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对外劳务合作回顾与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骆世杰 时间:2010-06-25
  摘 要:通过对厦门特区对外劳务合作的进行回顾和分析,探索在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开展外经工作的出路与方向。?
  关键词:回顾;现状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3-0001-06??
  
  1 改革开放中崛起的厦门对外劳务合作?
  
  1.1 厦门对外劳务合作的概况?
  1980年,随着改革开放的兴起,对外劳务合作业务开始蓬勃展开。1980年6月,主要负责承担我国援外项目的厦门市对外经济联络办公室(简称厦门市外经办)应运而生,开始从事对外劳务业务。?
  1981年10月7日,厦门有幸成为中国四个经济特区之一,此后厦门对外劳务合作的步伐加快。?
  1984年6月,厦门市外经办易名为厦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伴随着业务量的急剧增长和规模扩大,经国家经贸部批准,该公司于1988年7月更名为中国厦门国际经济合作公司(简称中厦国际公司),成为厦门对外劳务合作的中坚力量。?
  1984年,厦门特区船务公司、厦门海隆船务公司开始参与经营对外劳务合作业务。1992年后,厦门建发公司、国贸公司、友利公司、特贸公司等相继获得对外劳务经营权,加入了对外劳务输出的行列。到1997年,加上部属省属公司在厦门设置的分公司,厦门经营对外劳务合作业务的公司达到十多家。这些公司相互竞争,相互促进,推动厦门对外劳务合作进入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
  据不完全统计,自1981年开始至1997年止,厦门共计对外输出劳务人员5万人次,营业额达近5亿美元。外派劳务人员从事的主要行业有海员、渔工、机械维修、工厂管理、建筑、制衣、、飞机维修、电脑、厨师、码头机械操作等,外派国家和地区有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柬埔寨、日本、韩国、德国、阿联酋、约旦、以色列、南非、莱索托、毛里求斯、塞班、雅浦、密克罗尼斯亚、马绍尔、尼加拉瓜、香港、澳门等。众多劳务人员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为国家和自身家庭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2 厦门对外劳务合作的主要类型?
  (1)海员劳务。厦门改革开放中的第一次劳务输出始于1981年4月,由中厦国际公司派遣14名船员到我国香港建兴隆船务公司的“广州轮”上工作,此举掀开了厦门对外劳务合作新的一页。1985年,中厦公司又向芬兰籍的亨达船务公司两艘船舶派遣了两个全套船员,使厦门船员首次登上欧洲轮船工作。从此,厦门与香港十家船务公司建立了密切的业务关系,其中包括当时世界船王包玉刚先生属下的环球船务公司。上世纪90年代初期,厦门特区船务公司、海隆、建隆公司分别与我国船东建立业务关系,相继派出船员到台湾船上工作。截止1997年,这几家公司共计派出船员约7,000人次,营业额达5,300万美元,工作的船公司分别隶属香港、台湾、新加坡、日本、韩国、芬兰和希腊。?
  (2)渔工劳务。上个世纪80年代末,台湾海峡两岸的关系趋缓,经贸关系日益扩大。面临远洋渔工严重匮乏的台湾渔业主把目光从菲律宾和印尼转向语言相通、习俗相同的福建闽南一带沿海地区。厦门中厦国际公司抓住时机捷足先登,从1988年开始通过香港、新加坡等第三地开展对台渔工劳务输出业务,随后业务量迅速增长,厦门港也成为我国台湾渔船停靠的港口。?
  1992年以后,国家开放对台近海渔工劳务输出,获得劳务经营权的厦门国贸、建隆、特贸、友利也紧随中厦国际公司开展该项业务。从1988年起至1997年的十年间,厦门共计对台派出远洋渔工约3,500人次,近海渔工近3,000人次,营业额达3,200万美元。作业区域遍及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
  (3)制衣劳务。厦门的对外制衣劳务始于1986年。由于太平洋岛国塞班被殴盟和美国划定为无配额限制的地区,吸引了不少国外华裔成衣制造商到此设厂。厦门中厦公司从国有的制衣类工厂中挑选第一批36 名熟练工人外派,其后随着与国外的交流的日益扩大,在人员的选派、技术、培训、、管理等方面成绩突出,促使厦门对外输出的制衣劳务国别和规模逐渐增加。?
  1986年,厦门制衣工人开始外派我国澳门,十年共派出3000人次。1988年,随着澳门工厂的外迁,厦门的制衣外派业务扩大到毛里求斯。仅1996年,厦门在毛国的制衣工人就有460人。至1997年底,厦门制衣劳务已分布在新加坡、澳门、越南、印尼、孟加拉、约旦、阿联酋、毛里求斯、莱索托、斯威士兰、南非、塞班、马绍尔、巴布亚新几内亚、雅浦、牙买加、尼加拉瓜等近二十个国家和地区,总人数达5600人次之多。?
  (4)建筑劳务。自1985年厦门向新加坡派遣首批建筑劳务300人以来,由于新加坡的社会稳定,制度和管理比较规范,输新劳务一直走在正常轨道上。其中厦门与新加坡近十家建筑公司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关系,总共派遣了约2000名建筑工人,合同期2至3年。仅1994年末厦门在新的建筑工人就有875人。1989年我国开放了劳工输出我国香港的业务,1991年经国务院港澳办批准,厦门向香港输出了建筑工人240名。?
  1995年,以色列由于战后重建的需要,建筑技术和熟练工人非常紧缺,但又不敢引进阿拉伯人,所以对罗马利亚、泰国和中国开放建筑业工人。厦门的建隆、中厦和特贸公司都于当年向以国派出大批建筑工。仅1995、1996两年,厦门在以色列的建筑工人就有2000人之多。其后,由于以色列国内原因和混乱的管理,以国中介商盘剥厉害等原因,以色列宣布中以劳务合作暂停,输以劳务中止。?
  (5)航空维修。向国外派遣航空维修技术人员是厦门对外劳务输出最具特色、经济效益最佳,技术含量最高的种类。1989年9月8日在厦门举办的福建省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厦门中厦国际公司与香港飞机工程公司(简称港机)签订了派遣68名航空维修人员的合同,其后又签署了150名培训合同。这两份合同均获得港英政府和国务院港澳办的批准。中厦国际公司与中国航空技术公司合作,当年即派出首批38名,其余人员后来也被逐批派出。期间由于新加坡飞机维修人员匮乏,厦门的该项对外劳务合作又扩展到新加坡。1991年,经新加坡劳工部批准,新加坡宇航和航空公司与中厦国际公司签订了引进航空维修人员的合同。中厦公司通过公开招聘我国空军退役地勤人员和与成都、南昌、西安、贵州等飞机制造厂合作,经过专业培训,这批人员被派往新加坡工作并获得雇主一致好评,业务量不断扩大。?
  至1994年底,厦门外派新加坡航空维修人员达604名。为此双方还在厦门设立短期培训班。新加坡、香港飞机维修公司对厦门的外派人员的技术也给以高度的肯定,并与中厦国际公司建立进一步合作关系。中厦国际公司也以香港飞机工程公司的战略转移为契机,不懈努力,于1993年引进港机、新航、日航和美国波音公司等外资,共同在厦门成立厦门太古飞机维修公司。根据合资公司的前期培训计划,从1993开始,厦门向香港分期分批派出500名委培人员。厦门大学专门为此设立飞机维修专业,培养人才。厦门的飞机维修劳务为厦门特区的经济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
  1.3 厦门对外劳务合作的主要特点?
  厦门改革开放以来对外的劳务合作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1)政府支持,组织严密。政府为了保证输出劳工质量,规定厦门所有开展对外劳务合作的经营公司都必须获得国家对外经贸部批准的经营权,同时国家为了规范劳务外派的管理和业务,制定了一整套晚上的对外劳务政策,并且专门设有对外工程承包商会。此外,市政府还设立了外经专门部门,负责审批和指导劳务外派业务,规定所有外派人员都必须经过政审、技术、培训,经政府有关部门逐级上报、严格审批才能出国。同时在国外派专人管理,我国的驻外使领馆参与协助。?   (2)从外派低级劳务走向外派高级劳务。厦门早期的外派人员都是属于工种比较辛苦、待遇相对较低、工作时间较长的蓝领阶层。随着时间推移,这种较低水平的输出已经逐步过渡到高级劳务外派。例如外派商船海员,过去只外派一般水手、加油、服务生、厨师等,如今已到驾驶、轮机、船长、轮机长等全套船员;制衣行业也从一般的外派操作工衍生到输出包括厂长等高级主管在内的成建制承包国外工厂的经营管理实体。?
  (3)合同严格履行,人身安全保障。厦门的外派劳务人员都是以具有经营权的公司对外签署的合同而派遣的,持有我国因公普通护照(近年已改持因私护照),对他们在外的工作时间、待遇、生活条件和医疗保险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外派合同保证劳务人员在外不受歧视,享有各项的权利和充分的人身保险。以1987年香港华通公司的嘉信轮在比斯开湾的西班牙海域附近发生的海难为例,当时船爆炸起火,船员31名中有23人丧生,其中包括厦门船员17名。在善后的处理过程中,香港公司安排所有遇难者家属到西班牙处理后事,由公司承担所有费用。同时依照船东互保协议的规定,根据职务高低、工作时间、年龄大小的区别,共计赔偿厦门船员334.7万港元。?
  (4)劳务人员获取丰厚的效益,学到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许多厦门的劳务人员在国外经过锻炼和学习,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水平,掌握了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操作,并把这些知识带回国内进行实践。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以前从国有选派的劳务人员,回国以后很少有人留恋国有企业的“铁饭碗”,绝大多数辞职,自立门户,自行创业,开公司,办工厂,事业经营得红红火火。当然,这跟他们外派在国外获得第一桶金、奠定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分不开的。?
  以与金门咫尺之隔、被誉为“英雄三岛”的大嶝岛为例:该岛因上地处战争最前线,曾是厦门郊区县最贫困的乡镇。后来由于外派人员的输出,家家盖起了小高楼,全岛面貌焕然一新。全镇劳务外派达到4000多人次,男青年经培训当海员、渔工、建筑工人,女青年当制衣工。据称镇上信用社的外汇储蓄额曾一度名列厦门第一。?
  
  2 厦门对外劳务合作的现状与分析?
  
  2.1 对外劳务合作稳定发展但速度放缓?
  作为对外国际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厦门的对外劳务从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开始,经历十几年的突飞猛进,蓬勃发展。在九十年代中期达到历史顶点。但其后的增长速度逐渐放慢,甚至是徘徊不前,这可以通过厦门二十年对外劳务合作的对比进行分析。?
  2.2 厦门对外劳务经营公司减少,劳务市场萎缩?
  随着国内外劳务市场的变化和国内经营环境的逐渐改变,大浪淘沙,优胜劣汰,厦门的劳务经营公司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开始萎缩。原来曾经在厦门劳务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建隆、国贸、特贸、友利、特区船务等公司纷纷退出舞台。较大的公司除了老牌的中厦国际公司、专业经营海员外派的海隆公司之外,就是异军突起、以前名不经传的民营企业汇贤公司。其余公司现都是小打小闹,没形成规模。而国外的劳务市场时过境迁,风云变换。一些原为厦门劳务外派的主要行业、主要地区和国家由于种种原因逐渐产生变化,厦门的劳务外派日益减少乃至停止,比如对台渔工、以色列、毛里求斯和新加坡等。?
  
  2.3 影响厦门对外劳务合作的主要原因?
  (1)国际市场的因素。世界上若干国家和地区出于种种原因,几年来相继在引进外劳的政策上进行了调整,使原来大量吸收劳务的市场面临多种桎梏。例如,以色列于2005年5月1日宣布对其引进外籍建筑劳务的政策进行调整,其目的是为了增加企业雇佣外籍劳务的成本,减少新劳务的引进,从而削弱本国对外籍劳务的依赖,促进国内就业率的增长。尽管中国政府、中国行业组织和经营公司与相关部门进行了一系列交流和磋商,但成效甚微。要想重新进入以色列劳务市场还有待于积极的努力。?
  (2)劳动力素质和人力资源培养机制不能适应国外劳务市场的需要。现在国外对引进的劳务人员在需求上发生很大的变化,不再是以前那种主要依赖体力劳动的普通劳务,而智力型技术人才更加吃香。厦门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劳动力资源呈金字塔形结构,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较少,中低端劳务资源庞大,难以适应发达国家的需求。我国的中等技术并不发达,学制、资格认证和管理体系不能与国际接轨,外语教育和掌握的水平与菲律宾、印度等以为母语的发展中国家相比处于极大劣势,语言上的障碍已严重影响了交流与合作,这些已经成为我们劳务进入国外技术服务型领域的“软肋”。?
  (3)年轻一代到国外打工的意愿减弱。由于我国人口出生率自1975年起出现转折,近年来的就业群体主要是国家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成长起来的一代年轻人,劳动意愿没有父辈强,新建设的实施对他们到国外打工的兴趣也起到了负面作用。随着国内经济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迅速发展,人们的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而目前国际劳务市场的普通劳务供过于求,劳动工资一降再降。因此,在先行开发的厦门经济特区,过去每月几百元美元的收入可使年轻人趋之若鹜,而现在他们对此却毫不动心。以先前劳务外派人数最为集中、外派工种最为广泛的同安区大嶝镇,除了商船船员的招募还有一定的吸引力之外,其他工种很难吸引当地居民背井离乡去打拼。毛里求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仍然大量需求的制衣、纺织工人在厦门地区已经很难招到人员。?
  (4)外派劳务企业经营管理存在不足。尽管经营对外劳务合作的公司已经都有至少十几年以上的外派经历和经验,但仍然保留国有企业一些难以摒弃的痼疾和弊端,因此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和外派规模的扩张,这种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缺乏总体经营战略,开拓市场的能力不足,把目光和主要精力放在短期项目或已有市场的竞争上;经营管理机制不完善,制定的任务指标缺乏依据,激励和约束机制不能完全落实;对科学利用信息技术开拓市场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不敢投入资金对国际劳务市场的分布、发展动态、供求关系等进行跟踪、统计、分析、预测,以致难以及时抢先进入和扩大市场;外经国际化人才不足,经营管理者素质不高,特别是外语、国际、国际法等人员奇缺,合理培养、使用、留住人才等方面还有待于努力。?
  
  3 厦门对外劳务合作发展探讨?
  
  世界贸易包括商品贸易和劳务贸易,而劳务贸易又称无形贸易,分为以体力劳动为主的普通型劳务和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技术型劳务。与商品贸易一样,劳务贸易永远不可能消失。?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普通型劳务占了一半以上。虽然其相对数可能因技术性劳务的上升而比重下降,但绝对数并不会减少,技术型劳务需求的增加不可能完全取代普通型劳务。在发达国家,本国人员出于对高薪的追求,不愿意干技术水平低的普通工作,更不愿意去干脏、累、险的话,这就为外来工人腾出工作位置,正类似目前我国东西部的贫富差距、城乡差距产生的劳动力流动一样。这其中的建筑、制造、服务、运输等行业和工种缺员严重,普遍存在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发达国家经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后,目前正着重于产业结构的变革,整个国家经济向自动化和信息化转移和倾斜。而石油输出国以土建为主的基础建设的工程已接近完成,经济结构处于调整阶段,投资重点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因此,整个世界以土建为主的普通劳务需求在逐步减少,对技术型劳务的需求在稳定增加,其它专业性、技术性的需求也在日益扩大。?  作为曾经辉煌过的厦门对外劳务合作,只要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通过自身的努力,挖掘各种优势,要在世界劳务市场发挥自己的作用仍然很有潜力、很有条件。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着重考虑:?
  3.1 走劳务联合、资产重组的道路?
   在当今高度激烈的市场中,一个要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已远远不够。尤其是以开展对外劳务输出业务为主的公司,其资金来源主要依托自己的资本积累再扩大,或者依靠政府或母公司提供少量的资金起步经营,因此进展缓慢。在以前计划经济的条件下,由于劳务外派是政府指定的垄断性特殊行业,这种状况对业务的影响并不明显。但随着整个国家大部分行业向市场经济转换,劳务经营公司原来唯我独尊、赖以生存优势荡然无存。在开展、扩大业务的经营过程中,本来已是单薄的资金就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从而束缚企业扩充的手脚和前进的步伐,其结果只能是单打独斗,小打小闹,永远长不大,成不了气候。更有甚者,经营中略有闪失,便是一蹶不振,这在厦门不乏先例。因此,各劳务经营公司必须具有共享劳务资源、共担风险的意识,有为寻求共同利益而内相互合作的战略眼光。?
  厦门经国家审批可经营对外劳务合作业务的公司近十家(包括名存实亡的公司),各公司之间不相往来。各走各的路,各干各的活,不正当的恶性竞争时有发生,使国外劳务中介商和雇主得渔翁之利。甚至在一家公司内部也存在这种现象。因此有必要改变过去相互隔绝的状态,联合起来,形成拳头优势,互通信息,统一价格,彼此协调,一致对外,共同,并逐步从松散型联合向紧密型组合的方向进展。?
  在联合的过程中,它的方式可以是多方位和多角度的。可以是市场的联合,项目的联合,经营的联合,也可以实现以资产为纽带的资本联合。甚至步伐可以更大一点,加大横向联合力度,结合一些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必须的设计、工程咨询、监理或建筑单位等,打破部门、行业界限,进行资产重组和资本经营,壮大企业实力,以利实施对外的工程承包带劳务的项目。?
  当然,劳务联合,资产重组首先必须得到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的认可、支持和协调,其次是在思想上要能消除企业之间的门第之分才有可能实现。?
  3.2 唱好对台劳务合作这场戏?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我国的经济一直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但是近十年来,由于台湾岛内因素的影响和日益突出的劳工短缺,已经明显地遏制台湾经济的增长速度。在台湾136个产业公会中131个明确表示缺乏人力,希望引进外劳的厂家高达3500多家。劳工匮缺势必导致工厂外迁加剧,资金外流,严重影响台湾外向型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这种情形给台湾当局施加了沉重的压力。虽然台湾本岛对大陆开放劳工还需假以时日,但勿庸置疑,输台劳务势在必行,只是时间问题。?
  厦门与台湾仅一水之隔,相距不过百里之遥,正所谓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法缘相循、商缘相连,其密切程度是大陆其它地方无法比拟的。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把建设海峡西岸的主张,从地方决策上升到国家决策,从地方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充分体现了政府对此的重视、支持和期望,为具有独特优势的厦门提供了机遇,有利于厦门形成服务于中西部的东南沿海对外开放的新通道,有利于构建促进祖国统一的互动平台。因此,厦门的对台劳务合作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完全有可能在将来的对台劳务合作业务上捷足先登,率先开辟这块处女地。?
  在目前的形势下,对台劳务需有前瞻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 巩固、扩大两岸的海上劳务合作。厦门对台航运界的外派海员工作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有近千名厦门海员服务在台湾几十艘远洋船上,但在数量上仍具有非常大的潜力。因为台湾地区拥有庞大的商船队伍。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委员会公布,至2005年底,台湾拥有商船531艘,2330万吨,总吨位名列世界第十位。台湾商船的大部分普通船员使用的是菲律宾等国的外籍人员,在沟通与生活习俗上存在诸多不便。同出一源的大陆海员在取代这些人员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然而,对台的近、远洋渔工劳务合作业务在经历了几年的蜜月期后,已经逐渐沉寂。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政府部门和经营企业在思想上要有足够的重视,努力争取厦门港成为对台渔工的聚散地,然后行动上积极支持,在办理渔轮进出港手续、船员上下船、伙食物料补给、加油加水等业务上优先照顾,提供方便,创造更优惠的条件和良好的港口环境,树立厦门在台湾渔业界的形象,吸引更多的台湾船东、渔船到厦门,从而建立牢固的业务关系和感情基础,再现厦门对台渔工外派的昔日辉煌。?
  (2) 利用各种机会与台湾各行业工会建立劳务合作意向。厦门与台湾之间的人员往来、经贸关系和交流活动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自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开放在台人员到大陆探亲以来,到2007年9月止,从厦门口岸进出的台胞已达600多万人次,在厦工作的台胞有6、7万之多。每年一度的中国投资洽谈会和对台商品交易会更为海峡两岸增添了商机和活力。在双方各层次的交往中,厦门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公司必须寻找各种机会向台方表达劳务输台的愿望,以期先入为主,建立关系,达成意向。自上世纪末以来,厦门个别劳务经营公司已经与中国台湾部分行业工会签订输台劳务意向书。值得注意的是:台湾离岛可能就是中国大陆劳务最先进入的区域。自2004年12月福建启动金门以来,至2006年底,大陆共有1428个团组、28045人次到过金门;2007年10月2日,厦门首批居民开始澎湖旅游,短短一个月就有289名进入澎湖。台湾当局多次表示要从金门、马祖撤军,含澎湖在内的离岛建设园或旅游观光区。根据台湾目前的现状,依赖台湾本岛人力资源是不大可能的。因此,在两岸较高层次的接触中,或许可以探讨向台湾离岛派遣大陆劳务的可能性。?
  (3)以员工培训的形式先期开展登台劳务。长期以来,厦门引进台资效果显著。到2006年底,厦门累计吸引台资项目2300多个,合同金额50多亿美元,实际到资30多亿美元,2000多家台资企业已开工投产,台商投资企业协会早已在厦成立。同时,厦门设立的大陆规模最大的台湾水果聚散中心集合了大陆200多家公司,也吸引了大批台湾农会到此设点。据了解,台湾当局对经批准在外投资的项目网开一面,允许台湾企业在大陆设厂中员工可到台湾本厂培训。这种情形有可能为大陆的输台劳务另辟蹊径。因此,作为厦门劳务经营公司,必须主动地与台资企业和台商协会联系,摒弃急功近利的想法,不囿于一时一事的得失,不计效益,竭尽全力为台商提供优质服务,进行感情投资,为今后台湾本岛或离岛的劳务合作业务奠定扎实基础。?
  3.3 发挥地方产业优势?
  作为对外劳务合作,如果一味在同等条件的普通劳务上进行竞争,厦门与中国其他地区的十几亿人口没有任何人力资源优势可言。只有充分利用自己独特的地方产业优势培养、对外输送技术人员,扬长避短,人无我有,方能在全国的外派劳务中据有稳固的资源和保证外派业务的连续性。厦门在这方面占有海员和航空维修行业的资源优势。?
  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和贸易的扩大,世界海上运输量急剧增加,各国船队的扩充速度非常之快。因此,与此相辅相成的海员需求量与日俱增,远远满足不了航运界的需要。据2006年波罗的海国际海运理事会(BIMCO)及国际航运联合会(ISF)调查报告,全球高级海员的供应量为46.6万,而需求是47.6万,供求差距一万,而且高级海员架构已呈老化现象,急需海员培训和招募以填补日益严重的流失的空缺。同时全球海员整体需求量持续增长。现在海员的供应中心已转移到远东和东南亚。中国的海员现状也不乐观,持有证书的有50万人,其中高级海员13.5万,虽然人数占世界第一,但需求太大,供不应求,主要原因是高级海员培养周期太长,培养一名船长需要十几年的时间,其次是航海院校能力有限,现全国大、中专航海院校和培训中心70多所,一年最多只能培养出8000名毕业生。?  厦门港条件优越,港阔水深,为天然良港,因此也造就了厦门的航海的源远流长,使厦门海员在国内外久负盛名。改革开放之初,福建的海员外派业务就起源于厦门。同的海员一样,厦门海员刻苦耐劳,遵纪守法,踏实肯干,适应性强,在外派船东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厦门海隆公司是目前厦门海员劳务输出最多的单位,拥有船员3000多人,外派海员分布在20家国(境)外航运公司的160多艘船上;而拥有近2000名船员的中厦国际公司的海员外派已成为公司的主要支柱。所以说,海员外派在厦门对外劳务合作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仍后劲十足,大有作为,依据为:?
  (1)创建于1920年的集美航海学院( 前名为集美航海学校)位于厦门,办学80多年来已经培养出21500多名高级航海人才,被誉为“航海家的摇篮”。现在每年能够培养出几百名本科毕业生,可成为厦门海员外派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库。?
  (2)自改革开放以来,厦门海员依据有20多年的外派历史。漫长的航海生涯磨练出一大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海员。他们虽然没有科班学历,但刻苦自学,努力参加培训,许多人通过港监部门的专业,获取相应的A类任职证书,正式跨入高级海员的队伍。?
  (3)鉴于海员短缺的现实,国家部海事局已表示,不再仅依赖“传统的与培训”,而要转为“多途径并举”,允许工科院校学生经过专门航海知识培训后进入海员队伍。厦门有多所高等院校,完全有能力输送这样人员,此举为厦门的海员外派又发掘了一条新路。?
  (4)厦门多家对外劳务合作公司都有向国外邮轮派遣服务人员经验。2007年中国邮轮大会在厦门召开之际,世界三大邮轮公司巨头,皇家加勒比、美国嘉年华和马来西亚丽星邮轮齐聚厦门,认为“厦门地理位置优越,在中国的区域优势无可替代”,一致表示要把厦门作为经营的中国主要港口。此举可为厦门扩大邮轮服务人员外派提供极好的契机。?
  除了海员外派之外,厦门航空维修外派业务在全国独占鳌头,颇具特色。?
  航空维修是厦门的重点产业之一。1993年,厦门中厦国际公司在对外劳务合作的基础上引进外资,在厦门成立了厦门太古飞机工程公司。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和扩建,该公司已可为全球各地的航空公司和供应商提供各种服务,涵盖飞机大修、系统提升、客机改货机、航空维修、生产部件和工程设计等。至2006年底共投资3.29亿美元,兴建六期机库,完成飞机大修600架次,业务涉及国内外30多家航空公司,上缴税收6亿人民币,为厦门经济做出贡献,也培养出大批航空维修人才。?
  目前世界民航业增长强劲。据著名的TeamSA/BACK航空咨询公司统计,2005年全球民航飞机拥有量达17903架,增长了4.1%, 并预测今后每年的增长速度为4%,飞机利用率上升6%。与此相对应,民航维修(MRO)业务也随之增长。单劳动密集型的大修(HMV)和飞机改进和改型,预测到2011年增升至118亿美元,2016年更是高达134亿美元。但是航空维修人员非常紧俏,其原因是航空维修的从业人员较少,工作环境较艰苦,淘汰率高,培养机构不足,后继乏力。比如,与厦门外派航空维修人员息息相关的新加坡市场,新航工程公司第四、第五维修机库已投入使用,并在2006年开始修建第六期维修机库,准备成为世界上第一家能够维修A380空客的公司。但与此相配套,必须增聘1000名维修人员,这对于只有450万人口的新加坡而言不是件容易的事。?
  厦门中厦国际公司与新加坡新航、宇航等公司的航空维修劳务合作业务有着悠久的历史,15年来已经对新加坡派出近千名航空维修人员,至今仍然保持密切的业务关系。因此,可以以厦门太古飞机工程公司为后盾,以厦门大学飞机维修专业为资源,培养出大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进行外派。同时按照以往的做法,加大力度,委托技术学校定向培养钣金、电讯等技术工种的操作工,使对新的航空维修业务有较大的飞跃。同时利用新航、宇航与其它国家业务交流的桥梁作用,象以前借道新加坡派往日本一样,将厦门的航空维修人员推向世界各国。?
  3.4 稳定原有劳务市场,以多种方式开辟劳务新区域?
  (1) 新加坡政局稳定,语言、习俗相同,是厦门陆地对外劳务合作人数最聚集、数量最大的国家,曾经一度占厦门外派总人数的70%以上。尽管十年前发生的东南亚危机使竞争激烈的新加坡劳务市场雪上加霜,原吸纳劳务人员最多的建筑、制造等行业风光不再。在东盟国家共渡难关的呼声下,新加坡对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尼的劳工网开一面,使中国的输新劳务难度更大。但是,无论是业务技术素质还是刻苦耐劳精神,这些国家的人员都无法与中国的劳务人员相匹敌。现在的新加坡经济已经走出当年的阴影,恢复了元气。新加坡政府雄心勃勃,准备大展雄图。根据新加坡的国家发展方略,要尽快把人口数量从当前的450万增加到650万,其途径是吸收大量有技术、有知识的外籍人士,其中当然包括了优秀的中国人。据新加坡人力部公布的数字,2006年就业状况良好,全年共创173000个工作岗位,外国人受聘的机会增加了8500多个。人力部表示,灵活的劳工政策为新加坡经济带来增长,今后还要逐步扩大规模。因此,厦门的劳务经营公司应该抓住这个机遇,稳定现有的新加坡劳务人员,与原客户保持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象往年一样,派员长驻,积极开拓,以期早日东山再起。?
  (2)以色列劳务市场曾经受到厦门的青睐,多家公司都有向以色列派遣劳务的历史。但在经营过程中并不都是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风风雨雨,而后吸取了教训也出经验。虽然以色列是阿拉伯世界包围之中的犹太小国,但却是中国劳务人员的风水宝地。只有650万人口的以色列,对四周庞大的穆斯林世界戒心重重,宗教信仰迥异的两个民族很难填补长期以来形成的历史鸿沟,不可能引进大量的阿拉伯人参与国内的大规模建设。中国劳务人员技术精湛、遵纪守法已得到以国政府和雇主的认可与赞赏,而以色列的高工价也对中国劳务人员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厦门在以国的劳务人员曾高达2000余人。早期除部分人员因种种原因提前返回外,正常外派、按期回国或滞留不归的人员均收入不菲。虽然由于以方劳工政策调整,目前暂停引进中国劳务人员,但我们一定不能望而却步,贸然放弃以色列劳务市场。可通过我国驻以使馆和经商处渠道了解、调查以方资信,发挥中国工程承包商会的作用,密切关注以国的劳工动态,保持、加强与先前以国雇主的信息,争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使大批的厦门劳务人员早日重返以色列。?
  (3)因路途遥远,信息匮乏,厦门派往非洲、拉美和大洋洲的劳务数量较少,但这些相对贫困的发展中国家是我国传统的援助地区,也正是我国政府鼓励积极开拓的地区。除了沿用以前传统的纯劳务外派、援外工程带劳务以外,还可以探讨以项目带劳务的其他形式。我国被世界称为“工厂”,市场商品充裕,物价低廉,而非洲、拉美国家经济较不发达,轻工产品昂贵,我国的许多滞销产品却是这些国家的紧俏商品。因此,可以通过我驻外使馆和经商处了解各国的政局和投资环境、投资政策,选择在最有市场、条件最优惠的国家设点、办厂,输出人员、设备和技术,对于开拓国际市场、缓解国内就业困难均有双重效应。值得高兴的是,厦门的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已开始“走出去”。象厦华电视,以产品为先导,以自有品牌、技术、制造、知识产权等对世界全方位输出和国际化经营,使销售服务网点遍及世界119个国家和地区;比如万里石石材公司,在南非办厂设公司,把人员、技术和设备带进非洲。这些先行者的足迹可为厦门的劳务经营公司树立示范作用。而对于发达国家的劳务输出,比如西欧和日本,则侧重于老年事业的养老护理、护士以及具有中国风情的园林建筑,中餐馆厨师、,中医推拿、针灸人员等。?
  3.5 想方设法扭转劳务资源枯竭的颓势?
  首先是加速劳务培训。厦门的对外劳务合作业务从一开始就与培训工作紧密结合。作为厦门劳务输出的中坚,中厦国际公司先后投入几百万元用于劳务培训。以海员培训为例,早在1980年9月,就首批培训出128人,其中甲板80名,机舱46名,厨师2名;1983年,又与厦门轮船公司、厦门外运公司合资购买6700吨的货轮“水星洋”,作为培训基地。此外又开办了中专、职高班和各种短训班,招收高考落榜生、初中毕业生、沿海船员及有专业知识的人员,组织进行专业培训,做到长短结合,委托和自培相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训练相结合。至1989年,共开办34班(期),学员2000余人。?
  对于陆地劳务,中厦国际公司曾委托厦门技工学校、学校进行技能、语言培训,至1989年共培训了892人,绝大部分顺利外派。但很遗憾,十几年来,厦门劳务外派公司除了每年向集美航海学院招收毕业生外,组织劳务培训的优良传统未能延续下来,培训班次逐渐减少,技能培训几乎停滞,这是造成外派人员缺乏、外派数量急剧下降的重要原因。值得庆幸的是,现在各方已意识到这个瓶颈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加以缓解和解决。在近期举办的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践基地建设论证会上,厦门市劳动部门宣布计划建设8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平台,专门“孵化”8类紧缺的高级蓝领,包括机械加工、模具制造、电气控制、制造、电焊技术、汽车维修、服装制衣和光电技术等工种,培养目标是到2010年,厦门的高级工人由目前的0.52万增加到1.9万,技师从目前的600多人增加到4000人。这个计划包括中厦国际公司的劳务外派培训中心。?
  其次是搭建劳务外派合作平台。厦门市管辖范围狭小,区域有限,人口总量偏低。据统计,至2006年末,厦门全市户籍人口仅有区区的160.38万人,常住人口也不过233万,人力资源远远满足不了劳务外派的需要。但是厦门同其他的特区一样,已经先行一步,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打开“大厦之门”。作为与对外经济最早联系的触角,全国各地在厦门设立的代表处有59个,福建省各县市共有24个。这些代表处是厦门与全国各省市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可以通过他们与内陆的省份建立广泛的经济、劳务合作机制,拓展劳输出的用工渠道。除此之外,政府和劳动部门可以穿针引线,组织外派经营单位到省外物色人才,鼓励省外劳务输出单位在厦门设点;建立信息,为外派和希望到境外就业的求职人员提供畅通的供需平台。在政府的支持下,目前这种形式已着手实施,先从厦门市内用工起步,逐步推向对外劳务外派。据报道,黑龙江9地19家劳动力转移部门和41家培训机构近期汇聚厦门,与厦门70家企业签订64份劳务协议,促成10735名合格的劳动力向厦门转移。?
  3.6 加强管理机制和企业自身建设?
  对外劳务合作虽然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业务,但是若经营不善,不仅会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而且往往会产生负面的社会影响,甚至会波及到国家关系。所以在经营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对外派劳务人员的。我国政府和劳务外派公司对外派劳务人员的思想教育历来非常重视,把它作为提高我国劳务人员素养的必经途径。目前全国经国家商贸部有关机关批准设立的对外劳务培训中心近200个,专门负责对外派人员的爱国主义和外事纪律教育,进行外语和专业技能培训,使外派人员能够尽快适应所派国家的环境生活。思想上能够遵纪守法,工作上尽量一专多能。鉴于劳务培训教育的重要性,厦门所有的外派劳务培训中心必须严格把关,完成必需的所有课时和科目,坚决杜绝贪图方便,花钱买证书的恶习。如让培训教育流于形式,外派人员对外一无所知,往往产生不良后果,害国害己,遗患无穷。而且培训最主要的一点要切实使劳务人员做好艰苦工作、服从管理的心理准备,学会应变能力和提高适应性,否则培训只是形同虚设,达不到效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劳务人员外派后产生的问题多与少,能否顺利圆满完成合同,是劳务人员培训教育办得好不好的重要标志之一。?
  (2)加强劳务管理。厦门经营外派劳务业务的公司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和完善防范经营风险的保障机制。在与新的劳务合作客户签订合同前,尽可能通过我国驻外使馆或经参处等渠道,了解对方的资信、项目的真实性,法规和社会状况。在劳务项目未落实前,千万不能向中介商或外方支付任何费用,以防诈骗。向劳务人员收取的费用要合情合理,透明公开,有据可依。业务开展切不可投机取巧,违规操作,特别不能受高额利润的诱惑,见钱眼开,唯利是图,切勿碰撞利用对外劳务合作的合法途径搞变相非法移民、向境外不良场所派遣女青年这两条“高压线”,否则身败名裂,后果不堪设想,全国此种情况不乏先例。福建一些地区是偷私渡盛行的重灾区,在招收劳务人员时,应尽量避开这些地方,宁缺勿滥,厦门有些公司在这方面有着深刻的教训。在经营过程中,有条件的一定要派遣管理人员,起中间沟通和管理作用,切实保障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配合雇主,认真对待和妥善解决他们的合理要求。?
  (3)加强企业自身建设。企业战略是为了实现企业的总目标而制定总体规划,其经营方向是战略的核心。现在厦门的大多数劳务外派公司,除了像厦门海隆公司有很明确的海员专业化经营外,其他公司大都是经营漫无目标,没有方向,随意性强,业务开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差,年年靠天吃饭,极大的影响到企业的业绩和长远的方向。因此制定明确的战略目标对厦门劳务经营公司尤为重要。 ?
  同时,从事劳务业务的人员都必须很清楚地认识到,劳务输出与国际商品贸易大同小异,两头在外,即市场在外,资源在外,两者缺一不可。作为劳务经营公司,在挖掘国内劳务资源的同时,更主要的是开辟国外的劳务市场。而市场的开拓需要两方面的努力,即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和培养外经人才。?
  社会实际上已经成为信息社会。厦门劳务经营公司要扩大自己的业务,应迅速扭转目前自身的信息弱势,改变以往劳务信息单纯依赖人员介绍这种原始的“刀耕火种”狭隘做法,重视和注意信息网络建设,及时搜寻和捕捉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并善于从中推断和发现有价值的商机。?
  其次是企业要重视培养外向型的复合人才。人是生产力诸多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要真正开拓市场,必须彻底改变“官商”、“坐商”的作风,一定要把人员派往重要的劳务国家开疆辟土。但厦门从事劳务的多数人员都没有经过正规的“科班”训练,常常是半路出家,边学边干成长起来的,知识结构上还有较大的缺陷。尽管几年来充实了不少大专院校毕业生,文化知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因没有大胆使用,仍然顾此失彼,知识缺位,懂外语无专业,有技能缺语言。因此,引进、培养思想上靠得住、有专业素养和外语水平的外经人才,是厦门劳务外派公司自身建设的重要一环。?
  改革开放以来,厦门的对外劳务合作已经迈出稳健的步伐,取得了较好的业绩。展望未来,在政府各部门的支持下,厦门各家劳务经营公司只要同心协力,推陈出新,完全有可能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中创造更好的业绩,为厦门的外经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