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需求对经济发展作用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三大需求;经济; 消费; 投资;基础设施
总需求(AD)是全社会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Y=C+I+G+(NX)。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外向型经济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总出口成下降的趋势,所以我国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由凯恩斯理论对于总需求管理,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拉动国内需求,即刺激消费、扩大投资、加大政府支出,下面就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1 刺激消费
在各国相继出台的经济刺激计划中,扩大居民消费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从中短期来看,各国扩大消费的各项举措,其直接目的是让民众有钱去消费;而从经济发展的纵向线条来看,这些举措的效果如何还要看居民是否敢于去消费。这并不仅仅是观念的转变,背后依托的是一国在长期的经济发展中是否有一整套利于消费的结构和体制。而这也正是当前需要向世界其它一些成熟经济体所需要借鉴的地方。
消费者信心指数是判断经济前景的一个重要先行指标,是一国居民对个人消费支出的预期反映。全球主要经济体在过去的一年里,消费者信心指数一直在呈现下行的走势。去年初,在经济危机刚露头时,由于能源和食品价格的双重暴涨,大部分国家的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明显缩水,消费者信心指数和实际消费支出减少成为主要经济体经济运行中的共同特点。到了下半年,国际能源和食品价格的高烧退去,但是经济危机开始全面显现,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已无异议。作为宏观经济在微观个体的最直接反映,居民消费不振已不只是某些领域价格高与低的问题了。在各国走出经济衰退尚无一个可预期的时间表之时,不难想象消费者信心指数将保持低位或者一直一路下滑。从全球宏观经济大局来看,各国扩大内需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欧、美、日、俄等经济体是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些国家与中国一样,都在转身共同开拓国内的消费市场。这些国家在启动国内消费市场时,尽管国情与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有所不同,但其中也不乏共同之处。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的消费者指数从2008年4月到2009年1月呈持续下降趋势,而且每期的消费者满意指数都低于消费者预期指数,这说明要增强消费者信心指数首先要使消费者满意,这样才能提高消费者对未来消费的预期,最终刺激市场的活跃发展。
2 扩大投资
家信心指数是根据企业家对企业外部市场经济环境与宏观政策的认识、看法、判断与预期而编制的指数,用以综合反映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的感受与信心。
国家统计局2008年10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三季度全国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3.8,分别比二季度和上年同期回落11.0点和19.2点。
全国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三季度各行业企业家信心指数全线回落。其中,房地产业企业家信心指数为96.4,比二季度回落22.0点,回落最为明显;制造业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19.3,也比二季度回落了13.6点。
调查还显示,三季度各登记注册类型企业、各种规模的企业以及东中西不同地区的企业的企业家信心指数,与二季度和上年同期相比,都全线回落。
从2008年4季度的数据表明,本季度的各行业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都有明显下降,固然影响企业的未来投资。在企业无利润可图或是低于其投资预期时,企业就会减少投资或者不投资。 3 基础设施与的关系
由于政府投资项目是以政府财政基本建设资金为投资主体的项目,所以它具有与一般投资项目不同的特点。从理论上分析,政府投资项目应该大多数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即主要提供非盈利的为社会大众所需的项目。但也可能会包括一些虽盈利,却难以收回投资或投资回收期较长的基础设施项目,所以政府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经济发展、刺激经济以及增加投资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1 基础设施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基础设施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一项及其重要的内容。基础设施的作用表现在它提供了用户必需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了直接消费,大大节省了人们获得水源、动力、运输物资或联系业务所需的时间和精力,是人们可以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产品的生产中去,从而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基础实施的作用还表现在它加快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传递的速度,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为其他产业提供了发展的条件。
(2)基础设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它与经济增长、减少贫困和保护环境有着密切联系。改善基础设施服务状况能够提高社会福利,促进经济发展;相反,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失误会损害和消弱社会生产力,降低社会生活质量。毋庸置疑,一个国家或地区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反映它的整体经济实力、规划建设能力,是体现良好投资环境的主要指标之一。拥有高质量的基础设施的地区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区域经济发展就比较快,因此各个地区的地方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均非常重视,可谓不遗余力。基础设施的规划、投资、建设、组织和管理等占据了各级地方政府的大量的工作精力。
(3) 经济设施的结构和水平与产业结构的变动有密切联系。一个国家在化社会到化社会的进程中,其产业结构都要经历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这种性的趋势表现为:首先是轻纺工业构成制造业发展的主体,接下来是钢铁工业和化学工业等占制造业的份额明显上升,然后是汽车为代表的高加工度工业在制造业中占据重要地位,最后是通讯产品等技术密集型工业成为制造业增长的主要支持因素。虽然上述工业结构演变规律在每个国家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但对工业大国而言,制造业的发展要依次经历上述的过程。作为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产业,其发展与工业结构升级之间具有密切、有机的关系。基础设施与工业发展是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但又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即相互为对方提供投入,同时又相互消耗对方的产品。具体来说,一方面,、通讯、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将消耗工业部门提供的产品,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工业的发展也需要消耗基础设施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工业也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市场需求支撑。
3.2 基础设施与消费的关系
(1) 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可以通过两个途径促进居民扩大消费。一方面,许多基础设施提供的服务本身就能为消费者提供满足最终消费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例如:自来水厂、电厂和煤气站为居民提供的产品是现代都市生活的基本必需品,邮政和电信为居民交流信息提供便捷而廉价的服务,城市道路、铁路和公路的建设满足人们的出行需要,等等。所有这些方面的投资和建设可增加居民可供选择的产品和服务范围,而可供产品和服务范围的增加就是居民福利的增加。
(2) 许多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会促进居民对其他消费品的消费水平。有些基础设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与其他消费品形成互补关系。例如公路和汽车、电力和家用电器、通讯和电话机、个人电脑等。廉价、无足而有保障的电力供应能促使居民购买和使用家用电器,电话网覆盖面的扩大和入网费的降低可以促进居民安装电话机、消费个人电脑等与互联网相关的产品,公路通车里程的增加必然促进居民购买轿车、增加出行。
(3)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特别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缓解低收入人口的贫困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具备最基本的基础设施是确定社会福利程度的基本标准。1994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会的主题定为《为发展提供基础设施》,该报告认为贫困与基础设施落后有密切联系,“穷人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定义为:不能消费最低数量的清洁水,生活环境卫生条件恶劣,除直接的定居之外,流动性和与外界联络极其有限的居民。”
(4)基础设施建设还可以增加就业和国民收入,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新政时期,美国通过在落后田纳西流域大规模建设水电基础设施,成功地提高了该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受命执行这一使命的田纳西流域管理局不仅为当地农民创造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居民收入,而且向当地居民提供了比私人企业要价要低的电力,并帮助他们购买和消费多种动力机器和家用电器,成功地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3.3 基础设施与企业的关系
(1)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可以降低厂商的交易费用和生产成本,使他们能够生产出更加便宜的产品。首先,随着基础设施短缺的缓解和竞争机制的引入,基础设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将逐步降低,厂商的生产成本也会相应降低。
(2) 降低交易成本。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的发展可以降低交易双方的搜寻费用、谈判费用和产品运输成本,还可以降低和缩短厂商必要的库存。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的发展还会改变市场交易条件,并进一步改变许多产品市场的交易方式和企业的生产方式,最终改变许多行业的组织结构。
(3) 增强国际竞争力。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世界贸易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这不仅源于许多国家的自由贸易政策,而且更归功于通讯、交通运输、仓储技术的巨大进步。这种进步集中体现在后勤管理上以节省库存和流动资金方面的成本以及对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的快速反应上。
[1]郑学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需求走势分析[J].统计研究,2007,24(9).
[2]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上一篇:加尔布雷斯_谈美国宏观经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