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艳 项清 时间:2010-06-25
  摘 要:建立在一定所有制关系基础上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我国分配制度几经修改,最终确立了以“按劳分配为基础,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但不断扩大的基尼系数也暴露出贫富差距的扩大,对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提出了严峻考验。?
  关键词:分配制度;按劳分配;贫富分化;按贡献分配? ?
  
  1 新分配方式的演变?
  
  1.1 改革开放前的收入分配制度?
  1949年新中国在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和在实行土地改革后,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基础上,实行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低工资、多就业”和“劳动致富”的收入分配政策。在城市,建立了以国营经济、集体经济为主体包括少量个体经济的所有制结构,绝大多数就业居民从国家手中领取工资并享受大量的隐性收入和福利。农村经历了从家庭经营的个体经济转变为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进行集体生产经营、按劳分配的高级生产合作社;后到“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实行高度公有化、“按需分配”和“共产风”;再到“政社合一”、集体生产经营、按劳分配的人民公社体制,这种体制与户籍制度、国家对农副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和政策相配合,就使得农民基本上被束缚于农业和集体生产中,不仅其分配制度受到国家的严格控制,而且通过掌握工农业产品价格和购销,控制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
  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分配制度变迁?
  (1)恢复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
  1978年到1992年这一阶段主要是恢复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认识到了在现阶段并不具备实现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并重新界定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在个人收入分配方面引入和体现利益机制,否定了高度集中和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这一对分配理论产生重大影响的概念。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收入同劳动成果挂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2)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方式。?
  1987年到1992年这一阶段主要是进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方式的探索。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在收入分配方面,强调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为补充,其中包括合法的非劳动收入。这是中央重要文件第一次明确提出非劳动收入可以参加分配。1984年以后,我国的乡镇、个体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在分配形式上实行按要素分配。?
  (3)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
  1992年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前,这一阶段在主要是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明确了分配体制改革的客观评判依据和最终实现目标是是否能反映社会主义本质。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使分配体制的改革走上了一条既遵循宏观经济,又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从而明确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地位,是对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的具体化;同时提出要不断完善分配结构,既要坚持效率优先,促进经济发展,又要兼顾公平,促进社会稳定。?
  (4)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和明确按要素分配的模式。?
  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后,在分配理论上主要是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明确界定以及指出了如何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两个注重”原则。明确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是基本的生产要素,明确了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2008年的两会强调要提高国民的工资收入。 ?
  
  2 新中国分配制度变迁绩效分析?
  
  中国在改革前或改革之初,分配制度总的特点是平均与不平均分配并存。平均分配的表现是: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比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要低,城市和农村的基尼系数都很低,因此,可以说我国在改革以前是一个均等化程度很高的社会,但这不是我们追求的均衡收入分配,而是一种单一化、固定化的低效分配。?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1)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是以牺牲农村和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这是城乡贫富差距的最主要原因。(2)“先富与共富”政策的实施,这一政策没有得到完整的落实,先富起来的人并没有去带动其他人实现共同富裕,从而拉大了相互之间的贫富差距。(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政策的执行,只把“效率”当作方向标,忽视“公平”,认为只要效率问题解决了,公平问题会得到解决。(4)经济运行机制的不健全,我国一套健全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建立,一部分人投机钻营,非法、违法经营和权力资本化,造成不合理的贫富分化。(5)税收制度的不合理,在目前的分类扣缴制度下,高收入者享受着多源扣除的优势,逃税漏税现象严重,而工薪阶层收入来源单一,实行代扣代缴制,反而成为税负最重的人群。(6)不平等竞争的存在,一些部门、行业甚至是个别的社会成员,通过垄断经营获得垄断利益或高额利润,造成社会贫富悬殊。?   3 完善收入分配政策的建议?
  
  3.1 我国具备按贡献分配的条件和含义?
  近几年的GDP以10%的速度高速增长,财政收入从2000年的1.3万亿迅速增加到2007年的5.13万亿。虽然我国实行市场,在收入分配上应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但我国又是社会主义国家,在一些领域应该而且有能力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导向作用,实行“按贡献分配”。按贡献分配,就是按对社会运行贡献分配居民收入所得,也就是以对现代社会正常运行贡献大小、贡献多少、贡献程度等为依据尺度,来衡量、取得居民收入报酬的一种分配。按贡献分配的具体含义要求:凡是符合、满足现代社会正常运行需要,有助于维护、促进现代社会正常运行,对社会做出贡献者,都应参与价值分配,分享价值成果,取得收入报酬。人们分配收入的多少,根本上取决于对现代社会所做出贡献大小。而在现实分配中,人们具体分配价格大小、分配收入多少要由客观价值与主观评价共同确定,市场和国家“两只手”并用,共同决定收入的分配。?
  3.2 按贡献分配的具体内容?
  (1)按社会效益分配。?
  对于城市清洁工、农民工、协警等从事“脏、苦、累”的劳动者和在极其恶劣环境下从业的工作者,应该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他们的工作条件艰苦但十分重要,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正的外部性,付出与所得极不相称,国家应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并确保他们的工资底线。当然这些工作领域进入门槛低,随着工资待遇的提高,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劳动分工变化。但更为激烈的竞争可以带来工作效率的改进,增加社会效益,由于工作环境的差别等因素,不会对整个就业体系带来太大的冲击。?
  (2)行政分配收入。?
  一个真正现代化的、稳定的国家必然是以中等收入阶层为主体,高、低收入者占比都不大的‘橄榄形’结构,公务员是组成中产阶级的一只重大而且重要的队伍。国家屡次出台政策上调公务员的工资,希望“高薪养廉”可以杜绝腐败。“高薪养廉”的初衷是好的,但腐败的根源并不是他们工资水平低,而是国家和社会无形中给予的权利。作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尽职为人民服务是他们获取报酬的惟一依据。对于一般服务性质的公务员,国家的舆论应该正确引导,使全社会意识到是人民大众给予他们为人民服务的机会。由于存在行业差别,国家应对一些偏、冷行业给以补贴,缩小行业差距,当然还必须配套以“阳光工资”和严厉有效的监督机制。?
  (3)“控高”分配。?
  这种分配方式以政府为主体,政府掌握分配权力、承担分配责任,财政财税调节分配形式相对体现集中规范性与强制性,是“控高”分配方法的主要组成部分。合理的收入差距是必要的,实行按劳分配,应保持与劳动贡献差距相一致的收入差距,才有助于鼓励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只要是合法收入,不管多高,都会依法保护。但是“过高的收入”,即使都是合法取得的,也应通过累进税予以调节。况且垄断行业的高收入并不是来源于经营管理水平高,生产效率高,而只是靠垄断地位取得的。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通过税收对高额收入予以调节,扩大转移支付,缩小收入过大差距,是合法和合理的。还有社会也可以发挥主导作用,号召组织“富人慈善团”来实现收入的转移,但这能采取自愿、灵活的方式,是“控高”分配方法的补充。 ?
  (4)“保低”分配。?
  从分配实施的主体看,包括:一是政府保障救济分配形式,通过政府保障、政府救济,对低收入或无收入的贫困者提供必要的经济帮助和物质救济,以使他们获取一定的国民收入。二是社会保险救助分配形式,以社会为实施主体,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助、自我调剂等,主要使收入较少的贫困者得到一些经济物质上的帮助乃至改善,在生存生活苦难时获取一些收入,如家庭个人积累保障形式、保险公司商业保险形式、社会慈善机构救助形式等。?
  要想改善中国目前的收入分配格局,缩小贫富差距,以上的分配方法要互相配合、相互促进,继续强调知识、技能、资本、财产参与分配,提高从业人员的工资比重,确保农民的收入与农业的基础地位相适应。市场和政府“两只手”并用,双管齐下,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财税制度、加强法制建设、降低垄断收入、继续“两大战略” 、消除城乡二元化、加快城市化进程,这些举措可以有效改变目前的不合理收入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分化,共建和谐社会。
  ?
  ?
  [1]?武力,郑有贵.解决“三农”问题之路——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汤英牛.按贡献分配两手分工并用——解决我国分配问题的对策思考[M].北京:经济出版社,2007.?
  [3]?中国城镇贫困研究课题组.城镇贫困:中国的新挑战[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