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问题的再探讨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体制。关于二者能够结合的问题基本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仅从市场经济是中性范畴来判断二者的结合是不够的,它没有从更深层次上解决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什么能够和为什么必须与市场经济结合的问题。通过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在本质要求方面存在诸多一致性方面来探讨二者是能够而且必须有机结合的。这一问题的解决无疑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公有制;市场经济;结合
一、对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问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性
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这一论断从根本上否定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从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彻底解决了社会主义制度下能不能搞市场经济这样一个到处引起争论、阻碍改革前进的重大问题,从此翻开了我国经济改革新的一页。此后,关于二者能够结合基本上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理论研究不应就此止步。仅仅从市场经济是中性范畴来判断二者能够结合,未免过于表层化和概念化,它没有从更深的层次上说明公有制为什么能够与市场经济结合,同时也没有进一步回答,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什么必须与市场经济结合。这一问题的解决无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决定二者能够结合的最基本原因是二者在本质要求方面存在诸多一致之处。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在本质要求方面的诸多一致性是决定二者能够结合的深层原因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必须通过市场经济,才能真正体现和实现不同经济主体的物质利益要求。尽管从总体上说,现实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占有,不同的劳动者主体在根本利益方面是一致的,但由于作为公有制生产和经营单位的国有是具有独立或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相互之间存在着由劳动差别形成的物质利益差别。怎样体现这种差别,通过什么途径实现各自的物质利益要求,传统经济体制并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起源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市场经济,正是以存在不同物质利益的主体或财产主体作为既定前提的,市场交换本质上是不同的利益主体实现各自物质利益的过程,并且市场经济自身的运行机制,为这一过程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有效途径。
通过市场经济社会生产力,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同样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要求。然而,建国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生产力发展十分缓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快,这除了“左”的指导思想外,最根本的是由于没有找到一种能够有效地发挥社会生产力的经济形式。传统计划经济尽管在建国初期特定的条件下,为生产力的发展起过积极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的提高,这种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它所暴露出来的弊端有目共睹,如官僚主义严重、动力不足、经济结构僵化、短缺现象严重、劳动者积极性不高、经济效率低下等。因此,为了国民经济免遭崩溃的后果,就必须通过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解放生产力。纵观人类经济发展史,可以说,市场经济是更能有效地推动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化生产发展的经济形式。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能够持续地发展,表现出一定的活力,就是因为它充分利用和发展了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巨大优势。市场经济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获得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不能不说是得益于市场取向的改革。改革过程中,市场取向的改革进行得顺利,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态势也比较好。事实胜于雄辩。社会主义公有制要迅速推动生产力发展,实现自身的本质要求,必须与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舍此别无他途。
公有制只有与市场经济结合,才能实现合理配置资源的内在要求。从资源配置角度看,任何一个国家所具有的资源都是相对有限的,合理地配置资源,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始终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永恒主题。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也莫不如此。在我国,生产力落后,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少,又面临着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任务,合理地配置资源显得尤为迫切,市场经济在配置资源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从信息机制来说,在经济中,要保证资源配置决策的正确,必须解决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等问题。在我们的时代同马克思的时代不同,生产和需求信息十分复杂、多变,计划是无法及时掌握和处理的。而市场通过价格信号能够在消费者中分配成千上万种产品,并反映消费者的偏好;也能够在生产者中分配大量的生产性投入。通过市场交易和相对价格的确定,每个经济活动的当事人都可以分享分散发生在整个经济、各个角落的供求信息,从而解决了社会化生产中信息广泛发生同集中处理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从激励机制方面看,采用行政资源配置方式困难更大。因为计划的制定、执行,难免受当事人自身利益的影响而发生偏离。在市场经济中,各种资源配置决策不是靠行政权利由上到下贯彻的,而是由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经济活动当事人根据市场信号(这个市场信号已经含有社会调节的因素),通过自己的自主做出并自愿地执行的决策,来达到局部利益同社会利益的协调。从创新机制看,市场比政府更灵活,更能适应不断改变的环境,自发地激励增长、创新和结构变革。《共产党宣言》说:“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2]这种不断变革就来自市场机制。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是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这一制度可以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个性得以充分展示。传统封闭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劳动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助长了人们的保守性、狭隘性和惰性的蔓延,使人的个性展示不出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市场活动主体的生产者和经营者,都是独立的经济主体,相互之间不存在任何依附关系。市场经济作为平等经济,市场当事人在参与市场交易过程中,
地位平等,机会平等,平等竞争;市场经济作为开放经济,要求突破各种人为的分割和封闭,促使人们不断的突破狭隘的界限,走向开放。可以说,市场经济是促使人的个性充分展示的催化剂,这与公有制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
三、在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结合过程中,通过改变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使公有制去适应市场经济
在实现二者的结合过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公有制,应该使公有制去适应市场经济。首先,要转变对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全民所有制经济的传统观念。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公有制经济,由于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因此根本谈不上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传统体制下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一味追求“一大二公”,实际上把公有制等同于国有制,并排斥或限制市场关系,因而也不能实现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既包括属于全体劳动人民共同拥有的全民所有制,又包括属于企业全体劳动者所有的集体所有制,还包括属于企业劳动者个人所有的合作所有制,以及具有公有性质的社团所有制。只有实现多种形式的公有制经济,才有利于实现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我国对公有制产权的改革已大大拓宽了视角,公有制产权的改革并非只意味着“私有化”。其可以并且已经在实践中实现了在不改变公有制基础上多种形式的改革。其次,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关键是使国有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市场制度的核心是产权的界定,市场的参与者必须是产权边界明确的产权主体。为此,必须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内部产权制度的改革,加快建立以产权明晰为基本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真正使国有企业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主体,能够以其全部的法人财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成为既与社会化生产相适应,又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充满活力的经济“细胞”。再次,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适应市场经济。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政府不应再直接干预企业的微观决策和经营活动,而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应转向制定中长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规划,把握总的经济发展方向,保持国民经济协调运行。改革政府管理体制,精简机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高效、精练的经济管理体制,形成协调一致的决策、咨询、执行、监督与服务系统。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手段,对市场运行进行调控和导向,使市场运行不致偏离国家经济发展目标的轨道。
值得注意的是,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在保持公有制基本性质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改变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而实现的。一旦改变了公有制的基本性质,那便步入了私有化的歧途。正如一种观点认为的,搞市场经济必须私有化。这在是绝对行不通的。东欧等国家取消公有制,实行私有制的市场经济改革,也就是所谓的“休克疗法”,已经导致了不同程度的经济衰退、社会动乱和危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因此,无论是从、经济、国内和国外各方面因素考虑中国搞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是行不通的,唯一的出路只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7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5.