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实证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工业化;城市化;农民收入;增长
在我国,许多学者针对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所得结论基本一致,即认为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民收入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张曙光(2002)认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关键在于我国现有的相对较少的土地聚集了太多的农民,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就是将农民逐渐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镇,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林毅夫(2003)认为,要长期持续提高农民收入,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减少农业人口。因此,着力解决工业化和城市化严重滞后问题,以及城乡人口比例严重失调问题,是实现农业化和农民增加收入的根本途径。
一、实证检验: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一)建立数学模型。其中:Y:农民人均纯收入(元),本文中Y作为方程的被解释变量,其余的为解释变量。x:城市化率,城市化率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率,是衡量城市化程度的一个指标,理论上应该和农民纯收入成正比例,因为城市化率越高,提供农民就业的机会越多。x1:农产品价格指数(以1980年为基数等于100),由于农民的收入部分来自农民自身种植的农产品,因此农产品价格指数影响农民的收入水平。x2:工业化率,工业化率是指国民经济中工业所起主导作用的程度,是衡量工业化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指标,通常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工业化率越高,说明工业化程度越高,理论上与收入成正相关。t代表时间。
(二)数据来源及实证检验: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数据如下:
(三)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1.化率与农民纯收入呈正相关。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工业化率每提高1%,对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水平的影响将增加27%,但工业化率对农民纯收入的影响存在滞后性,这说明工业化率虽然提高了,并不能立刻提高农民收入,这中间还有一个农民进城熟悉了解新环境、学习新技术的过程。由于计量模型中的R的平方为0.966,即该模型自变量的变化能解释因变量变化的96.6%,正表明这个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农民收入增加的原因。现阶段农民收入增长较低,是因为我国还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工业化率还相当低。关于工业化阶段的划分,国际上有多种标准,目前,人们常用的是美国学家H.钱纳里等人的划分标准,在他们借助多国模型提出的增长模式中,随人均收入增长而发生的结构转变过程是:当人均GDP600~1200美元为初级产品阶段,人均GDP1200—2400美元为工业化初级阶段,人均GDP4500—7200美元为工业化高级阶段,人均GDP7200—10800美元为发达经济阶段。2006年,我们的人均GDP为11830元,按美元折算人均GDP为l384美元,与H.钱纳里的标准进行比较,则可以判断出我们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工业化任务还十分艰巨。应加大工业投入,加快工业化进程,吸收大量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
2.城市化率与农民收入正相关。城市化率与农民收入的弹性系数为2.5,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城市化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对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水平的影响将增加2.5倍,同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农产品价格指数每上涨1%,则对农民纯收入的影响增加37%。城市化是人口及其他资源向城市聚集,从而集约效益、城乡互动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城市数量的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结构的提升。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是相互促进、伴随的。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第一产业地位相对下降,从业人员相对以至绝对减少,非农从业人员增加(即城镇人口比重上升),推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城市又在工业化进程中发挥着经济、、文化、商贸、、信息中心等方面的作用,即通过城市的优先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各国在工业化阶段的普遍经验。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以及城市结构的合理化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如1996年世界银行对世界经济与城市化的关系作了如下分析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如表1:
从表1世界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的关系对照,人均GDP到490美元左右的低收入国家,城市化水平为29%;人均GDP达到2590美元的中等收入国家,城市化率达61%;人均GDP达到25870美元的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高达78%。1996年世界平均人均GDP达到5130美元,城市化率达到46%,2006年我们人均GDP为1384美元,城市化率则为38.7%。相比之下,处在中低等收入国家行列,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滞后,不能为农村人口向非农转化提供平台,更不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就业的岗位,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二、对策
(一)加速工业化进程是提高农民收入的第一推动力。在世界经济已开始向知识经济社会过渡的环境下,我国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大工业的投入。目前,我国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多、劳动力便宜,应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伴随着农业生产率的同步提高,实现农业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的转移,提高农民收入。同时,将工业生产引入农村,实现农村工业化,不但可以加速工业化进程,也是提高农民收入的一条有效途径。允许农民从事工业等非农生产领域的经营活动,既是农村生产力的拓展,更能为农民施展才华和聪明才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发展,改变了农村搞农业、城市搞工业的传统发展格局,形成一种以效益农业为基础,以专业市场为依托,以农村工业为主体,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农村经济新格局。
(二)加速城镇化进程是提高农民收入的第二推动力。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载体。各级政府要规划,合理布局。要把小城镇发展的重点放到现有的片区性枢纽建制乡镇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地区。要注意发挥自然资源、经济条件和人文环境方面的优势,利用交通要道,建设市场型、型、加工型等有内涵、有特色的城镇。要以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在小城镇形成符合当地特点的支柱产业。要把招商引资进来的合理集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使之尽快完善功能,集聚人口,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同时,要加快户籍、住房、就业、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市场化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提高农民收入的第三动力。加快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拓宽就业渠道,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满足城市新增劳动力和农民进城就业的需要。特别是在农村,一些农村发展急需的第三产业如科技服务、技术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发展严重滞后。因此,应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收入,活跃商业的同时,重点发展服务业,拓宽服务领域。
下一篇:创新型城市理论研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