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粮食企业进入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关键词:粮食安全 跨国粮商 粮食流通
论文摘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世界各国都意识到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各国也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保护本国粮食的安全。关于外资进入粮食流通领域的WTO过渡期已结束,跨国公司开始进军中国粮食流通领域。本文分析了国际粮食市场格局,分析了世界粮食安全状况及其趋势,介绍了主要国家的粮食政策。本文也分析了跨国粮商进入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粮食安全战略分析及调整思路,探讨了区域粮食安全战略体系建设,以及应对跨国粮商垄断的具体策略手段分析。
Abstract:For the protection of national grain security, all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have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grain security, and all countries have taken different measures to protect the grain security. China's WTO transition protection period for grain circulation open to the foreign-funded enterprises has ended, and the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began to enter China's grain circulation. In this paper, it analyzes the pattern of the international grain market, the world grain security situation and its trends; it also presents the grain policy of main countries. It also analyzed the impact of foreign-funded enterprises access on the China's grain security, the grain security strategy and the adjustment. It also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of grain security strategy system, as well as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entering of foreign-funded enterprises’ monopoly.
Key words: grain security; transnational grain enterprise; grain circulation
1. 国际粮食市场格局
1.1 世界粮食安全状况及其趋势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新近发布的《世界粮食展望报告》和美国世界农业展望委员会(WAOB)发布的《世界农产品供需形势展望报告》提供的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世界粮食产量小幅下降,市场产需缺口继续加大,国际粮食价格因此大幅回升。
1.1.1 世界粮食产量小幅下降
2008年世界粮食产量预计为21.93亿吨,比2007年减产1.6%。分品种看,谷物产量连续两年下降,大豆产量上升。报告预计,2008年世界谷物产量19.68亿吨,比2007年减产4182万吨,下降2.1%。世界小麦产量5.87亿吨,比2007 减产5.2%;小麦产量下降占谷物减产总量的76.8%;小麦产量占世界谷物总产量的29.8%。世界粗粮产量9.64亿吨,比2007年下降1.1%。稻谷产量4.17亿吨,微增0.3%;稻谷产量占世界谷物总产量的21.2%。世界大豆产量2.25亿吨,增产3.2%。不利气候条件是导致世界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
1.1.2 粮食消费平稳增长,谷物需求大于产量3.8%
2008年,世界谷物消费20.43亿吨,比2007年增加1985万吨,增长1%。谷物需求大于产量7545万吨。谷物消费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加、饲料和用粮增加。玉米、稻谷消费增长,小麦消费下降。2008年,世界小麦消费6.15亿吨,比去年下降1.3%;小麦消费占谷物消费总量的30.1%。世界稻谷消费4.18亿吨,增长1.3%。稻谷消费大于当年产量的0.4%。世界大豆消费2.21亿吨,增长3.4%。
1.1.3 世界粮食库存大幅下降
由于世界粮食产量下降,而消费平稳增长,预计2008年世界粮食期末库存为3.75亿吨,比2007年减少7238万吨,下降16.2%。粮食期末库存占当年粮食产量的17.1%,占年度消费量的比例为16.5%,低于18%的粮食安全线,库存占年度消费量的比例比2007年下降3.4 个百分点,粮食库存偏紧再次引起国际市场高度关注。其中,世界谷物库存3.19亿吨,比2007年下降19.1%。小麦库存1.19亿吨,比2007年减少2824万吨,下降19.2%。稻谷库存7884万吨,下降2.2%。玉米库存9000万吨,比2007年减少3455万吨,下降27.7%,下降幅度比2007年加大22.6 个百分点,下降量创近10年之最。
1.1.4 近期国际市场粮食期货价格大幅上涨
受产量下降,需求增加的影响,世界粮食库存下降,国际市场粮食供求关系总体趋紧,粮食价格大幅上涨。在世界最大的农产品期货市场芝加哥期货市场(CBOT)上,主要粮食品种的期货价格大幅攀升。
总体上看,世界粮食市场即期需求持续大于当年产量,期末库存大幅下降,产需缺口对市场的压力逐步加大,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大幅回升。
1.2 主要国家的粮食政策
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世界各国都意识到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各国也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保护本国粮食的安全。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有:美国、日本、欧盟、印度和越南。美国作为世界上的粮食生产和出口大国,其农业已实现化、区域化和专业化。但美国政府仍一直高度重视国家的粮食安全,同时也造就了美国发达的农业。通过长期的实践与探索,美国已形成稳固、系统的粮食安全体系,构筑了国家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美国采用的政策措施主要有:支持价格政策、直接支付制度、差额补贴制度、耕地保护措施、农业保险和灾害补贴、“委托代储”的粮食储备制度等。
日本是一个地少人多资源短缺但已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粮食自给率低,需大量进口粮食,玉米完全进口。目前日本主食用谷物自给率为68%,全部谷物自给率仅为30%,而作为主食的大米略微自足有余。其粮食安全具有明显特色:①购销倒挂的粮食价格政策,日本粮食收购价格由政府制定。②“双轨”流通体制,日本现在实行两种米政策,即把农民出售的大米分为政府管制米和自主流通米两种。③粮食进口策略,日本由于本国土地资源有限,要完全依靠国内力量生产自己所需的全部粮食(包括直接消费和间接消费),是很困难的。总的来说,日本的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
欧盟主要是通过在成员国间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来确保粮食安全,通过建立统一的农产品市场,制定共同的对外贸易政策等措施,加强对各成员国农业及农产品市场的保护。欧盟的粮食安全体系并非是一层不变的。在短缺时期的主要措施有:①实施统一的价格支持政策和财政预算,各成员国按一定比例缴纳费用,建立欧洲农业指导和保证基金,用于价格支持和农业补贴;②通过实行差价关税和出口补贴政策,保护欧共体内部市场,提高欧共体粮食及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形成了以干预价格、目标价格和门槛价格为基础的安全体系。在过剩时期的主要措施有:①降低支持价格,②实行直接补贴,③是实行环保补贴,④其它扶持政策。
印度的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而农业又以种植业中的粮食业生产为主。印度自独立,尤其是20 世纪60年代以来,粮食生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这也取决于印度政府对农业的高度重视。印度主要是通过从粮食生产、流通、给等方面入手,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其主要经验有:①认真研究粮食欠缺问题,避免粮价波动损害贫民。引进以良种为基础扩大灌溉面积的绿色革命,大幅度地增加粮食产量,增加粮食购入并建立粮食储备和公共分配系统。②增加生产投入,完善粮食分配系统,打击、制止投机行为。将部分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激励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为完善储备系统,制定了粮食缓冲储备政策。加速具有支撑性功能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护耕地资源和加强水利资源建设。
越南是个农业国,农村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95%,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1986年越南“六大”召开后,政府把粮食生产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越南的粮食开始稳步增长,其原因主要:①进行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推行“家庭承包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关系适应了农业生产力的。②不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用于扩大耕地面积、改良土壤、兴修水利和进口化肥。③重视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④在两个重要的产粮区——湄公河平原和红河平原规划优质米出口货源基地,以提高出口大米的质量和价格。
1.3 国际粮食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粮食的市场价格是由供给和需求决定的,因此,凡是对粮食供给或需求中的任何一方有影响的因素都会对粮食市场价格产生影响。国际粮食市场的价格是由世界各国的粮食供给与粮食需求决定的,当世界粮食产量下降,粮食市场供给趋紧时,粮食价格上涨;当世界粮食丰收、产量增加时,粮食供给充足,粮食价格自然回落。这时对现货市场而言的,而由于期货市场的存在,世界各国粮食价格之间的联系也更紧密了。例如:2008年,澳大利亚发生干旱,阿根廷暂停玉米、大豆出口,法国冬小麦收获面积缩减3.9%以上。这些因素导致2008年全球小麦产量缩减,需求坚挺,价格上涨。从2008年7 月份以来,欧盟小麦价格涨幅累计高达50%左右。
受国际市场粮价上升的拉动,我国小麦、玉米期货价格明显上扬,粮食期货价格上涨拉动了现货市场价格上扬。以上可以看出,国际市场粮食供给不足时,世界粮食市场价格上扬,世界粮食市场价格的上扬,首先会影响我国期货市场价格,进而影响我国现货市场价格。因此,从国际粮食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我们可以知道,江苏的粮食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受国际粮食供求的影响,因而也影响中国的粮食安全。
2. 跨国粮商进入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外资粮商益海(中国)集团在2008年8 月份以前从河北南皮粮库提出了2500 吨玉米。这是去年以来南皮粮库替益海集团代为存储的,这个租赁代存业务一下子给这个自从2004年粮食流通改制、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之后艰难度日的县级粮库带来了13.75万元的收入。外资粮商进占中国美国ADM 公司和新加坡WILMAR集团共同投资组建的益海(中国)集团,依仗其雄厚资金,所想做的还不满足于在农民与粮库、粮食加工企业之间充当搬运工角色。目前,益海集团在山东已经建立了嘉祥、清运、武城三个粮食仓库。据统计,益海集团在国内直接控股的工厂遍布河北、山东、江苏、福建、广东、广西等沿海主要省份及四川、湖北、湖南、新疆、宁夏、黑龙江等内陆地区,贸易公司及办事处已覆盖除西藏和港澳台地区外的全国各省。目前,跨国公司掌控中国粮食加工流通领域的意图已经显露,如果掌握了粮食建工流通领域,就掌握了粮食制成品的定价权,进而影响到我国粮食市场的调控力度。而随着国际和国内粮价差距进一步拉大,外资进军国内粮食领域步伐呈加速之势。外资在粮食领域所做最明显的是进行产业渗透,而不是操纵粮食价格。例如,ADM、Bunge(邦吉)、Cargill(嘉吉)、LouisDreyfus(路易达孚)四大跨国公司通过收购或者参股国内大型粮油企业,进而获得中国大豆进口权的80% 货源。与此相同境遇,全国大型的97 家油脂企业中,64 家被外资控制。这些跨国粮商控制中国油脂企业之后,便开始大量进口国家大豆。今年5月,豆粕市场最高价4300元,同比暴涨79%,也比2004年的最高价上涨了31% ;今年6月,市场最高价又比5月高出300元。正是由于油脂产业受控于外资,豆粕和食用油价格成为中国少有的随国际粮食价格市场上涨而上涨的品种。
外资粮商掌握了中国植物油销售的终端渠道,然后再建立或收购面粉厂、大米加工厂,借助植物油的销售渠道进入粮食消费市场,从而给中国粮食流通带来极大风险。据了解,目前,为寻找粮源建立粮食加工流通企业,世界四大粮食开始频频寻求与中储粮合作。外资的渗透在国家高粮价背景下,益发显得刺眼。其所给中国带来的粮食与农业安全问题,已开始进入国家有关部门的警惕视野。据了解,2007年12 月出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已经对外资在农业领域的投资进行调整:一是要求在作物品种、粮食生产、转基因、棉花、重大的高科技及生物安全方面一定要由中方控股;二是加强对粮食相关领域的控制力,包括化肥、农药、粮食的零售、批发及物流领域等外资只能参股。但即使如此,新指导目录下仍存在外资可操作的漏洞。
中国关于外资企业进入粮食流通领域的WTO过渡期已结束,跨国公司开始进军中国粮食流通领域。在跨国企业已掌控我国植物油定价权的情况下,如果进一步取得粮食流通的控制权,会使我国失去粮价定价权,给我国粮食宏观调控和粮食安全造成被动。在国际粮价高涨的情况下,中国阻断了国际市场向国内的传导通道,保持了国内粮食价格的稳定。但我国粮食生产对外依存度虽然较低,但我国化肥生产中硫磺与钾肥高度对外依赖,国外有可能通过提高肥料成本,抬高我国粮食价格。
3. 粮食安全战略分析及调整思路
3.1中国的基本国情特点
(1)人口多,占世界总人口的22%,从今后30~40年中国总人口还将继续增长,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虽略有下降,但仍占20%左右。
(2)耕地少,我国耕地面积占世界总耕地面积的7%,人均耕地低于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1/3,而且中国人均耕地还在不断减少。
(3)水资源少,我国水资源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7%。
(4)农村人口多,有9亿农民,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0%,而且和文化水平较低。
(5)粮食需求量大,我国是世界上谷物消费需求最大的国家,约占世界谷物消费需求总量的1/5。
这些国情特点决定要解决中国粮食问题,不可能完全或大部份依靠国际市场,必须立足于国内生产,坚持自力更生。农业不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国稳定、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始终把农业放在整个经济工作的首位,把发展粮食放在突出的位置,安全战略的位置。
3.2粮食安全战略的调整思路这是在根据我国的国情特点后对粮食安全战略的几点思路
(1)努力把全国人口控制在16亿以内。 计划生育是的基本国策,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到2005年,我国总人口达到13亿。计划生育能该继续下去!
(2)我国的耕地面积不能低于1.2亿hm2。
(3)把耕地的净减少每年控制在700万公顷以内。
(4)把人均粮食消费控制在400公斤左右,这实际是低水平、高难度、欠安全的指标。
3.3 粮食安全战略中有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1)中国的国情特点是人口多,粮食的需求量大,这决定了中国要解决粮食问题必须要立足国内生产,坚持自力更生。但立足国内并不等于百分之百的由国内生产,而是基本自给,适度进口(胡鞍钢,1997)。粮食适度进口对保障粮食安全是、有效的选择。从长远看,适度进口粮食在经济上是划算的,进口粮食实际上就是进口耕地、进口水、进口资源,可以缓解国内耕地资源、水资源不足的矛盾,还可以保护国内资源和生态环境。在当前一个开放的国际市场环境下,有必要,也有可能充分利用两个资源(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两个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没有必要继续实行粮食100%或高度的自给自足的传统模式,同时也会创汇农业,积极促进农产品的国际交换。但粮食进口多少是适度的,即我国粮食生产多少,自给率是多少是适度的呢?才不会对国际市场造成冲击,并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已有报道认为,粮食进口规模在5%之内是“正常区间”, 6%~10%是“绿灯区间”, 11%~15%是“黄灯区间”,大于15%是“红灯区间”。 我国粮食进口量如果超过15%以上,对中国和世界都将是一个考验,这个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解决。
(2)从长远角度看,我国要保障16亿人口的粮食安全,这条路怎样走?在1998年由中国农业大学提出了“123, 234粮饲超高产工程”,并得到国家科委的支持,牵头组织全国各地长期从事作物超高产栽培和育种专家,成立研究协作网。至今已经开展了8年的超高产理论研究和超高产定位试验,使试验田单产大幅度提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123,234粮饲超高产工程”是粮食与饲料粮高产与超高产研究与示范工程,通过高产、超高产育种、栽培与耕作技术,使我国耕作制度一熟区、二熟区、三熟区的粮食或饲料的综合产量,分别达到“每667m2、1000kg、 1500kg和接近2000kg”的水平,简称“123,234粮饲超高产工程”。“123”代表不同耕作制度区,“234”则代表单产水平。高产田自然条件、生产条件、农田基本建设等均较好,旱涝保收,是多年来国家和农民大量物质与劳动投入的结果。全国耕地除高产田以外,还有不少属中、低产田,其增产潜力大,但改造的难度也大。尤其是低产田分布在生态脆弱与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民生活比较贫困,正是需要扶助和支持的地区。所以对高、中、低地区如何在改善和支持上合理协调,是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4区域粮食安全战略体系建设
我自己就是从来的,那里我看得很清楚,很多田地都在那长野草,没人耕种了,他们宁愿买粮吃都不愿去种,当时我以为是社会在进步,但现在经过研究才发现那种思想是错误的,从我对当地农民伯伯的访谈中发现,其实他们也不愿丢下这些田地,看着这些田地就这么荒废了,心理也挺感觉可惜的,可是算了一下,一家人就算守着这点田地,顶多说是自给自足,不说赚钱,赔上功夫,遇到雨水不好的时候还要白白的赔钱,家里还有小孩要念书,所以只能任田地在那慌着,出去打工好歹也还能挣点钱……
所以要想从根本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就必需让他们能赚到钱,换句话说,要保障粮食的稳定供给,就必须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粮食生产稳不稳,粮食安全基础牢不牢,关键在于农民种粮积极性高不高。价格是调节粮食生产的最基本的杠杆,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就必须放开粮食购销与价格,通过市场引导,让粮食价格反映粮食供求,保护农民的种粮利益。与此同时,由于粮食是弱质产业,国家必须给予必要的保护和扶持,促使农民在政策支持下从市场获得合理收益而积极种粮。推进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彻底改革国有粮食购销,完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保护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种粮农民利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5应对跨国粮商垄断的具体策略手段分析
5.1加快商品粮生产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地区生产优势
(1)中国要解决粮食问题,必须考虑中国农业资源的特点,是多样化资源。中国地域广阔,横跨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拥有耕地、草地、森林、丘陵、山地、滩涂、海洋等多种农业资源,这决定中国农业生产是多样化农业,发展以粮食为主的多样化农业在中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广阔的开发前景,潜力巨大,资源丰富。
(2)发展果酒、减少白酒,降低粮食消耗量。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酒类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酒业无论在规模上,还是产品产量及企业数量上均可称得上是世界之最。1996年我国白酒产量高达801.3万t,是1949年的74倍,远远高于粮食产量增长速度。目前,我国每年白酒消费量将近500万t左右,由于白酒业是一个消耗粮食比较多的行业,每酿造lkg白酒需要2~4kg粮食,全国每年仅酿酒就要消耗1000万~2000万t粮食,占我国粮食总产的1/50~1/25,相当于我国一个省的粮食产量,相当于一个3000万人口国家的粮食的消费量,如同阿根廷或澳大利亚谷物年消费量。因此,国家要从宏观上限制高度酒的发展,鼓励发酵酒和低度酒的生产,支持果酒和非粮食原料酒的发展,这样每年我国可以节省大量的粮食,缓解粮食短缺的压力。
(3)减少粮食产后加工和消费的损失。长期以来,在粮食生产和消费环节中,人们只注重粮食产前、产中环节出现问题的解决,对粮食产后环节缺乏应有的重视,使得粮食产后环节出现巨大的损失和浪费。据统计,我国的粮食产后损失在收获、干燥、贮藏、运输、加工环节分别为1%~2%、 1%~2%、1%~2%、 4%~6%、 2%~4%,每年产后环节损失粮食约为3600~6000万t。若能采取措施,减少粮食的产后损失,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产后损失率5%,那么每年可减少粮食产后损失1600~3400万t,相当于1个产粮大省1年的粮食产量。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粮食消费领域的浪费也是相当惊人的,据统计,每年估计消费中浪费粮食2500万t。可见,提高粮食产后处理水平,减少粮食产后损失,加强节约粮食观念的宣传和,减少粮食消费中的浪费,提高粮食的利用效益,是缓解我国粮食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对进一步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5.2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1)建立资源节约型生产体系。由于我国资源紧张状态长期存在,需要建立低度消耗资源的节约型体系,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率。要发展节时,即充分利用作物生长季节的光热资源;节地,即充分利用土地空间;节水,即节约灌溉用水;节能,即节省能源消耗。其中节地、节水最为重要。还需实行集约化经营,增加投入,加强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必须重视技术的作用,是最经济有效的投入,可弥补农业资源的短缺,提高物质投入的有效性。目前不少地区农业经营相当粗放,有的地区以广种薄收、过量采伐,超载过牧,酷渔滥捕等进行对资源的掠夺式经营。这不利于稳产,而且造成资源生产力下降和生态环境恶化。而实行集约化经营,可扭转不合理生产方式,保护和提高资源生产力,以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途径。
(2)建立环境友好型体系,主要是控制农业环境污染,包括“三废”和生活污水进入农业环境;控制乡镇企业工业污染;农用化学品不合理使用造成的污染,其中水污染情况最为严重。还有农田大气污染,农田土壤污染。农业环境污染,不仅降低资源质量,有损于农业生产,而且通过污染农副产品危害人体健康。
(3)防治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可减少粮食损失5%~10%。近20年来,我国年均病虫害发生面积22966.76万hm2,损失了1030万t粮食;鼠害也严重危害粮食生产,作物的各个生育阶段都可能遭受鼠害,我国年均发生鼠害2513.84万hm2,年均损失150万t粮食。农田草害十几年来年均发生面积5927.57万hm2,造成粮食损失年均300万t。
(4)加强生物技术、信息等高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开发研究利用分子育种和其他高新生物技术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新品种,加强动物生物反应器的研究,生产重要的蛋白质药物,加强重组农用生物制剂研制,重点支持微生物农药、重组微生物肥料、重组基因工程畜禽疫苗的研究和产业化。开发研究农业科技信息系统,为政府决策、市场开发、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和农民素质提高,提供有效服务。充分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管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提高农业监测、预报和预警能力,充分利用市场信息。
6 结语
本文就跨国粮食企业进入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做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详细的措施,希望跨国粮食企业进入我国,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我也很高兴看到这两年政府在为粮食安全问题的努力,各种惠农政策真的让老百姓的脸上绽放着阳光的笑容,这种发自内心的喜悦真的很难得。这也说明,政府控制粮食安全方向上是正确的,所做出的努力也是有成效的,但这是个长久的过程,也还需要各部门的配合。
注释及参考
[1] 何天祥,彭世逞.中国保障粮食安全战略[J] 西昌学院学报,2008,(3)
[2] 石爱虎. 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J] 集美大学学报,2001,(3)
[3] 朱泽. WTO与我国农业政策改革[J]调研世界, 1999,(08) .
[4] 赵维田. 世贸组织《农产品协议》解读[J]国际贸易问题, 1999,(05) .
[5] 李晓明.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我国农业保护的基本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 1999,(02) .
[6] 叶亲忠,任红妍,程国强. 实施符合规则的调整——WTO农业国内支持规则及其执行情况评价[J]国际贸易, 2000,(02) .
[7] 梁艳芬. 机遇与挑战——入世后的中国经济[J]农村研究, 2000,(03) .
[8] 蒋珠燕. 加入WTO对中国农业的影响与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 1999,(10) .
[9] 周立达,纪漫云,彭磊. 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新的巨大空间和动力[J]技术监督实用技术, 2000,(01) .
[10] 赵春雷,佟国光,阎云仙.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产品面临的市场机遇与挑战[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1998,(02) .
[11] 李岳云. 《中美农业合作协议》评析[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03) .
[12]中美农产品贸易分析[J].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1999, (10) .
[13] 栾敬东,李靖. 中美农产品贸易增长特征及其成因探析[J]. 农业技术经济, 2008, (02) .
[14] 周晓唯. 论中美农业产品贸易的现状和问题[J].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01) .
[15] 茅于轼 再论我国粮食安全问题[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