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从转型时代小说看知识分子形象的分化
关键词:小说;社会转型;知识分子形象
论文摘要:在这社会转型的时代,随着体制的转轨,知识分子也完成了从心灵到肉体的彻底蜕变。表现在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分化为被边缘化了的坚守型知识分子、市场经济大潮中的投机型知识分子和市场经济挤压下的知识职员三种类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社会进入了一个转型的时代,社会经济由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这必然带来了整个社会的体制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转型。在这个转型的时代,知识分子遭遇的问题是前所未有的,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知识分子也完成了从心灵到肉体的彻底蜕变,本文意在通过对转型时代小说中几个知识分子形象的解读,探索知识分子在转型时期的分化。
一、 被边缘化了的坚守型知识分子
在人文主义精神大面积滑坡时,传统的具有独立精神的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少数人并且明显被边缘化。张炜(柏慧)中的“我”在地质学院,向恋人柏慧说出了家族的秘密,受到了院长柏老的严惩,几乎被开除学籍;来到0三所,“我”忠于职守且成绩显赫,但因同情和支持导师、不满瓷眼的法西斯统治,更不愿同流合污,因此遭到攻击和殴打,主动逃离了这块污秽的地方;在编辑部,拜金主义大潮闪起,刊物要自负盈亏,要调整版面,“我”不同意将严肃的文学刊物做出媚俗的姿态,更不愿围绕金钱而团团转,最后毅然辞去了公职,来到了故乡登州海峡,开办了一处葡萄园,在贫穷、善良的鼓额、拐四哥、响铃中长到了一份温馨,找到了灵魂的归宿。小说中“我”要坚守的无非就是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良知、尊严、勇气,因此他不停地被逐、逃亡、流浪。
这些仍在坚守着自己的立场,承担着启蒙者、关怀者、张扬者、制造者责任的知识分子,往往被认为是不识时务者,成为人们嘲讽的对象。池莉的短篇小说《冷与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中,业余作家四作为一个启蒙者,成为人们嘲讽的对象,“四给猫子聊他的一个构思,四说准把猫子聊得痛哭流涕。四讲到一半的时候,猫子睡着了。四就放低了声音坚持讲完。”猫子是一个平凡的小率由旧市民,从业不会去思考什么人生的终极意义,而四则满脑子都是对人生形式上层面的追问,因而被世俗视为“酸文假醋”、胡说八道。“在消费意识膨胀、拜物教盛行的社会,这些”不识时务者“已成为站在社会边缘的少数人,《大学轶事》中的郁峰教授作为师大的博导,学问人品都不错,本来堪称教师中的典范,但在”没钱万万不能“的经济社会中,他却被放到一个极为尴尬的位置,连做东开一场人才学年会的资金都不能筹备。他们企图在经济洪流中保持独立,扼守住精神的高地。然而,在现实中这类人却总是显得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
二、 市场经济大潮中的投机型知识分子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过渡的过程中,有些知识分子迅速边缘化,而也有一些知识分子则积极向市场靠拢,在商品社会中找到了自身契合的位置。他们在投身市场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权力、资本、知识三者之间存在着转换与勾连,获得最大利益的捷径就是与权力或者资本联姻。
张者《桃李》中的法学教授邵景文出身农民家庭,他本来学的是中文,热爱诗歌、,有着美好的理想,但美好的理想遭遇了现实的打击,他愤而学习,积极的参于市场。进入市场后,邵景文面临着许多新问题,作为法学院的教授,应该是以弘扬法律精神、维护社会公平为已任,但是作为法律代理人,又必须以打赢官司为每一次的行动目标,在他参与的第一场诉讼“楼梯案”中,他本以为依靠法律知识、媒体帮助、社会论的帮助可以打赢这场官司,结果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还是败诉,最终还是靠妻子赵茹影动用了好的权力关系才取得胜利。
从这些经验教训中,他逐渐掌握了窍门,后来在高速公路汽车事故案中,他在同一时间不同的地点同时担当法律代理人,在此案中为公路管理局代理,而在彼案中则为自己的情人代理。他利用法律的空子,运用金钱和权力的力量,使这场诉讼最终获得双赢,不但为高速公咱管理处打赢了官司,同时也为自己打赢了官司。既赢得了声誉,又赢得了金钱。
在《沧浪之水》中,池大为前期想保持知识分子的批判立场,想跟权力保持一定的距离并进行抗争。但正是由于他说了招待所公款挥霍的事,马厅长对他起了戒心;他说出了下乡调查血吸虫病时,发现完全不顾作为弱势群体的血吸虫病人利益的期骗问题,马厅长醋始恨他。而像丁小槐那样完全抛弃了知识分子的立场,竭力贴近、巴结权力的人物,却福星高照、官运通。在认清了现实,痛苦地挣扎之后,他一步步起向了背叛。池大为投入权力以后,也想运用手中的权力做点好事,可是都以失败收场,他这才意识到官场游戏规则的坚固。逐渐地池大为熟练地运用了官场的游戏规则,他也利用职权,为自己分了一套好房子,在安泰药业,他不便持有股份,就来了个偷梁换柱,让妻子的妹夫任志强持有股份,自己也能分红。
三、 市场经济挤压下的知识职员
新写实小说的知识分子都不再以时代精英、民族栋梁、创造者等话语为自己定位,也不会发生哈姆莱特式的生命追问,他们所唯一执着专注,费尽心力去应对的,是琐碎而世俗的生活。《一地鸡毛》中的小林,本来是个有上进心的、清高的年轻的知识分子,可生活中却充满馊豆腐之类的矛盾。小保姆斤斤计较,老师来了没钱招待,工作调动不了,送礼又送不起重礼,不得已去去送礼,又要遭人白眼……这一切使他清高不起来。偶然的原因林替同学卖鸭子,结果一个月下来挣的钱是薪水的好几倍,这种赤裸裸的实实在在的金钱较量动摇了他的人生信条,“你的钱比别人的少那么多,还追求什么理想呢?理想解决实际问题吗?”小林从一个对前途有美好理想怕年轻知识分子经过现实生活的“磨练”与“”变得平庸世俗卑微起来,成了地道的小市民角色。小林的思想经历是一个由理想、崇高向平庸、世俗“还俗”的过程。方方《行云流水》中的中年知识分子高人云是大学力学专业副教授,走到街上,书店的书价陡涨,让他吓了一跳;学生作业的草率使他扼腕叹息,学生作弊更使他怒不可遏,还要为补考的学生是否加分大伤脑筋。而更使他酸楚的是经济上的拮据,微薄的工资,在飞涨的物价和令人眼花缭乱的新潮面前,不过是杯水车薪。供养一双儿女需要钱,发表要版面费,参加学术会议要自费负担,而不参加学术会议,你就很难了解当前的研究动态,不发表论文,你就没有资格申报教授职称。在烦恼的生活面前,他不再敢清高,或者说没有条件清高。
商品化市场化的大潮不断冲洗下,各种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生存问题已成为知识分子们不得不优先考虑的话题,大部分知识分子在市场经济的挤压下日益演变成一种知识职员,这也是我们目前最常见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在上、经济上不再是开然的特权阶层,英雄和偶像的神话被彻底打破,对他们而言,神圣的精神乌托邦已飘荡而去,知识分子虚构的话语空间在现实的撞击下迅速崩溃,留下的只是世俗的欲望。一个个沉緬于社会世俗和具体事务中的知识职员形象就凸现在读者面前,而且平民心态是他们唯一的选择和独白。
:
[1] 李侠,知识分子:不要活着参加自己声誉的葬礼[J],青年报,2006-3-2.
[2] 陶东风,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3] 余英时,中国知识分子论[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
[4] 李小宁,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与功能[J],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