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资源型产品最终加工原产地化来缩小东西部收入差距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资源型产品;最终加工;原产地化
我国经济自1990年以来保持着年均超过10个百分点的高速增长,在这一过程中,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呈现出不平衡的发展格局,经济的高速增长大部分是由东部地区拉动,而西部地区仍发展缓慢,由此导致收入差距日益拉大。据统计,我国东部最富省份与西部最穷省份的人均GDP差距已扩大至10倍之多;10%的最低收入家庭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不到2%,而10%最高收人家庭的财产总额则占40%以上;实际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5至6倍。据国务院扶贫办调查,极度贫困农户76%都生活在西部山区,这些地区向发达地区输出资源,承担生态破坏的成本,却没有得到相应补偿,甚至连温饱都没有解决。这种中、东、西部发展明显不均分布的局面,不仅影响经济的长期发展,也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研究如何从根本上缩小东西部地区收入差距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一、资源型产品最终加工原产地化的含义
一般认为,西部地区经济的开发与发展,必须依靠中央的大力扶持和外省区的帮助等外力推动来实现。对于长期处于封闭、落后、具有特殊地位的西部地区来说,中央的扶持和全国的帮助十分必要,但在近期内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是不现实的。西部地区的开发与发展从根本上说还得由内力来推动,或者说由以内力为主的内外合力来推动。因此,解决收入差距的根本方法是要用西部地区自己的方式实现经济发展。西部地区资源型产品最终加工原产地化不仅能充分利用本地区丰富多样的资源,而且能解决大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提升西部收入、缩小东西部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资源型产品最终加工原产地化是指在资源出产地进行投资开发,在资源型产品的原产地完成其最终深加工的生产与销售过程。这一概念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一是资源型产品是指具有明显区域特色,能形成社会化生产规模,具备深度产业开发条件的自然资源和农产品资源。具体有采掘产品,如煤矿、金矿、铜矿等;原材料工业产品、燃料等;农业、畜牧业特色产品,即各种农业土特产、动物皮毛、肉类等。也有将其定义为“非核心CPI的产品”或“是通过对石油、矿产等基础资源进行开采加工后,以中间商品形式出现的工业品,通常包括以原油为代表的能源类商品,以铜、铁矿石为代表的金属和矿产品类工业原材料,以及橡胶等农业原材料商品”。二是强调最终加工。这里的最终加工,不是仅仅将原材料生产为工业制成品,也不是将农产品制成最初产品,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加工,使其能以最终制成品的形式面向市场。三是强调原产地化。本文所指的原产地化是在出产资源型产品的区域内进行最终加工,可以是同一个乡、镇、县、市,具体应视各种便利条件而定,更侧重作为原产地化的“区域”。
二、西部地区资源型产品最终加工原产地化的可行性
(一)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资源型产品及其持续开发条件
西部地区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72%,地势从高海拔的世界屋脊到低海拔的平原,气候垂直分布明显,覆盖了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动植物资源丰富。西部地区是我国资源富集区,矿产、土地、水、等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潜力大,这是西部形成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的重要基础和有利条件。西部具有显著的矿产资源优势,据有关专家对48种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的,西部各省份的人均矿产资源居全国前列。在全国已探明储量的156种矿产中,西部地区有138种。目前,已形成塔里木、黄河中游、柴达木、东天山北祁连、西南三江、秦岭中西段、攀西黔中、四川盆地、红水河右江、西藏“一江两河”十大矿产资源集中区,甘肃文县目前已探明拥有亚洲最大的金矿储量。从产业现状来看,西部地区现有工业体系的重要支柱就是依据这些资源型产品建立起来的,素有“甘肃镍都”之称的金川市被列为全国三大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之一,累计探明镍金属储量居中国第一,铜金属储量居中国已开发铜矿的第二位,铂族金属储量和可开发利用的钴资源储量均居中国首位。除矿产资源外,西部地区还拥有广袤的土地资源,且不同地区气候、植被、地理条件差异较大,因此,适合发展适应本地条件的特色农业。西部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71.4%,人均占有耕地2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倍。耕地后备资源总量大,未利用土地占全国的80%,其中,有5.9亿亩适宜开发为农用地,适宜开发为耕地的面积1亿亩,占全国耕地后备资源的57%,其草地面积占全国的62%。但西部土地资源的质量与东部和中部地区有较大差异。总体上看,西部地区山地面积比重大,没有大规模种植粮食的优势。西南和西北在自然条件上也存在差异,西南地区有充足的雨水、多气候带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特色农牧业和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广阔;西北地区干旱少雨、光照充足;青藏高原具有独特的高原自然气候条件,适宜发展高原作物及耐旱的特色农作物,如棉花等。西部的部分地区也有生产粮食的优势,如四川和陕西汉中地区等。西部地下水资源丰富,虽然西北地区十分缺水,但西部地区水资源仍占全国的80%以上,尤其是西南地区占全国的70%。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西南地区丰富的水资源是西南地区的宝贵财富,为工农业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了必要条件,具有广阔的进一步开发的潜力。
综上所述,西部地区十分适宜发展资源型产品。事实上,目前西部某些地区不仅形成了产业群,同时也形成了特色资源型产品的品牌效应。如,宁夏枸杞、甘肃定西马铃薯、金昌镍、兰州百合、白兰瓜、陇南的花椒、核桃、茶叶、蚕丝、木耳、新疆的羊毛、葡萄、哈密瓜、内蒙古的羊绒、奶制品等,在国内外都有较高的知名度,但这些产业大都没有进行资源的深加工,基本以出售原材料和初等制成品给东部地区或国外的大型加工为主。
(二)在西部地区实施资源型产品的最终加工原产地化符合经济发展
1、能有效节约生产成本。由于资源型产品大多笨重且占空间,如矿产、农产品(玉米、小麦、马铃薯等)、羊毛、羊绒等,对存储条件的要求较高,如水果蔬菜等,因此,将之运往遥远的东部地区再对其进行深加工需花费大量运输成本,费时费力,不利于使整个社会的效用最大化。而如果在原产地进行加工生产,则不但能在原材料的最优状态下进行处理,也不必要花费大量资金用于其保鲜和运输上,从而节约成本。
2、符合效率原则。一方面,由于西部地区大多加工企业的工人来自周边农村,他们在没有进入企业之前或多或少都从事过这些原料的种植或养殖工作,因而他们对自己出产的资源型产品更为熟悉,更了解其特性,从而能将其不自觉地运用到生产中,比起由其他地区完全不了解这种原料的人来生产更有优势。另一方面,这些产自自己或亲属、朋友之手的产品于他们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情感上更易接受,因而更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增加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推动农业的发展。
3、与资源型产品相关联的生产及深加工的产业,总体上讲技术水平要求相对较低。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水平、社会观念、地理环境等限制,水平及居民的文化水平与东部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也较难吸引到高素质、高技术的人才,虽然近几年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和各种政策支持下,这种状况有所改善,但还是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因此,在西部地区发展资源型产品的最终加工,更符合西部劳动力的特征,使作为主要农民工来源的西部农民不必远离家乡谋生路,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就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而企业也可方便快捷的吸纳从业者。 (三)可促进城镇化建设
西部地区基本区域特色之一便是中心城市稀少,以西北为例,兰州是一个较大的中心城市,这个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城市是我国西北部的乌鲁木齐、西藏、西宁等重要城市与北京、上海、广州等东部城市铁路的中转站,可以说连接了我国的东西部。兰州处于回、藏、汉、蒙等自治州、区结合的重要位置,因此容纳了周边各地区各民族的人口。由于其水平不高,容纳人口流量有限,若没有有效的分散人口流量的手段则很有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甚至导致城市瘫痪。采用鼓励资源型产品最终加工原产地化的手段,将一部分吸纳大量劳动力的加工建在其原产地,则会将一部分人口吸引到建有这些工厂的中小型城市,甚至乡镇,这样就有利于减少中心城市的人口压力、环境压力、安全压力等,也有利于建设生态、卫生城市,建设和谐社会。
三、西部地区资源型产品最终加工原产地化的对策
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但限于技术水平、市场观念和意识,以及资源型产品化生产的产业配套等因素的制约,要实现资源型产品最终加工原产地化的目标,必须辅以相应的对策。
(一)资源型产品最终加工原产地化的投资对策
1、以政策型国家投资为导向。采用上世纪50~60年代的模式,由国家战略布局,即由国家出资,在适合建立资源型产品加工企业的地区兴建工厂,并在布局过程中考虑到区域经济的产业集群效应。这种模式能密切配合国家的经济规划,便于对产业发展进行监控,保证在增加社会财富的同时不让资源环境恶化,导致社会无法可持续发展,不仅能解决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问题,而且规划实施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社会效益问题,最终实现全社会共同发展和进步的战略目标。适用范围为投资额大的大型项目,如重大能源项目、水利资源项目、矿产品深加工项目等。其具体的运作方式可以是吸收企业投资、地方政府投资、上市融资等,由于这些类型的企业与国家、地区、人民生活关系密切,应以国家投资占主体。
2、政策强制与西部特色资源密切相关联的东部企业在西部建新厂。这种企业的原材料基本上来自西部地区,可鼓励整体西移至西部,包括生产设备、主要管理及技术人员、无形资产等。这种模式适用于对西部资源依赖性强、不易找到替代品且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农产品、药材、木材等特色资源。
3、政策鼓励对西部资源依赖性强、品牌知名度较高且扩张愿望强烈的领域,将其后续规模的扩张布局在原产地。仍采用东部地区母公司企业的框架、管理制度、管理理念等,与母公司合作,带动子公司的发展。
4、政策鼓励对西部资源依赖性强、品牌知名度高、产业延伸能力强的企业把纵向、横向产业链条的关联发展布局在西部地区。纵向如核心企业的原料供应商、分销商、销售代理等,横向如核心企业的合作企业、战略伙伴或某一事业部等,逐渐形成资源型产品的最终加工原产地化,带动当地产业围绕核心产业共同发展,实现以点带面的全面发展,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从而提高西部居民的收入水平。
(二)资源型产品最终加工原产地化的市场策略
1、注重产业集群、产业链的形成和产品加工深度的演进。在充分利用产业集群低成本、规模报酬递增、交易效率提高和技术创新等优势的同时,注重形成产业链的一体化、系列化,将停留在低端的产业链向纵深方向延伸。
2、注重市场销售的构建与品牌的培育。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学习东部企业较为发达的营销网络模式,创建与西部资源密切相关的特色品牌并注重其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的提升,使其成为具有全国甚至国际影响力的品牌。
(三)资源型产品最终加工原产地化的政策与观念转变对策
1、在土地、税收政策上给予充分的优惠。效仿东部地区发展的过程,国家应在西部地区条件适宜的城市设立经济特区,在特区内给予以较大幅度土地、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从而吸引国内及国外的资金及技术,繁荣本地经济。
2、实施对农业资源型产品的耕作保护政策。西部地区耕地资源需结合工业化要求,将现有的“小农经济”转变为适应工业深加工和大规模生产的模式,政府应实行区域保护政策,在不减少耕地面积的情况下引导本地农民集体性的生产特产产品,配合工业生产的运输、存储及生产连续性等需要。
3、转变思想观念。资源型产品最终加工原产地化的实施一方面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将其落到实处,一方面还需要西部地区彻底抛弃“等、靠、要”的思想,树立自我发展、奋斗创业的精神,增强经济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克服短期行为和妄自菲薄、怨天尤人的消极思想,建立自我发展机制,最大限度地释放内在潜能,在此基础上积极寻求和利用外力的支持与帮助,形成内外合力的推动。
资源型产品最终加工原产地化旨在通过发挥西部地区优势,通过东、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及产业重心的调整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提升西部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早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促进其实施需将其放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加以宏观调控,在实施过程中需整合各方力量及各个环节的衔接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