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成因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6-25

                          作者:赵和余 廖信林 吴友群

  摘要: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国所有制结构演变尤其是非公有制的拉大了居民收入差距,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性;不同所有制分配体制的差别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所有制结构演变对居民就业和财产性收入产生重要影响,是造成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试图通过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以我国所有制结构演变为视角来探讨其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影响,最后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便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关键词:收入分配;收入差距;所有制结构;演变
  1 我国所有制结构演变过程中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状况
  
  1978年以来,在我们对所有制理论不断取得突破的同时,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其显著特征是国有经济的比重逐步下降,非国有经济比重持续上升。特别是1992年以来,在我国各所有制经济绝对规模均有所增长的同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公有经济在其主体地位仍未改变的前提下比重逐年下降。不同所有制经济相互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也有一定发展。在我国所有制结构演变的过程中,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2001年突破最高点,收入比扩大至2.90:1,2002年又继续扩大到3.11:1,2003年更是扩大到3.23:1。亚洲开发银行的数据显示,2004年和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分别为3.21:1和3.22:1。2006年扩大到3.28:1。2007年,虽然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为9.5%,达到进入21世纪以来的最高值,但是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进一步增加到3.33:1。这表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相对差距仍在不断扩大。另外据统计,当前我国有城镇户口的居民占全国人口比重为26.8%,其收入却占去全国收入的一半以上。由此可见,我国目前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明显在向城市偏斜,发展趋势是有利于城市居民而不利于农村居民,城市人口占有的收入份额越来越多,而农民占有的收入份额却不断变小,从而使20世纪90年代以后城乡居民间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日趋严重。
  
  2 我国所有制结构演变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影响
  
  我国所有制结构演变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反映居民收入分配总体性差距的基尼系数呈逐年增大趋势。结合我国实际,我们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国际最为流行的基尼系数将这一指标做为衡量贫富差别是否适度的一根标杆,来说明我国收入分配的平均程度。一般而言,系数在0.2以下为收入绝对平均;0.2~0.3之间为较为平均;0.3~0.4之间为相对合理;0.4~0.5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则表示收入差距悬殊。理论上认为0.4是收入分配的“警戒水位”,超出则意味着收入分配已极不平均。亚洲开发银行的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城乡基尼系数均在0.2左右,而今天这一指标已有了大幅增长,连续几年均超过0.4这一“警戒水位”,1998年为0.456,1999年为0.457,2000年为0.458,2001年达到了0.459,这之后每年大约仍以0.1%的速度在递增。2006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上升至0.47。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我国的基尼系数在1995年为0.389,1997年为0.379,1999年为0.397,2000年0.417,2001年为0.459,2002年为0.46,2004年为0.469,2005年为0.47,2006年更是达到0.495这一历史最高水平。另据世界银行测量,我国的基尼系数2002年达到0.458,2005年为0.46,2006年为0.47,2007年达到0.48。可见,不论采取哪种统计口径,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国际公认0.4的警戒线,我国的收入差距问题已经十分突出,即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这种变化趋势表明,社会新增财富的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向高收入者倾斜,贫富差距在不断扩大。
  (2)居民就业受到很大影响,从而进一步拉大收入差距。就业是民生之本,工资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只有就业才能获得工资,所以就业也是影响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自从我国调整所有制结构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国有企业改革的措施之一就是改革我国过去的“低工资、广就业”政策,实行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因此很大一部分国有企业的员工就失去了工作,由于下岗失业人员多为年龄较大、文化水平低、技能单一的职工,再就业的难度很大,他们的收入状况也就因此而明显恶化。而仍然在岗的职工由于企业减员增效可以增加工资收入,这就造成了收入差距的拉大。在国有企业实行下岗分流的同时,我国非国有经济吸收就业的能力也在弱化,主要是由于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受到各种政策的限制和阻碍,如投资领域的限制和融资困难等。因此,我国所有制结构的演变给居民的工资收入带来了较大的直接影响,而工资收入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因而加剧了居民收入的扩大。
  (3)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差距也在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我国非公有经济的快速发展会带动居民收入的增长,使得私营业主、私营和外资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成为高收入阶层,长期下来其财产会随之增加。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居民的财产积累迅速增加,而且分布极不均衡。资产在不同居民户之间的分布的不均等程度大大高于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中占调查者20%的高收入户拥有相当于42.2%的财产;1998年农村居民中20%的高收入户存款占农户总存款的比重也高达55%,而财产性收入在个人总收入中的比重也不断提高,社科院收入分配课题组的研究表明:居民财产性收入从1988年占个人总收入的0.49%上升到1995年占个人总收入的1.3%,并且财产的积累也具有“滚雪球”似的马太效应。因此,财产及财产性分配比重将进一步加大,并带来收入分配的更大差距。此外,居民的收入越高就越有机会获得高质量的、培训服务,从而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可以获得更好、收入更高的工作岗位。低收入者由于经济原因不能接受较好的教育,其劳动收入也要低。并且高收入者还凭借其经济优势获得更多的服务、医疗服务和投资机会,这使得他们能够获得更多的收入,拉大与低收入者的差距。所以,所有制结构的演变特别是非公有经济的发展是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之一。
  (4)非公有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不同地区问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扩大。一方面,东部地区非公有经发展较早较快,并且拥有进一步发展的资金、技术、人才尤其是市场信誉基础,即使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以同样的速度增长,地区差距也将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东部地区非公有经济发展的基础好,具有更高的生产要素收益率,成为生产要素的流入区,而要素的流入又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增长,而落后地区则相反,要素流入少,非公有经济发展受阻。据测算,2000年东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非国有投资的比重已达到56.7%,而西部地区国有投资占总额的比重仍高达57.45%。东部地区非公有经济已成为主要投资来源。是拉动东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总产值中,非国有企业已成为东部工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2000年东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非国有企业的比重已达到62.03%,而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非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只有25.79%,非公有经济在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呈递增趋势。所以,东西部非公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势必会造成不同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   3 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相关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我国所有制结构演变与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之间存在正相关性的结论。但我国所有制结构优化不能以扩大收入差距为代价,改善收入分配状况也不能阻碍所有制改革和。为了既促进所有制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又将个人收入差距缩小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3.1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重点帮助社会弱势群体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措施包括:一是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城乡互助等的社会保障体制,尽快完善并最终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要重视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体制和失业保险体制,使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根本保障。二是加大社会保障税费征收的力度,积极拓展筹资渠道,探索部分国有资产转增社会保险基金的方式,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三是要完善劳动、法规,加强各类劳动力市场的价格监督力度,禁止克扣劳动者工资。四是要进一步完善区域性的最低工资制度与工资增长机制。确保工资、薪水随物价指数变动而变动,保证劳动者收入的合理增长。
  
  3.2 建立完善的税收调节体系,以调节过高收入
  建立完善的税收调节体系,当前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件事情:一是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增加我国个人收入的透明度,使收入工资化和货币化,完善储蓄存款实名制度,建立和推行个人收入申报制度,减少隐性收入、福利收入和实物收入对个人所得税征管的影响。二是借鉴国外经验,尽早开征遗产税、赠与税、大额财产税、特别消费税等进行调节,用以弥补个人所得税的遗漏,防止财产过多向个人集聚,缩小由起点不同导致的贫富差距。三是加大逃税漏税的各种风险和成本,鼓励公民依法纳税。
  
  3.3 扩大就业,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
  我国下岗失业人员的大量增加是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我国劳动力资源占世界总量的26.3%,而资本总量仅占世界总量的3.4%,这就决定了我国应采取“就业优先”的战略,把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扩大就业人口规模作为政府的首要目标,要加大再就业工程实施力度,控制失业率。要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政府除了实行相应的财政、货币政策来启动经济增长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投资环境来启动民间投资的增长。
  
  3.4 加快开发中西部,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
  国家在经济政策上必须给予中西部地区以适当倾斜,采取平衡发展战略,充分重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主要措施为:一是强调经济发达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带动作用,鼓励经济发达地区到中西部地区进行开发建设,对在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实施优惠性的信贷政策,努力将东部的资金、技术、人才引入到中西部。二是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支持其基础设施建设,为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硬环境。三是给予中西部地区一系列优惠性的政策,努力将东部的资金、技术、人才引入到中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