流动的限制很多,产品的多样化程度较低。此外,中国东盟各国在、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也将加大货币区的运行成本。

  (八)中国东盟区域货币合作存在很大的政治障碍。货币一体化需要让渡部分主权,这意味着一定程度的政治联盟。但各国和地区长期以来存有政治分歧,如历史积怨、领土争议、宗教信仰和价值观的差异等,相互间存有很多疑虑和戒心,经常视彼此为竞争对手而非潜在的合作伙伴,各国之间存在巨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差异。

  由以上分析可知,中国东盟区域货币一体化的实现还不具备现实的可行性。但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的推进,中国东盟区域货币一体化也将成为必然的趋势。

  三、中国—东盟区域货币

  一体化的可能选择

  (一)单一货币联盟,又称欧元路径。它是各成员国放弃本国货币的主权,在区域内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并发行使用单一货币的联盟途径。塞驰(Sachs,1998)认为,单一货币联盟是现行汇率制度下获得稳定的途径,一个共同的中央银行可以比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对区内的公司提供更有效的最后贷款人职能,进而维护该地区的货币秩序的稳定;几个国家在货币领域的密切合作,会形成更加一体化、更具流动性的区域资本市场,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这些经济规模相对较小的国家在国际货币领域中的竞争实力。

  (二)主导货币地区化,又称美元化路径。是指一国货币在该地区占据主导地位,其他国家货币汇率与该货币挂钩,其他国家政府法定或私人部门愿意接受该货币,该货币最终成为主导货币。这种途径的缺陷在于主权国家将失去最终贷款者、运用货币政策等手段及运用外汇储备购买他国政府债券的收入。

  (三)多重货币联盟。是指首先通过地区内次区域货币合作,形成多种次区域货币,再过渡到单一货币联盟。从东盟自由贸易区来说,多重货币联盟是比较合适的选择,这与该区域的、社会、、文化上的差异有关。由于货币联盟是由多个主权国家构成联合体,在组建的过程中,货币竞争不可避免。实力较强的货币将在竞争中胜出,成为货币同盟中的核心货币,在推动区域内贸易和投资活动、稳定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确定共同货币的价值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四、关于促进中国东盟区域货币

  一体化的一些提议

  (1)加快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步伐。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确立的目标及经济合作措施,进一步加强和增进各缔约方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投资合作,使中国与东盟在经济利益关系上逐渐形成一个整体,缩小东盟各成员国之间以及中国与东盟之间经济水平的差距,为中国与东盟合作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2)建立中国东盟的双边互换和回购协议。双边互换是通过锁定汇率来规避未来汇率变动风险。当中国或东盟成员国面临国际清算问题时彼此之间提供货币援助,以稳定该国汇率。东盟本身已存在货币互换基金,它是1980年由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和菲律宾5个东盟成员国共同成立的国家间备用信贷安排机制,现在的范围已扩大到整个东盟国家。在加强中国同东盟国家的金融合作之时,可以考虑建立中国与东盟的双边互换协议,甚至在有必要时建立回购协议。

  (3)建立中国东盟区域性汇率联动机制。类似欧洲汇率机制(ERM),即通过建立一种区域汇率联动机制,消除区域内部的汇率波动,保持区域货币与区域外货币的自由调节,从而同时起到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的作用。

  (4)建立早期风险预警系统。早期风险预警系统可以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并向有关方面发出预警信号,为提前采取适当的监管措施提供客观和充分的决策依据,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之内,防止风险进一步发展和蔓延。这将有助于及时发现金融合作国家宏观经济、金融和公司部门的脆弱性,以防范未来的金融危机。其设计可以从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方面进行。定量指标可以考虑从市场风险、国家风险和国际金融风险等方面进行;定性指标可以考虑从重大危机事件等方面进行。同时还可以将风险预警等级化,分别给出不同的预警信号。

  (5)建立中国东盟区域性紧急融资机制。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后果已经证明,一方面,单个国家不能应付大规模国际游资的冲击,也无法有效的防止危机的扩散,而一些金融机构所提供的危机救援却无法令人满意;另一方面,中国和东盟地区并不缺乏金融资源,如果有一个区域性的融资机构提供紧急性援助,就可以有效缓解金融危机的损害程度,因此,中国东盟地区迫切需要建立一种紧急性的融资便利机制以发挥本地区最后贷款人的角色。

  总之,中国东盟区域货币一体化是一个的必然趋势,是促进和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同时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要加强研究和实践,找到双方均能接受的支点,通过成员国各方的共同努力,克服各种困难,最终会由金融合作走向区域货币一体化。

[]

[1]张家寿.中国东盟区域货币一体化的理论基础与运作[A]·首届

中国-东盟经贸发展集[C].广西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2005.12.

[2]张家寿.中国东盟区域金融合作理论研究述评[J]·广西大学学报,2005(4).

[3]王錾,田海霞·最优货币区理论与“亚元”区构想[J]·特区经济,2004(12).

[4]姜波克.国际金融学[M]·北京:高等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