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网络公众关注度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益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公众;关注;
  论文摘要:网络公众关注度,它是通过机互联网渠道,以点击数,跟帖数,网页数等具体的数字表达的。所有的具体场景,鲜活物事都被隐去了,取而代之的只是数字,与某一人、某一物、某一事的名字相关联的数字。

  公众关注度,一般而言,是指社会或者社会的某一局部对于某一事物或人物关心或注意的程度,从传统意义上讲,它可通过集会,集社,游行等方式表达,参加的人多,就表示公众关注程度大,例如前不久发生的支持陈水扁与反对陈水扁的大规模群众集会即为典型例子。它也可通过产品销售,媒体阅读等方式表达,如报纸、书籍的售出量。畅销书可以看作为较大的公众关注度的一个代名词。它还可通过抽样调查、民意调查的方式表达出来,如电视收视率,影院上座率等等。
  这几种表达方式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的非精确性和非即时性。非精确性,说的是在将它们转化为文字表达的时候,往往使用的都是估计的语言。……就足以对我们的心灵产生影响,表达出一种严重的公众注意力。非即时性,是说要得到这些表达方式的估计描述,尤其是带有数字的估计描述,往往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而不会是一种随着表达方式发生的即时行为。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网民数量的迅速增加,一种新的表达公众社会关注度的方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中。这种方式,相较于传统的表达方式有着较大的差别,它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表达其关注程度的,我们将其称为网络公众关注度。
  详细地说,网络公众关注度,它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渠道,以点击数,跟帖数,网页数等具体的数字表达的。所有的具体场景,鲜活物事都被隐去了,取而代之的只是数字,与某一人、某一物、某一事的名字相关联的数字。这是它的第一个特点。对于网络公众关注度,我们通常不会形容说“黑压压的点击数”“黑压压的跟帖数”“黑压压的网页数”。这样的形容,似乎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同时也没有必要:因为点击数,跟帖数,网页数,所有的这些数那些数都是自动即时生成的,你只要点击或者搜索你所关心的东西的词条,一次求和运算就同时自动完成,一个表示关注程度的数字就自动诞生了。这是网络公共关注度的第二个特点:即时性。给出的数字已经说明了一切,再用形容词去表示程度,当然好像是多余的。网络关注度还有它的第三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也可说是它的非常明显的弱点,那就是涵盖的范围有限:一般仅只限于上网浏览的网民。
  如此看来,通过上面有关两种公众关注度的论述,似乎可以得到结论说:网络公众关注度相较于传统意义的公众关注度,除了其表达所涵盖的范围不够宽,仅限于网民这一弱点以外,在其他方面,具有更直观、更容易统计、更及时的优点。想要了解什么物,什么事,什么人被关注的程度,只需要动一动鼠标,去查看一下相应的点击数,跟帖数,网页数就行了。
  但是,既然得到的数字不是单纯的数字,而是有着实际背景的数字,我们就会问:我们得到的这些点击数,跟帖数,网页数,它们背后的实际背景究竟是怎样的?它们会不会像表达传统公众关注度的数字那样,同样存在可信与不可信的问题?它们真的就比传统意义上的关注度有着简便、直观、即时等更大的优越性吗?
  先看点击数。事实上,在网民上网的时候,由于“点击”的容易操作的性质,这种操作几乎是零成本的,这就决定了表达对某一物事关注的“点击”操作可能蜕变为一种为了某种利益,某种特殊目的的“点击”操作,即:为了某种特殊的利益和目的我们可以把对同一词条的点击重复进行许多次,这许多次的点击却只代表一个人的关注。

这种“利益点击”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不可避免的。它的出现的后果就是使得以“点击数”所代表的公众关注度的可信度大为降低,精确的数字后面掩盖的是一种极大的不精确。当然,对于这种“利益点击”我们可以采取某种相应的措施加以限制,比如对于重复出现于同一IP地址的点击不予计数,但这种限制也存在不完美的另一面:那就是会限制网民表达自己的关注。事实上,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形:许多人想要表达自己关注的意见,却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只能提供一台计算机,因而“关注点击”也只能一次。这样得到的网络关注度当然也是有遗憾的。
  还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由于网民在网络浏览时的偏爱等因素的影响,相同词条的点击数在不同的网站上也会是不一样的。这就可能会出现与传统关注度的表达(如抽样调查或民意调查)那样的相左或相反的问题。
  与此相似的是跟帖数。不用花太大的力气去网络上查看一下,就可发现:网络上的跟帖有许多都是重复跟帖。尤其在去年那段邱成桐先生与北京大学论战的时间中,网上的重复跟帖的数量更为众多。事实上,跟帖数与点击数表达同一类性质的网络关注度,只是在表达的情绪上有弱与强之分。

  比点击数与跟帖数的情况更为复杂的是网页数。只要我们在百度或GOOLE等搜索工具的搜索栏中输入自己所关注的东西的词条,与此相关的网页陈列与网页数立时便会出现。在这些网页数中所包含的内容可以用“五花八门”来形容。
  以“康德”这个词条为例。我们在GOOGLE搜索中输入这个中文词条,原意是想要查看中文世界对于家康德的关注程度。搜索结果表明,从简体中文网页和繁体中文网页中,出现了约397000项结果。这当然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如果只凭这个数字说话的话,我们也许就会得出康德在中文世界很受关注的结果。但是,当我们查阅这些搜索到的网页时,许多的非哲学家康德的内容也一并进入了我们的视线:康德文教机构,深圳康德宠物,上海康德餐饮管理有限公司食堂托管食堂管理食堂承包,康德莱集团,康德超级市场,还有155万71次叫价乒超摘牌康德天价娶李楠,等等。可以作这样一个简单的随机运算:从这397000项结果中抽取第450项至第499项共50项,其中论及哲学家康德的仅28项。因此这约397000项表达的关注度就需要打上很大的折扣。
  为了得到哲学家康德的比较准确的关注度,我们可以改变搜索词条,转而搜索“康德哲学”,这一次的搜索结果约为60300项。再随机检阅其中的第200至250项,则不再出现其他非康德哲学的内容,应该说,这60300项结果是比较准确的关于哲学家康德的结果。但是,能否用它作为哲学家康德在中文世界的关注度呢?不能。从显示出来的约400项结果看,几乎都是关于“学术康德”的,而没有一项关于“生活康德”,即康德对于我们生活影响的记录。而我们所说的哲学家康德的关注度,应该是既包含学术康德,又包含生活康德的,比如“康德的职称”这样的小故事也应该表达着对于康德的关注。
  我们还可以再搜“哲学家康德”,随着这个词条出现的结果约72200项,其中大量是关于“生活康德”的。随机检阅其中的第150至200项,有约40项是关于“生活康德”的:生活故事,名言引用,还有一则温家宝总理引用康德名言的故事,其余条款都是属于“学术康德”的。那么,我们能否考虑将两次搜索的结果合二为一,以此确定康德在中文世界的关注度呢?这当然首先需要做一种剔除工作,剔除在两次搜索中出现的相同项目。问题在于,除掉剔除工作本身的工作量难题外,我们的所有搜索结果都是部分显示的。对于那些没有显示的项,我们又应该如何进行我们的剔除工作呢?
  还有搜索工具的不同所出现的搜索结果的差异,就像各个网站的不同出现的点击数的差异一样,这似乎也是不可避免的。
  综合上面的论述看来,对于由点击数、跟帖数、网页数所代表的公众关注度,我们也有必要像对待传统的公众关注度的众多的表达一样,保持一种冷静地看待心理。具体、快捷的数字后面可能存在一些我们料想不到的东西。当然,这并不是说点击数、跟帖数、网页数不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恰恰相反,指出可能存在的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重视网络公众关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