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制度创新促进节能减排的可行性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姚静武 邱力生 时间:2010-06-25
 内容摘要:环境问题由来已久,随着化生产的,学家试图用经济学的思维与理论框架给出合理的解释与有效的解决途径,节能减排对目前的增长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在“十一五”规划中就把其作为实现低能耗、低污染的发展观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从我国经济制度的创新上来探讨经济制度改革、调整对节能减排的作用,以期对未来我国绿色经济体系的建立做一些先期研究。
  关键词:节能减排 制度创新 资源环境 创新安排
  
  环境问题由来已久,随着现代化生产的发展,节能减排则是我国目前环境的重要问题,是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关于实现低能耗、低污染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之一。随着科学发展观、绿色 GDP 等治国方针的逐步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彻底改变现状,政府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一项国策,在制度分析以前,有必要首先了解节能减排的目标与必要性。
  
  当前我国节能减排的目标与必要性
  
  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标志,推进节能减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奋斗目标。建设生态文明被放在突出位置。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好人口、环境、资源三者关系,大力推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要求经济增长不仅要考虑产出,而且要考虑投入,要以尽量少的资源投入和环境代价实现尽可能大的产出,走出一条投入少、效益高、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化、城镇化、市场化与国际化提速,是我国新的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之一。但实现上述“四化”也带来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城镇化在迅速提高,但发展依然滞后;市场化步伐加快,但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市场化改革滞后;经济国际化加深,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使我国贸易顺差持续扩大,贸易摩擦加剧。
  我国资源环境压力空前加大,推动节能减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禀赋不足,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探明可采储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7%和7.1%,石油对外依存度达50%左右;即使是储量相对丰富的煤炭资源,按可供开采的资源量,人均占有量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3%。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加速发展,使得我国能源、环境压力空前加大,经济增长越来越接近能源环境的约束边界。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对此高度重视,节能减排被列为本届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经济制度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创新安排
  
  制度创新是创新的一种,它更强调制度上,特别是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而这一过程又与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要求是相辅相成的。如前所述,节能减排在当前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制度中必须予以考虑的部分。就当前我国制度改革而言,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看出其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创新。
  出台优惠的税收政策,促进新能源、新材料行业的发展。在高油价时代,如何节能成为重中之重,而新能源和替代能源无疑最引人瞩目。表现在股票市场上,2008年7月前,经过半年多的持续调整,很多个股早已跌得面目全非,但涉足新能源题材的公司却屡受追捧。日前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对今后的节能减排工作再做部署。同时,经国务院、财政部批准,从2008年7月起,二甲醚的增值税率由原来的17%下调到13%,这些都是近日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板块逆市走强的直接原因。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节能减排行业前景将十分广阔。
  出台促进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降低能耗、减少污染,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目标的实现。加快推进资源税、燃油税改革,并通过消费税杠杆促进生产绿色转型和绿色消费理念更新。如从2008年9月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决定调整汽车消费税政策。大排量乘用车消费税税率提高,小排量乘用车消费税税率降低。财政部表示,汽车是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大户”,是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
  推进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财政部率先提出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思路,为国务院所采纳,目前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已经在山西、河南等8个省市试点,并取得明显成效,进一步扩大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范围,深入推进此项改革。   实现节能减排制度创新的方向
  
  建立绿色配额交易,以机制创新促节能减排。全国政协委员、德意志银行()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红力曾提出建议我国建立绿色证书制度,通过绿色配额交易将节能减排变为市场化的长效机制。他认为,绿色配额交易应成为未来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资本的力量来优化配置资源,促进行业竞争和优胜劣汰,有效推动产品技术创新和管理机制创新。中国应努力建立相应的期货、现货交易市场,与创业投资、股权基金、股票和债券市场相呼应,逐步形成一个全新的服务产业。
  建立市场化交易与补偿制度。要注重发挥市场配置环境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结合太湖污染治理,率先在太湖流域开展COD排污权交易制度改革试点。从长远看,我国也将借鉴国际经验,强化市场机制作用,节能减排政策逐步向“碳交易”制度方向。同时,研究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坚持中央组织协调、流域内省际协商谈判的原则,建立起下游对上游给予水资源、水环境保护补偿,上游对下游给予超标排污或环境责任事故赔偿的双向责任机制;建立起以省际横向补偿或赔偿为主,中央财政引导或奖励为辅的利益补偿机制。
  有奖有惩,建立赏罚分明的法规。虽然我国目前有诸如《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作为强制性行为规范,在承担着环境保护的约束性作用。但由于其规范内容的宽泛性,往往给排污带来很大的灵活性,即“钻孔子”。作为大陆法国家,要减少乃至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必须不断完善自身的法律体系。在财政“以奖代补”新机制,财政奖励资金与节能减排量挂钩的基础上,我国要建立一套节能减排即赏,浪费污染即罚的激励性法律法规体系。同时加强支持环保基础建设,加大对城市,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支持力度。
  充分利用可利用的资金,加大支持节能科技创新,促进循环发展。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对节能减排的贡献度。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支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进步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重要保障。
  扩大财政创业风险投资,对风险高、具有重大意义的节能新技术,采取风险投资的方式予以支持。用好节能减排奖励资金,加大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的支持,切实改变重点产品能耗过高和重大节能技术运用不够的局面。产业研发资金也要向节能减排倾斜,并且要集中资金,形成合力,争取重点突破。近两年,以石油为代表的国际能源价格的全面上涨,给我国的节能减排行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开发新能源、替代能源已经从只有社会效益的“公益事业”变成了有利可图的朝阳产业。
  同时在各类资金特别是财政的支持下,要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加快园区生态化改造,推进生态农业园区建设,构建跨产业生态链,推进行业间废物循环。要推进企业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促进企业能源消费、固体废弃物、包装废弃物的减量化与资源化利用,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专业化分工和提高社会效率为重点,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满足人们需求和方便群众生活为中心,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提高高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要积极实施“腾笼换鸟”战略,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对不按期淘汰的企业,要依法责令其停产或予以关闭。
  
  :
  1.胡静林.以财政制度创新推动节能减排.中国财政,2007(7)
  2.常艳军.我国9月1日起汽车消费税税率调整.经济日报,2008
  3.马玉荣.政协委员:以机制创新促节能减排.证券日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