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发展探析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 经济发展 原因经验 问题 对策
一、昨天经济发展的原因探析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发展的原因、经验,概括地说就两个字:“用”和“控”。
1、“用”
古贤云:“善假于物者,能致千里,能绝江河。”万物皆有可用之处,关键在于怎么用。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关键在于党和政府合理地运“用”了以下几个物。
(1)用“大国优势”。这里的大国优势是指我国这样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五千年悠久的国家所积聚的资源、文化、等方面的优势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力。大国优势主要表现为几方面。一是劳动力、土地、环境资源丰富,市场容量巨大,有助于降低的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承接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有利于吸引外商投资、本土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二是作为具备大陆型经济特性的大国,经济的自身互补性和自我调节能力都较强,有利于矛盾的自我消化和坚持独立自主。三是勤俭与自强不息的优秀文化传统沉淀,勤俭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储蓄率的提高,从而有效地保证了投资资金来源;而自强不息的儒家文化的传承使中华儿女奋勇争先,在科技、经济、文化领域不断创新,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用“后发优势”。一方面,有选择地学习利用发达国家成熟的市场经济框架中的有利因素,如外资、先进管理经验、先进的科技水平和成熟制度机制等,降低探索成本。另一方面,不断吸取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如苏东模式的失败、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华盛顿共识的苦果、东亚危机等都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借鉴作用。
(3)用“众智”。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尤其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不仅有效解决了十几亿人的粮食安全问题,还为国家以及世界稳定做了巨大贡献,保证了农业为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劳动力和市场等基础性支持。利用民间资本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丰富市场、扩大就业、提高财政收入、为国企改革提供优良体制、环境等;利用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鼓励知识分子不断为经济发展献言献计;利用有效的政治治理模式激励地方政府官员大力发展经济。
(4)用“理论、制度和机制创新”。解放思想,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保证了理论的与时俱进,保证了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保证了改革开放的主线和发展的主题。通过所有制结构创新、经济运行机制创新和分配机制创新,不断完善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并大大提高各市场主体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2、“控”
这三十年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从根本上说是源于中国共产党的睿智。中国共产党为了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经济发展的各时期的各方面都进行了适宜的掌控,并取得显著成果。
(1)控“要素数量、流动与整合”。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过度膨胀,有利于资本深化以及提高家庭对子女的人力资本投入,部分承担了政府在公共方面的费用支出。户籍制度控制劳动力转移,有利于防止资金流入低效部门,保证资金在城市高效部门间的循环。高预期收益,将最优秀的精英吸收到公务员队伍中,保证政府的核心凝聚力以及政策的性。价格、利率、税收等政策扶持,鼓励资金、技术、人才向国家战略目标地区倾斜,有利于保证好钢用在刀刃上,提升资源的配置效率等。
(2)控“国内稳定”。稳定的国内环境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前提条件。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军队绝对领导等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全国人民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
(3)控“改革顺序与速度”。改革的顺序基本上是由易到难,如先进行经济改革后进行政治改革,先进行体制外改革后进行体制内改革等。改革的速度基本上是渐进式的,先试验再推广,由点及线到面,有效保证了政策的可逆性以及政府对改革预期的掌控。
(4)控“党自身建设”。作为中国的执政党——共产党自身建设至关重要,这直接决定了改革的成败。然而,我们党通过政治的组织、政治的方法、政治的智慧、政治的行为习惯以及学习的能力等保证党的纯洁性和先
进性,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有效地领导和保证改革的顺利开展与不断深入。
二、今天经济发展的现存问题
近期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除了国企改革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健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贫富差距扩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等,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某些可用和可控因素不断发生变化
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先前丰富的而今可能短缺,先前宽松的而今可能紧张,先前确定的而今可能存在风险。如随着“民工荒”的出现和诸多灾害的频发 “人口红利”和“环境红利”的趋弱;伴随我国产业技术升级和发达国家对核心技术的垄断,我国可用国外技术的边际效益不断降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演进和国情的不断变化,可借鉴的国外经验和教训越来越少,可能增加发展中的不确定性等等。
2、部分地方政府执行力不强
由于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受地方保护主义以及GDP崇拜的影响,很多地方政府对上级政策阳奉阴违,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从而很多利国利民的好政策到了基层的实施阶段就变形。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很多地方大搞政绩工程,劳民伤财,完全背离了“以人为本”的政策核心思想。更有甚者,贪污腐败,很多惠民资金被层层截留,到民众手中已经是所剩无几。这不仅严重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损害了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3、西方文化的侵蚀加剧
改革开放以来,发达国家生产的商品似洪水般涌进,并以其高科技、高质量和品牌优势不断冲击国人抵抗诱惑的能力。同时,附着在其中的西方文化也大肆侵入。混杂其中的奢侈消费、攀比消费、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消极思想不断冲击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底线。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很多优良传统在与之交锋中节节败退,逐渐丧失在部分国人中的精神高地。
4、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强
不论是一直以来的“问题”、“中国威胁论”,还是西方领导人接见达赖喇嘛及干涉奥运圣火传递都表明西方国家始终把中国当作现实的或潜在的有力竞争者,他们不愿看到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崛起,而是想办法阻挠或横加干涉。同时,随着石油需求增加,西方各国对战略资源的争夺战也愈演愈烈,中国成了直接或间接的受害者。另外,以廉价劳动为主要优势之一的中国加剧了穷国之间在全球市场中的零和博弈,甚至引起与发达国家就业机会等方面的直接竞争,并以劳工权利为旗帜置中国于劣势。
三、明天针对相关问题的举措
针对以上问题,关键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具体的说就是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市场体系;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除此之外,还应包括以下几点。 1、始终把党的建设放在关键位置
现今的巨大成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因此,要保证今后取得更大的成就必须始终把党的建设放在关键位置。只有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党才能在可用和可控要素发生变化中,准确把握世界发展的新潮流、新趋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化解风险、因势利导保障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2、加强政府官员执行力建设
有选择、分步骤地进行体制改革,大力惩治腐败,提升政府形象及公信力;加强官员自身素质建设,完善公务员招考制度。中央政府制定出某些重大的政策后,必须常抓不懈并由专职部门监督实施,狠抓地方基层政府对政策的执行并及时进行监察反馈,不能虎头蛇尾,保证政策的一致性和实效性;加强群众组织及正常宣泄渠道建设,信赖群众、依赖群众监督各项政策的执行;发挥媒体在宣传、监督等方面的天然优势。
3、大力探索传统文化及共产主义信仰的发展之路
要使传统文化及共产主义信仰得以传承和发展,必须真正显示出它们的优越性,从而增强它们的吸引力。继续深化改革保证持续、快速、稳定发展,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的成果不断提高生活水平,构建“四位一体”的和谐社会,是显示传统文化及共产主义信仰优越性,增强吸引力的不二法门。只有国富民强,人民群众才会真正地去坚持、传承和发展。同时,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以及建立完善有效的道德奖惩机制也是保证传统文化及共产主义信仰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必要手段。
4、与周边及其他国家分享利益,走共赢之路
中国持续三十年的经济增长是与周边以及整个国际大环境的稳定分不开的。尽管国际竞争不断加剧,国家间的矛盾摩擦不断增多,但合作与共赢才是大方向,才是长远之计。因此,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国际影响等综合国力的提升,应根据本国国情适当承担与我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并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利益分享。同时,我国仍然面临诸多国际及国内问题,有必要继续实行“冷静观察,站稳脚跟,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绝不当头,有所作为”的二十四字真言,不断向先进国家和地区有选择地学习、借鉴、“搭车”,不断扩大合作领域和共同利益,提升软实力,注意自我克制,避免盲目扩展和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正面摩擦,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逐步实现国家民族的真正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
[1] 张剑荆:“北京共识”与中国软实力的提升[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5).
[2] 余东华:“华盛顿共识”、“北京共识”与经济转型[J].山东社会,2007(11).
[3] 庄俊举:关于“北京共识”与中国模式研究的若干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5).
[4] 曾光、詹绚伟:“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比较[J].改革,2005(2).
[5] 田春生:“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比较初探[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2).
[6] 崔之元:中国与全球化,华盛顿共识还是北京共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