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困扰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的现状,利用人力资本理论分析了目前的农村人力资本现状的成因,并提出了改变目前现状应采取的措施。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民收入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据国家统计局资料,农民收入的增幅近年来连年减小,1998年增幅为4.3%,1999年为3.8%,2000年增幅为2.1%,说明农业收入也是持续降低。据统计1998、1999和2000年农业收入分别比上年下降4.5%、2.3%和4.3%。造成农民收入增长趋缓,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彼多,有表层的,也有深层的;有阶段性的,也有长期性的;有国家政事方面的,也有农民自身素质方面的。从深层次看,笔者认为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应该是农村人力资本。
一、人力资本释意
人力资本(Humal capital)是与物力资本(Material capital)相对应的概念。人力资本理论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其代表人物有发展经济学派的马歇尔、沃尔什、舒而茨丹尼森等。最早提出该理论的是亚当.斯密,他在分析资本作用时曾提出资本应该包括“所有居民的有用能力”,这被当代西方发展经济学家认为是“人力资本”概念的起源。真正赋于人力资本概念准确含义的是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之父”的舒而茨。舒而茨认为:人力资本即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工作能力”。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同属于资本的范畴,二者既有本质上的共同性,又有个别特性的差异。其共同性为:二者都是资本,它们都具有资本的属性。即:(1)它们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投入,即需要一定的成本;(2)把它们投入社会经济活动中,它们都可创造一定的价值,都可带来个人收入和国民收入的增加。它们的差异性表现为:(1)物力资本的所有权可以被转让或继承,而人力资本的所有权则不能被继承或转让;(2)物力资本有一定的实物形态,其价值可以被准确地计量,而人力资本不具有实物形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很难准确地计量它的价值;(3)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进行,物力资本的价值,可能会增加也可能会减少;但投入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人力资本,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进行,其存量只会增加不会减少,其价值只会上升不会下降。
二、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的现状
新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就非常重视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尤其是改革发放以后,党中央花了很大力气对农村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广泛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等,使我国的农村人力资本状况大为改观。但目前我国的农村人力资本状况仍不容乐观,甚至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数量和质量上都依然是制约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1、数量上农村人力资本供过于求,供求严重失衡
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1978-2001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从2.8亿猛增至4.82亿,年平均增长率为4.14%,农业耕地面积(以播种面积)则由150亿hm2增至155hm2左右,年平均增长率仅为0.28%,远低于农村劳动力的增长率。耕地面积的增长速度低于农村劳动力数量的增长速度,导至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又据河南省商市睢县农调队2003年资料,睢县有16-60岁农业劳动力45万,耕地面积仅5.8万hm2,富余劳动力约30万。另一方面,由于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单位面积耕地上所需劳动力数量降低。上世纪80-90年代每年约需投入劳动力600工日/ hm2,而现在每年需投入劳动力300-400工日/hm2 [1],在耕地面积和劳动力数量均不增加的情况下,仍可产生大量的富余农村劳动力。据国家统计局调查目前我国大约有富余农村劳动力1.5亿,并且每年以600-1000万人速度在递增。由此可见,数量上我国农村人务资本的供给远远超过了需求。
2、质量上,我国农村人力资本质量明显偏低,难以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本,它表现为人的知识、技能、资历、经验和工作熟练程度,即表现为人的能力和素质。人力资本质量的体现是知识、技能、资历和经验的多寡,而这一切都和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一般受教育程度越高人力资本质量越高,反之依然。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01年我国4.82亿农村劳动力中,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的占87.8%,其结构分布是:文盲或半文盲占7.4%,小学占31.1%,初中占49.3%;高中占9.7%;中专占2%;大专及以上仅占0.5%;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33年。更令人担忧的是,近几年来这种状况非但没有改善的迹象,反而呈现进一步恶化的趋势。据笔者于2003年12月份对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一个乡镇的调查,该乡镇共有17-22岁的青少年5228名,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4862名,几乎占未来劳动力可供总量的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包括在读)为328名占未来劳动力可供总量的6.2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主要是在读)为38名,约占未来劳动力可供总量的0.73%[2]。又据河南省商丘市睢县农调队资料,2003年睢县16-45岁青壮年劳动中,小学、初中、高中及上文化程度的比例分别为42.5%、50.1%和7.4%。由此可以判断,未来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的质量仍然偏低,很难满足未来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成因分析
造成目前我国人力资本现状的原因彼多,有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有政府的原因也有农民自身的原因,但总的来看,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计划生育工作不到位,超生现象严重,造成了农村人力资本数量的急剧膨胀。虽然计划生育工作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从上世纪80年代就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计划生育工作,广大农村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距我们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形势依然是严峻的。首先,由于几千年的社会传统、家族世袭观念在农民心目中根深蒂固。他们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只有男孩才是传递“香火”之人。如果家中没有男孩,就会感到愧对祖宗,在乡邻中抬不起头来,因而没有男孩是决不会罢休的;个别的几代单传的家庭,认为一个男孩太少,想要第二、第三个,结果越生越多,形成了数量巨大的超生大军。其次,现行的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增加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数量巨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众所周知,我国农村长期以来一直实行以家庭养老保障为主、社会养老保障为辅的养老保障体制。农村的养老保障基本是家族式的,由子女承担父辈的疾病及各种养老费用,这就使一部分农民为了今后的养老问题而超生子女。有男孩的想要女孩;有女孩的相要男孩,有一个的想要两个,有两个的想要三个……其结果子女越生越多。子女越多,各种抚养费用越高,家庭负担越重,越生越穷;越贫穷,子女受程度越低,子女的思想观念越陈旧,越想多生,越穷越生;这就陷入了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的怪圈。由此而产生了数量庞大的远超过需求的农村人力资本。
2、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高质量的人力资本流失严重,使我国符合质量要求的农村人力资本的增量受阻,存量下降。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一样其价值是由投资而形成的,对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是教育。据有关资料2002年我国的教育投资为3491.4亿元人民币,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41%,而美国和韩国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4%和3.7%。在这有限的教育投资中,我国各级政府又偏重于城市,农村教育投资处于教育投资的最低层。据教育部公布的资料2001年生均经费,小学阶段城市是农村的1.86倍,初中阶段城市是农村的1.92倍[3]。对农村教育投入的不足,直接影响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影响了农村人资本质量的提高。再者,在市场条件下,所有的经济资源都会依据其在经济活动中所获得收益高低而自由配置,农村人力资本也象其他经济资源一样,其流动方向、配置比例受经济效益的影响。目前情况下,人力资本在农业生产中所获可见收益(主要是个人纯收入)远低于在非农领域所获收益,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就引起大量的高质量的农村人力资本流出农村,流向非农产业。受教育程度越高,质量越好的农村人力资本流动能力越强。据王志刚等于2001年对湖南郴州市永兴县随机抽样调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发生转移的比例为55.6%,高中文化程度的有49.4%发生了转移。另据农业部教育司的调查“八五”期间,我国培养的18万农业高校毕业生中有65%未进入农业系统。
上一篇:浅论物业维修基金的管理模式
下一篇:通过品牌社区提升品牌资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