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济发展中通货紧缩现象的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徐英 时间:2010-06-25
  摘 要:1998年以来的通货紧缩造成的产能过剩需求不足,分析了此现象的成因及其对我国和世界的危害性,从认识经济,重视政策的滞后作用,深化国企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新建设,引导城乡居民即期消费欲望,建设和谐社会等六个方面提出治理通缩的对策。?
  关键词:治理;通货紧缩;生产过剩;扩大需求?
  
  1 因政策操作迟钝,使经济惯性的消极作用产生不良后果?
  
  我国在1994年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了21.8%。1994~1996年,当局的判断通胀十分严重,而未对初现端倪的需求不足采取有效措施。从1996年年中开始,通货膨胀率已经被控制在经济增长率以下(1996年经济增长率为9.7%,而通胀率为6%)。此时,高层决策者应意识到物价变动的惯性力量,及时调整货币政策。而不是继续实施猛烈的紧缩政策,致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下降,同时货币供应量也下降,经济收缩的信号开始显现,1998年上半年狭义货币供应量其绝对量竟比年初下降了1000多亿元,与1997年同期相比,狭义货币供应量也仅仅增长了8.7%,这是9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 ?
  由于货币经济政策时滞,“十五”期间所实施的经济政策及其影响使我国经济2006年将继续在通货紧缩的阴影下徘徊。?
  
  2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我国的产业结构特点是农业基础薄弱,基础产业、基础设施滞后,重、加工制造业严重过剩,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发展不足。而从消费需求的角度看,随着住房、医疗、、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力度的逐渐加大,原来由政府和提供的福利性支出,将由个人全部或部分承担,再加上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下岗职工的增多,使人们对未来的预期看淡,居民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大幅下降。人民银行公布的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一季度,居民消费意愿在连续3个季度下降后,本季跌至新低。居民即期消费更加慎重,预防性需求增加,储蓄存款余额已达15.12万亿元,大量潜在的需求被搁置。住房、汽车消费难以成为居民消费的热点。拥有 8 亿农民消费者的巨大农村市场被忽视而使农村市场有效需求不足。这样,社会商品的供给总量与供给结构的双重失衡,使商品的需求增长速度小于供给增长速度,从而使整个社会供过于求压力不断增长,而需求市场又日益萎缩,导致出现通货紧缩。?
  
  3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主体部分的国有企业改革没有取得根本性的突破,缺乏活力,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产权明晰、责任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制度。虽然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目前已基本完成了向多元投资主体下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转化,但是仍无法摆脱政府对其生产经营的行政干预,难以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造成生产与需求脱节、效益严重滑坡,产品大量积压。 生产被迫压缩,这样企业困境的不断加深,是经济收缩持续下去的原因。②国有企业改革仍处在攻坚阶段,生产经营尚未走出困境。因而使我国经济的总体市场化程度在50%以下。绝大多数产品结构性供过于求。2005年下半年600种消费品中,86.9%的商品供过于求。③我国国有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落后,工业设备20%老化,40%超期服役。许多行业的核心技术与关键设备主要依靠进口,并且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差,经济增长的技术含量较低。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也是造成产业升级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
  
  4 住房、医疗、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造成人们对未来收入增长的消极预期?
  
  人们为了未来的生存需要,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失业、生病、养老、子女教育等,将收入的相当部分储蓄起来,这样就抑制了现期消费。有资料显示我国近几年的边际消费倾向超常规下降(边际消费倾向通常是下降的,即随着收入增加,消费支出也会增加,但消费支出增加的速度要低于收入增加的速度)?
  根据有关专家对消费增长和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979-2006年间,我国消费增长和经济增长是正相关的,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促进消费增长1.72个百分点,消费增长一个百分点就拉动经济增长0.21个百分点但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呈逐年下降趋势。?
  
  5 投资过热但是缺乏财富增长效应?
  
  连续几年高增长的投资,产能释放使供给的力量大大增强,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焦炭等行业的产品过剩、价格下滑、企业亏损面扩大等问题已经出现。近年来,投资贡献率已经超过消费贡献率。2007年前三季度,居民消费贡献率为35.7%,而投资贡献率则为49.9%。数据显示,我国通货紧缩主要是由投资过热造成的,投资比消费增长更快,导致物价下降。同时,我国通货紧缩并没有产生财富效应,投资和消费在GDP中所占比例已经不协调,投资所占比例过高,消费所占比例过低。消费增长乏力的根本症结就在于大多数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有限,缺乏一定的消费实力。一般居民的收入还跟过去一样,财富也跟过去一样,在这种情况下消费增长还是会保持像过去一样。?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通货紧缩的危害性主要表现:①通货紧缩会加速经济的衰退。导致人们对经济前景的悲观预期,使消费或投资进一步萎缩。②会加重债务人的负担,致使企业不敢贷款投资,或难以偿债,即使名义利率下降,资金成本仍然会比较高,导致实际利率上升,抑制消费需求,同时,需求不足又会加剧通货紧缩,交互影响,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③造成企业利润下滑,失业增加,社会矛盾上升。 企业和个人债务负担加重,银行坏账增多,危及社会信用,加剧动荡,因而造成经济持续衰退,失业率进一步提高,工人工资收入下降,陷入痛苦的困境。④通货紧缩还会由于需求的持续下降使进口萎缩而输出到国外,引起全球性的通货紧缩,反过来又会影响本国的出口,造成国际收支逆差扩大和资本外流,使国家外汇储备减少,偿债能力削弱,甚至发生债务危机。?
  2006年是我国国民经济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为使我国经济步入健康正常的运行轨道,我们应面对现实,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抑制通货紧缩,扩大需求,刺激消费。 ?
  第一,我们应充分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十分重视已出台的政策的滞后作用。?
  当一种经济变化趋势一旦确立,就要及时进行经济调控,以控制其惯性的消极作用。在具体宏观政策调控上,加大启动消费的力度, 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合理控制投资规模,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以图在社会总产品最终使用结构中降低资本形成率提高最终消费率。运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优化资源配置,从产量和生产能力两方面减少过剩供给,改变目前供过于求的失衡状况,加大对一些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生产能力过剩的非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调整力度,以缩小无效供给,实现供求平衡,为缓和通货紧缩奠定基础。?
  第二,深化国企改革,走股份制道路。?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尽快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的现代企业制度,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开拓新的需求市场,摆脱较低技术与产业层面上的需求约束,在更高的结构、产业水平上,生产出科技含量大、附加值高、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型产品。?    第三,以建设社会主义新为契机,继续实施积极扩大财政投资的政策。?
  的城市消费已很难再扩大,而拥有8-9亿人口的农村却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农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政府将投巨资加强农村道路、饮水、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这些措施将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稳定农民消费预期。“十一五”期间,我国公共财政政策无论是存量还是增量都要向农业、农村适当、重点倾斜,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
  第四,努力提高公众对未来生活的预期,增加城乡居民即期消费欲望。?
  ①加快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医疗、住房、养老、失业、子女教育等社会保障体系,这是消除目前大多数消费者后顾之忧、消费心理不确定的关键因素。②国家财政定向增加对城镇低收入者的生活(工资)补贴,其直接转化为即期消费需求的比例是最高最快的;定向增加对国家公教人员的住房补贴,可以缓解现行低工资与住房货币化的尖锐矛盾使房地产业、建筑业迅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③提高农村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户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村消费需求增长。?
  第五,针对城乡居民的消费倾向,可采取以下对策加以引导。?
  ①引导居民把目光由过去的单一看重储蓄分散到其他有利可图的投资上,。发行公司债券、债券等有价证券;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和强化居民的人身、财产保险意识,使更多的人投保,以防患于未然。②健全普通商品住房与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相结合的城镇住房供应体系,继续提高机等的普及率,促进文化、健身、、休闲等服务性消费。引导居民消费预期,扩大即期消费。改善消费环境,规范和发展消费信贷。③城乡收入差距(2004年为2.4:1)一定程度上源于受教育程度的差距。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障碍。?
  第六,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化解各种矛盾。我国已经进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根据一些国家的经验,这也是社会矛盾的高发期。政府各部门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府各部门及国家公务员要彻底转变观念,坚持情为民所系、力为民所用,不断提高执政为民的水平,真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抑制通货紧缩、扩大内需, 内需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障碍。因此,扩大内需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已经成为今后一段时间社会方方面面共同关注的问题。可以相信,只要我们调整好经济结构,拉动消费, 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我国的经济会摆脱这种不利局面,走向又快又好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道路。?
  
  ?
  [1]?林毅夫.启动内需,克服通缩[J].中国财经报,2006,(02).?
  [2]?北英.必须让“消费”这驾马车跑起来[J].中国财政,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