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经济区域优势 建设海峡经济区——“海峡经济区论坛”综述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闽榕 时间:2010-06-25

  2005年5月22日,由社会院所、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福建省社科联等单位主办的“海峡经济区”在福州市召开,来自海峡两岸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对海峡经济区的战略地位、优势整合、功能定位和前景进行了深人研讨,并对构建海峡经济区、加快海峡两岸经济、文化、科技融合互动,全方位重构我国区域发展体系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海峡经济区是由海峡东西两岸构成,主体是隔海相邻的福建省和省。一些对区域经济和海峡两岸关系有深人研究的专家学者认为,海峡经济区还应该包括与福建毗邻的浙江温州、广东潮州和汕头、江西上饶、鹰潭、抚州、赣州等地区,这些地区上属于古闽越国,与福建形成了紧密的经济文化关系。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海峡两岸有着深厚的血缘、亲缘、地缘、商缘、文缘关系,资源察赋和产业结构互补性强,经济发展呈现差距明显缩小、融合加速的趋势,并具有背靠祖国大陆腹地、海岸线长、深水良港众多等区位优势和人文优势,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经济纽带作用不断增强,海峡经济区将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极。

  专家认为,我国已经完整地提出了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布局,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而且强调要通过区域互动促进区域统筹协调发展。要实现这一总体战略布局,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必须加快整合推动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区域发展的优势,形成完整的空间布局。与会专家认为:区域经济整合需要的最佳条件是紧密的地理联系和深厚的民族文化渊源,资源察赋和产业的互补性,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转移,开放的政策环境和类似的经济运行机制。海峡经济区的形成属于区域经济整合的过程,基本具备这些条件,虽然还存在着因素的限制,但客观存在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决定了形成的必然性。如果忽视了海峡经济区的存在,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布局在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将形不成整体优势,全国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在东部地区将出现一个薄弱环节。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整合海峡两岸经济发展优势,形成海峡经济区,既有利于促进这一区域的高速发展,也有利于把长三角、珠三角和海峡两岸这三大区域组合成我国沿海地区的一条完整经济繁荣带,提升我国的国际综合竞争力,更有利于构建两岸统一融合的前沿平台。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构建海峡经济区,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基础。海峡两岸地区已经成为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板块之一,战略位置十分特殊。从地理区位看,海峡两岸同处于太平洋西岸经济带的关键部位和国际主航道的中部,面对太平洋东岸,内联亚洲大陆,是南北半球东西大交流的交汇点;两岸最大的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港口资源、密集的城镇群、相互配套的产业链群,整合这一区域的资源优势,将共同构成我国通向亚太地区和世界各地的主要通道和枢纽,还可以成为亚太地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腹地,将进一步凸显这个区域参与国际分工的地位和作用。从战略地位看,我国是世界上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促进形成海峡经济区,可以更好地提升我国对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从合作基础看,大陆与台湾相互的经济依存度不断提高,尤其是台湾地区经济发展对祖国大陆的依赖程度已不断加强,他们依托祖国大陆市场作全球布局已是必然趋势,依靠祖国大陆拓展台湾经济展空间、提升竞争实力,已成为其经济结构转变的基本策略,这既是一个良好的机遇,更是一个难以阻挡的趋势。只要我们实现海峡两岸经济区域的整体布局,就能够更好地提升两岸合作对接的水平。从现实发展看,福建省正在大力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积极构筑以沿海中心城市及城市经济圈为依托、以快速便捷和通讯网络为纽带的经济区,经济发展明显加速,为东部加快发展,形成一个更大的新增长极创造了条件;同时,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加快建设,使闽台发展差距由改革开放初期l:4D的差距缩小为l:5,为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互动和双赢增添了活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崛起,将会有力地推动内地与台港澳的共同繁荣,推动东南沿海地区与台湾共同构成海峡经济区的密集区。

  与会专家学者对海峡区的规划、建设和提出以下建议:

  1.以两岸双赢为基本原则,以两岸毗邻的闽台两省为主体,以浙南和粤东为两翼,以赣南纵深拓展为腹地,形成海峡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空间结构形态,加快构建海峡经济区。从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布局考虑,可提出“加快海峡经济区域互动融合,整合东南沿海发展优势,推进东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化”,以带动区域统筹协调发展。从加快城市群发展的趋势上考虑,应提出“加快建立海峡两岸城市联盟,形成环海峡城市群,推动海峡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从服务祖国统一大业全局考虑,应提出“进一步建立健全海峡经济区域互动融合机制,拓宽两岸更加紧密交往的通道,着力构建祖国统一的前沿平台”,加快两岸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在更大范围参与国际分工。从优化配置资源结构上考虑,应提出“加强海峡经济区域的产业对接,加速两地生产要素流动和配置,形成产业协作的配套机制”,以整体优化我国区域的经济结构。

  2.加快形成海峡经济区,应充分关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海峡西岸客观上连接着东岸,它作为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中间地带,是连接“两岸三地”的咽喉,尤其是“闽南金三角”在我国东南沿海的两岸两洲中形成了特殊的“黄金三角”,区位优势更加突出。在经济上对两岸两洲形成了优势互补,它是我国东部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海峡西岸经济区为全方位重构我国区域发展体系,重组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优势,促进形成海峡经济区发展活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着力建设两岸自由贸易的先行先试区域。胡锦涛总书记与连宋来访会谈达成的“共同市场”和“两岸一中”共识,进一步促进了两岸发展的融合互动,这是一个推动两岸经贸合作、寻求两岸统一的良好机遇,也需要构建两岸进一步共同发展的前沿平台。构建中华“共同市场”需要长期的努力,应该采取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步骤,选择次区域进行试验合作,而担负这一重大使命,福建是最佳的选择,福建也有条件有基础成为这一前沿平台的先行先试区域。因此,构建海峡经济区,充分发挥闽台“三缘”优势,通过闽台自由贸易区、共同市场的试验和探索,推动两岸经贸合作,寻找两岸统一的联结点,这是实现“两岸一中”的切实可行的举措。应支持建立闽台经贸互动双赢的机制,打造闽台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闽台产业对接水平,拓展闽台直接“三通”通道,加快闽台民间紧密交往。

  4.在先行先试区域内,完善两岸互动融合的经济政策与措施,取得经验后,逐步完善合作机制。一是建立经贸合作机制,参照CEPA做法,将CEPA措施扩大到海峡两岸范围内。二是完善产业对接机制,采取更加灵活的产业政策,扩大两岸农业合作示范区建设,拓展大陆与台湾农业合作的领域。三是形成两岸更加紧密的往来机制,重点开拓对台通道,增加闽台客商包机直航,促成两岸货物由加工转口转向直接进人两地市场,建立两岸城市联盟。四是建立两岸沟通协商机制,共同应对国际技术贸易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