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特征及发展模式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郭海阳 时间:2010-06-25

  摘要: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改革是一种“试错”的过程,但是,它的意义尤为重大。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试验区将依靠本区域的优势来突破改革的“瓶颈”处挑战。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存在的问题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对其特征及模式的探索,将会对周围地区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带动作用。为了实现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和平发展,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综合配套改革区的道路探索将是一个热点问题,因为,它将作为我国新一轮改革的突破口,这不仅关系到逐渐扩大的两极分化问题,还将影响发展观的具体落实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特征;发展模式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央针对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现实经济条件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模式。目前,我国社会经济改革也进入了“攻坚”阶段,随着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我国的发展受到了国内和国外两个环境的约束和影响,发展模式有待调整。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政策的适时提出和实行,就为我国下一阶段发展模式的探寻提供了保障,对试验区建设进行正确的分析和指导将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着全局性的影响。
  
  一、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的特征
  
  1.改革背景
  在改革初期,我国经济落后,国际化程度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经济增长缺乏动力,人民生活水平低,虽然较为均衡,但是普遍低下[1]。“攻坚”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化水平逐渐提高,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大大提高,但是社会矛盾就此突出,失业问题、贫富差距问题、能源浪费等问题一直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2.改革涉及的内容
  以往改革仅停留在经济方面,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制度的改革作为经济改革的补充,忽略了社会其他层面的改革。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所涉及的内容不仅在经济方面,还包括行政体制、制度、文化氛围、价值观等社会各个层面,充分体现了改革的综合性[2]。这种改革方式协调了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使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各因素相结合,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经济的增长法师,还可以促进经济、资源、能源、环境的良性循环发展,有利于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实现。
  3.改革方式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改革不再依靠国家的具体优惠政策,而侧重于自己的制度创新,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有较高的自主权[3]。这种高度自主权使得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的特色在更广阔的空间来发展区域经济,从而提高了经济发展效率。这种改革方式减轻了中央政府的经济负担,从而可以转移中央政府的扶植方向,使其更有效、更专注地加大对我国落后地区的政策支持和技术引导。
  4.对周围地区的影响
  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主要依靠国家总体资源向特区内部的聚集,因此,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以牺牲了其他地区的发展为代价,相对剥夺了其他地区的发展资源和机会。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发展的同时特别侧重区域协调和城乡一体化的概念,以不侵犯其他地区利益为原则,通过较强的辐射作用带动和影响周围地区共同发展,从而实现区域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宏伟目标。
  
  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发展模式
  
  1.区域发展模式的类型
  区域发展模式有增长极发展模式、点轴发展模式、网络发展模式、梯度发展模式、大推进发展模式等[4]。增长极发展模式是指把一个区域有限的资源集中到主导部门的发展上来,通过对主导部门的投入,激活产业链条,扩大区域市场需求,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增长极发展模式逐渐引申为通过区域内的短期集聚来优先发展大城市和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点轴发展模式是指选择合理的增长极和各种线,并使产业有效地增长极和轴线两侧集中布局,从而由点带轴,由轴带面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5]。网络发展模式指各个增长极和增长轴线联合成网,通过这种交错的网来带动更广阔地区的发展。梯度发展模式指首先在区域内部几个梯度中通过发展高梯度地区逐渐推动和影响低梯度地区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是一种非均衡的发展。大推进发展模式是指通过大量资本对某些产业部门的集中投资从而产生外部效应来推动该地区经济的发展,这种发展模式强调巨额的资金投入。
  不同的发展模式适应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增长极发展模式和点轴发展模式适用于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网络发展模式使用于区域发展的高级阶段。不同区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应该根据本区域的特色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不能否定某一发展模式的对错,更不能把某一发展模式不加改变的推广到各地地区。不同的发展模式之间不是相互排斥的,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成为一种补充和互动的机制,几种发展模式结合的作用力往往大于单独一种模式的作用力。在我国改革初期,中央采取了增长极发展模式与梯度发展模式,首先发展具有经济优势的东部地区,通过技术传播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实践证明,这种发展模式是有效的,打破了改革开放前的“均衡”状态,并使得东部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模式也带来了一定的隐患,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国内资源匮乏,区域差距的扩大,国际贸易中反倾销现象的加剧等问题,我国不得不改变区域发展模式与策略。

  2.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模式
  国家再选择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该区域具有一定实力和较好的综合能力。这些区域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后,区域经济整体水平已达到更高层次,形成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发展经验。资金充足、技术管理水平先进、劳动力聚集等优势都能够带动广大腹地的经济发展,同时,可以大幅度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周围城镇的空间结构的调整,从而达到城乡一体化的实现。二是该区域具有较强的抗击风险能力。目前的改革,中央政府已经不再严格“包办”,而是让渡了中央的部分权力,每个试验区都可以更游刃有余地发挥其比较优势。中央之所以让渡部门权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触及到体制改革方面确实难度较大,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政府改革将深入到困扰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之处。这是一次“试错”的过程,带来的风险不容忽视,只有那些社会各方面发展较为完善的试验区才能承担改革带来的“副作用” [6]。
  笔者认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应该选择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是建立在经济发达国家和发达的地区上进行的,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已经具备了较好的经济基础,完全符合网络发展模式的条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改革开放初期经过长期增长极模式的发展,已经凭借由此带来的极化作用取得了迅猛的发展,这种极化作用具体体现在,本区域的分工更加明确,生产成本大量节约,技术管理水平不断加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大量劳动力不断涌入。极化作用使得国内大量资金、技术等各种要素在短时间内迅速聚集到了这些区域,这些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到来了区域成长空间的不均衡,其周边小城镇的发展和的地区发展尤为滞后。增长极的辐射范围有其局限性,不能带动广大地区的经济发展,极化作用使得区内进入了一种“饱和”状态,面临着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人口膨胀、经济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等问题。
  
  三、与思考
  
  综合配套改革是区域经济发展新的战略启动点,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支点之一,符合我国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现实要求。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具体模式的研究不但可以解决试验区内存在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制度传导机制,将普遍适用的原理推广到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改革是一种“试错”的过程,但是,它的意义尤为重大。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试验区将依靠本区域的优势来突破改革的“瓶颈”处挑战。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存在的问题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对其发展模式的探索,将会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带动作用。为了实现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和平发展,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综合配套改革区的道路探索将是一个热点问题,因为,它将作为我国新一轮改革的突破口,这不仅关系到逐渐扩大的两极分化问题,还将影响发展观的具体落实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目前,很多区域都在争先恐后地争夺“试验区”的名额,虽然中央明确规定不再给试验区优惠的政策,但是根据对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的研究,这些地方自从成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后确实在基础实施建设和招商引资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些明显的“优惠待遇”都吸引着各个地区的相互竞争。但是,笔者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立是存在一定风险的,因为,试验区政府将对区内的建设自主权加大,对改革的最难处进行探索,例如,农村土地流转与收益分配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敏感问题。但是,国家对试验区具体问题探索的管理程度减少,如果试验区的各种基础相对薄弱,它的抵抗风险的能力将不会很强,那么,综合配套改革的帽子,将不会成为光环,甚至会成为负担。因此,准备争取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地区应该理性分析,对本区域有明确的定位,并要有防范改革带来的各种风险的能力。
  
  :
  [1] 姜良榆.从改革的发展演变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提出[J].城市,2006,(4).
  [2] 郝寿义.天津滨海新区与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J].城市,2006,(3).
  [3] 施红星,方志耕,阮爱清.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改革的系统设计[J].开放导报,2007,(4).
  [4] 武友德,潘玉君.区域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 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 郝寿义,高进田.试析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J].开放导报,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